当前位置:   新闻动态 > 媒体报道

【新时代农垦】大地流金丰收忙——内蒙古呼伦贝尔农垦特泥河农牧场公司扎实开展秋收工作

时间:2022-09-22 作者:陈晓娟 李昊 来源:农民日报·新时代农垦专刊 点击次数:11879

割晒机在特泥河农牧场公司油菜绿色高质高效攻关田进行集中割晒作业。 李正才 摄

才觉夏至,忽闻秋来。走进内蒙古呼伦贝尔,微风吹拂着金色的麦穗,硕果累累的油菜因丰收笑弯了腰。在呼伦贝尔农垦特泥河农牧场公司30多万亩耕地上,一部晒“丰”景的大片正在热映。

据了解,2022年,特泥河农牧场公司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8.6万亩,其中小麦11.32万亩,大麦1.61万亩,油菜15.02万亩,水飞蓟2.52万亩,马铃薯、甜菜、饲草等其他作物8.13万亩。由于今年前期作物出苗齐,进入秋季以来降雨频繁,导致收获集中,该公司抢抓有利天气适时收割、晾晒。截至8月30日,已完成割晒19.29万亩,收获9.79万亩,预计秋收工作将于9月下旬全面完成。

厉兵秣马 备战秋收

为了提高秋收进度,保证收获质量,特泥河农牧场公司组织开展秋收工作会议,现场办公,布置秋收工作,解决秋收实际困难;调配干部职工近千人,集结割晒机、联合收割机、整地机械80台(套),全力以赴奋战秋收。公司还组织开展了农机技术比武活动,设置胶轮车、联合收割机、装载机等项目,培养了一批敢于吃苦、勇于创新、技术过硬的农机队伍,极大地调动了干部职工打赢秋收战役的热情。

“今年我们新建了200吨粮食风干仓4座和886平方米的粮食防雨棚3座,添置了200吨和300吨的谷物干燥机各2台,安排各单位对水泥晒场进行不同程度的修补和维护,极大地减轻了秋收期间麦场工作的劳动强度。”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才晓东告诉记者。公司早谋划、早部署,8月初就已经完成了扬场机、清粮机、输送机和粮囤等农用机械设备的检修工作。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公司还新进了80吨清粮机4台(套)。

此外,公司还与呼伦贝尔市气象部门沟通,及时掌握秋收期间的天气情况,充分做好粮油收获期间的天气保障工作。

良种良法收获生态好粮

良品生活,源自农垦。多年来,特泥河农牧场公司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严把种子质量关,以公司农林科技园区为基地,对小麦、大麦、油菜等作物进行品种选育、扩繁等。

“我们严格执行田间作业标准化和麦场管理标准化的管理模式,狠抓农作物从精选良种到春播、夏管、秋收、冬藏等施用良法的各个环节,全力保障农场种出‘放心粮’。”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魏玉龙表示。

目前,公司已向垦区内外推广了“龙麦33”“龙麦35”“龙麦60”等优质小麦品种,今年还试验扩繁了龙麦系列的多个新品种,不断提升公司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他们还编制了《“五个标准化”实施细则》《粮食减损技术规程》《种子产业生产技术规程》和《有机肥产业技术规程》等一系列规程,实现了标准化管理、规范化操作、科学化运营的现代农业新模式。

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战略问题,保粮食安全,首先就是要保产量。今年,呼伦贝尔农垦集团承担了全国油菜绿色高质高效行动项目实施任务,为了保证项目取得实效,特泥河农牧场公司在第六连队36号地块集中打造了274亩油菜高产攻关田。

“多年来,我们利用自产有机肥改良中低产田,进行养分回补,提升了土壤有机质含量,现在看来效果已经逐渐凸显出来了。”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杜增友手里拿着几个油菜角果说道。经过科学种植和管理的集中应用,这块地的油菜植株粗壮、分枝多、结角层厚、角果长、籽粒饱满,长势明显好于历年。

结构调整 错峰收获

走进第十一连队的晒场,刚刚裹包的人工饲草犹如一个个圆圆的“大面包”,白白胖胖,排列整齐。机车轰鸣,穿梭在人工草地和麦场之间,打破了草原上特有的宁静。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王天威正在和公司牧业生产部唐大为交流人工饲草青贮裹包技术。

“这是中科院微生物所研制的高效复合青贮菌剂,这种菌剂不仅能够充分保障青贮饲草的发酵品质和营养品质,而且会提高草食家畜的消化率。我们在进料时均匀喷洒菌剂,使这些乳酸菌在饲草发酵过程中抑制丁酸菌等腐败菌发酵。”王天威一边检查裹包质量一边向记者介绍。

近年来,特泥河农牧场公司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和种植结构,告别传统种植小麦、大麦、油菜和水飞蓟的“粮经”二元种植模式,增加了人工饲草的种植面积,演变为“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人工饲草种植的推广,扭转了北方高寒地区旱作农业一年一季的种植方式,每年7月中旬进行头茬收获,9月末收获二茬草,实现了耕地亩产值和亩效益的双增加。

“今年公司积极推进生态草牧业项目,种植人工草地4万亩,其中燕麦草2.7万亩,苜蓿草1.3万亩。种植过程中严格按照中科院提供的人工饲草种植技术,结合实际制定了《人工饲草种植技术规程》,严格把控种、管、收的质量关,形成了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为主导的现代饲草产业模式。”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齐桂强向记者介绍。

在公司第六连队的人工草地上,水平动力搂草机将割晒过的饲草搂成趟子,青贮机和运输车同步向前平移,新鲜的饲草从滚筒滑到车厢里。近10台运输车穿梭在田间,与成熟的作物共同勾勒出一幅饲草丰收忙的生动图景。

为了保证人工饲草质量,唐大为反复叮嘱助手王晓利:“咱们一定要随时检测饲草的干物质,确保干物质控制在35%—40%之间,保证水分和干物质均衡,绝对不能麻痹大意。”

赵建晴是第一连队的行政队长,记者来到燕麦草地,远远望去,就看到他站在皮卡车棚顶,用沙哑的嗓音指挥着正在收获的机车。“天气预报说明天有雨,我们今天无论如何也要把这块地收起来。”在他的指挥下,搂草机、捆草机、叉车、运输车有序穿梭,忙而不乱,一个个燕麦草捆从捆草机里滚了出来,又被装上运输车,运往麦场统一储存。


责任编辑:刊物编辑处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