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热作产业 > 产业动态

加 快 茶 叶 产 业 发 展——勐撒农场发展茶叶产业经验

时间:2005-09-28 作者: 来源: 点击次数:1298

      勐撒农场自上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种植茶叶,经过多年艰苦努力,近几年来,农场紧紧围绕“提高企业综合生产能力、做大做强茶叶产业”的目标,真抓实干,攻坚克难,茶叶产业在实现跨跃式发展中取得初步成效。

       一、发展茶叶产业的主要成效
      (一)种植基础进一步夯实,品种结构不断优化,产量稳步增长。到2004年末,全场茶叶种植面积6700亩,种植岗位1135个。按《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规程》和“六统一”规范管理要求落实的面积与岗位,分别平均达99.3%、98.8%,同时经今年初对茶园土壤多点取样检测,土壤有机质含量和肥力有明显提高;全场茶园经省检验测评,已达到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管理要求,目前正在申请办理无公害茶叶产地认证中;茶园机械化采摘、修剪小区试验取得初步成果,并逐步推广;改造低产茶园2000亩,引进云抗10号、长叶白毫、清水3号、景谷大白茶、香归银毫、矮丰、雪芽100、佛香系列等无性系良种,建立了7.5亩的高优良种母本园,按《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规程》的要求,建设高优生态示范茶园450亩,年内正在按良种化工程实施建设中的还有300亩;全场投产茶园5300亩,2004年完成干毛茶1105吨,平均亩产208.5公斤,与“八五”期最好的1994年、2001年比,总产分别增长145.3 %、194.0 %,亩均单产分别增长142.7%、198.2%,亩均产量高于全省39.4公斤的5.2倍,超过全国55.8公斤的水平。全场有680个岗位面积单产达到200公斤以上,最高的达到亩产375.0公斤。

      (二)加工水平和能力提升,产品结构优化,效益逐步提高。农场在原有5个初制车间和1个精制车间的基础上,引进先进技术,改进加工工艺和更新加工机械设备,加工成本有所下降,产品质量稳中提高,并新建了名优茶车间。最近建设产品出口的CTC红碎茶生产线,已试投产运行;以市场为导向,开发以“洛凌”牌为主的精制成品茶达到了4个系列31个花色品种,所有品种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核定为无公害产品,产品销售市场不断拓宽,“明皇宝剑”、“贵妃玉环”、蒸酶特级、银针、玉剑、玉峰、玉蕊、玉豪、玉针等品种近年来供不应求,今年CTC生产线投产运行后,全场加工精制成品茶比例有望提高到30%;2004年实现茶叶工农业总产值(90不变价)1007万元,比1994年392.7万元、2001年537.3万元,分别增长256.4%、187.4%,实现茶叶销售收入1331万元,比1994年648.2万元、2001年729.27万元,分别增长205.3%、182.5%。茶叶平均销售价12045元/吨,创利174.2万元。

      (三)茶工收入增加,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促进企业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2004年茶工平均收入5414.45元,比1994年1560元增加247%。全场有410个岗位达到8400元以上,高的达到了12600元。“要致富种好茶树,要发财把茶树栽”,职工已亲身体验到发展茶叶产业的甜头,自我投入新建高优茶园450亩,自觉加大茶园投入和规范管理,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茶叶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企业改革的深入,也为农场逐步解决历史形成的各种拖欠、改善基础设施和拉动小城镇建设工程、扩大再生产、加快扭亏脱贫步伐创造了一定条件,2004年农场经营亏损比1994年、2001年分别减少253.2万元、216.2万元。

      (四)茶业基地不断壮大,带动幅射力和产业发展后劲增强。随着农场的发展和与地方共同开发两个一万亩高优有机茶园建设项目的启动实施,2005年农场新增茶叶资源面积3740亩,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成为带动区域性经济发展和产业资源整合的龙头企业,在茶叶产业中的带动示范作用正日益展现。

