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动态 > 垦区新闻

因地制宜 实施开发式扶贫 巩固和扩大扶贫成果

时间:2002-04-09 作者: 来源: 点击次数:5144

一、十年扶贫开发工作总结   1991年以来,我垦区火光农场等10家列入国家的扶贫攻坚计划的边境贫困农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在部农垦局的直接领导下,抓住国家实施扶贫的机遇,发扬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农垦精神,坚持改革开放,因地制宜,走开发式扶贫的道路,使农场的生产基础设施、综合经济实力、