       二、主要做法和体会
      (一)提高认识,调整思路,加强领导,狠抓落实。
场党委坚定树立“不发展就是过、慢发展是退步,解决贫困农场的问题,最根本也要靠发展”的观念,总结农场在主产业发展中的经验教训,学习先进找差距,对场情再认识。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确定了“提高企业综合生产力,稳步发展天然橡胶,做大做强茶叶产业,大力发展非公经济,实现‘三增一改善’,全面建设小康,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发展思路和目标,认识到茶叶产业发展既是关系着增强企业经济实力的重大问题,更是关系占全场65%的从业人员和占总人口70%家庭能否同步增收致富的头等大事,进一步增强了加快发展茶叶产业的责任感、紧迫感。农场抓住国家重视“三农”和扶持贫困农场、发展茶业支持力度加大,茶叶市场环境改善的难得机遇,以做大做强茶叶产业作为加快农场改革与发展的突破口,制定了茶叶产业实现3年提升、5年做大、10年做强的发展战略目标。以改革为动力、科技作支撑、产业化为方向,以市场为导向,以创优质、高产、高效为核心,以实施良种工程、生态工程、名优茶工程为主题,层层负责、坚持“三结合”、“两兼顾”(即:改造提升与资源开发相结合,品种结构优化与产品结构调整相结合、挖掘茶业潜力与发展茶文化相结合,企业增效与职工增收兼顾,加快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兼顾),生产与营销并重,依托名优品牌促发展。把加快发展茶叶产业纳入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对茶叶生产的组织领导和茶工的教育引导、管理和服务,主动争取上级部门、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努力抓落实,形成了全场兴茶的大格局。

       (二)改革创新,理顺体制,激活机制,强化管理和服务。
       多年来,农场坚持以促进生产力发展、强化企业管理和劳动人事、用工、分配制度作为深化改革的重点,不断推进茶叶产业的发展。1999年,场党委从理顺茶业管理体制入手进行综合改革,将茶叶生产队划归茶厂管理领导,按地域、规模适度合并,实行以初制车间(所)为单位的片区管理体制,组成种植、加工统一新的利益共同体。既减少了基层管理人员,理顺和紧密了生产经营关系,又使“茶叶质量从大田种植管理抓起”真正落到实处,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和企业改革。全场乘势而上,有计划地进行了精简机构、压缩管理人员和对科以下管理人员实行公开竞聘的人事制度改革。农场机关由原11个科室精简合并为现在5个科室,茶厂、分场、农场机关人员由106人精减为45人,场直基层21个生产队适度合并为5个片区,供电、物资等机构实行社会化管理,成为了自负盈亏的经营实体。全场管理人员由180名精减到只保留80名,一人身兼多职,年减少企业管理费用100余万元,降低了茶叶产业的可控成本。为进一步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农场从1999年起又稳步进行了生产一线职工、管理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全场试行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费用自理。管理人员实行年薪工资制,年工资报酬与工作绩效考核挂钩,促进了管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提高;一线职工由农场暗补费用(承担相应养老保险、医疗报销等)改为进入产品、岗位成本,停止收取个人企业管理费用,实行多费(即:生产费用、生活费用、养老保险医疗费)自理,2004年按农业职工家庭承包经营意见进一步完善了“三自理”、“四到户”,有力的调动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茶胶产业化发展。

      (三)依靠科技,加大投入,提质增产创品牌,夯实茶叶产业发展基础。
       优质高产的鲜叶,是品优量大的茶产品之源。茶园是茶叶生产第一车间,农场针对茶叶种植大都以勐库、凤庆大叶群体种为主的实际,组织茶工严格按产业化“六统一”规范管理要求,把执行茶叶生产种植技术规程落实到岗位,强化以“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为重点的茶园大田基础管理,突出抓好冬季茶园的深翻、修剪、疏枝、压青和施肥,坚持每亩压青和施优质有机肥1500公斤以上,采茶季节少量多次以追施氮肥为主、配施磷和钾肥等措施落实与检查,积极推广作物营养诊断指导施肥技术应用,千方百计扩大茶园灌溉面积,有计划地组织对“病、衰、老”低产茶园按无公害高优茶园标准建设,管、养、采、防有机综合配套,加快对茶园的改造提升。农场进一步加强了茶叶产业第一车间的扶持力度和管理服务支撑体系建设,农场对经验收施到茶园的优质有机肥每吨补助职工25元,并按每公斤鲜叶补助0.02元肥料投入,2004年农场开支肥料补助就达31.5万元。农场根据《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规程》和场《无公害茶叶农药安全使用管理办法》,建立了茶园病虫预测、预报制度,农场茶叶产品经省检测农残末超国家无公害茶叶控制标准。加强鲜叶采摘管理指导。实施良种工程,建立茶园建设新机制。农场加强对无性系良种引进后的生长、产量、品质、抗性等主要表现指标观测和选育推广品种,开展了嫁接改造试验和良种鲜叶制作名优茶适应性、工艺的研究,按良种工程实施方案逐步落实到岗位。推行茶园管理新模式。2004年,农场引进茶园机械化采摘、修剪小区试验,探索“多数人采少数茶(即机采前组织人工手采1茅1叶优质鲜叶),少数人采多数茶(即机械采摘主产量鲜叶)”和机械化修剪的茶园管理新模式,初试成果的总结和推广应用,大幅度减轻茶工劳动强度,降低茶园管理成本,促进“六统一”落实,提高亩产值和生产力水平,推进茶产品结构调整优化,使茶园管理方式和水平发生根本性变革,加快产业化发展。

       2003年,农场与昆明露珠茶叶有限公司签订松散型技术合作协议,引进技术和资金,更新加工设备,改进加工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开拓市场。当年合作的4车间茶叶产量271.3吨,销售产值279.77万元,比该车间2002年产量增加156.66吨,产值增加170.87万元,2004年生产茶叶306.8吨,产值322.23万元,又比上年产量增192.16吨,销售产值增213.33万元,实现了“双赢”。农场多次选派生产技术骨干赴浙江、湖南等地和省内茶业先进单位学习取经及市场调查。农场精制有一定知名度的洛凌牌蒸酶、蒸青茶系列产品,每年销售量250吨左右,手工精制的洛凌牌“明皇宝剑”、“贵妃玉环”堪称茶中精品,取得较好的品牌效应,还被中国茶叶博物馆收藏。为进一步加快名优茶工程建设,实现洛凌品牌带动茶叶产业发展,2004年,农场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挤筹资39万元建设了名优茶车间,加大了名优茶开发力度。利用无性系高优茶初投产鲜叶开发了洛凌牌玉针、玉剑、玉峰、玉毫、玉蕊系列产品,投放市场每公斤售价150元;利用群体种鲜叶1茅1叶制作的洛凌牌微机茶系列产品,每公斤售价35元;利用机采的鲜叶和停采前的鲜叶原料制作的普洱茶系列产品,每公斤最低售价20元,压制的场庆方砖茶和福、禄、寿、喜套茶在场庆期间首次推出后,受到社会高度评价和茶业界同行的肯定,今年5月农场又荣获中国保护消费者基金会“全国产品质量稳定合格服务满意诚信单位”称号。农场投资360万元建设的CTC红碎茶生产线于2005年8月试投产运行,将进一步加快农场茶叶产业化进程。

      (四)抓住机遇,整合资源,共同发展,做大做强茶叶产业。农场的茶叶产业在地方经济中的示范带动作用逐步显现。今年耿马县政府把勐撒农场作为实施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带动大兴乡、勐永镇开发茶叶产业的龙头企业。农场抓住机遇,创新发展机制,打破农垦与地方地域、行业、所有制的界限, 2005年4月26日与大兴乡政府签订了共同开发高优茶园1万亩的协议,并经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批复,农场主要以科学技术、先进管理和必要的建设投产前扶持作为投入,大兴乡以土地资源、劳动力和相关的农业政策扶持资金投入开发,农场在茶园建成投产后享有50年的茶叶资源经营权。农场与勐永镇政府共同发展高优茶园1万亩的前期工作正在紧锣密鼓中进行。农场与地方乡镇共同发展茶叶产业,实现了区域性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既解决了农场土地资源受限难做大做强茶叶产业的瓶颈问题,又推动了农场观念转变和机制改革创新,较好发挥了农场的组织优势、产业优势、科技优势、管理优势在地方经济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密切了场地关系,加快了区域性茶叶产业发展。

责任编辑: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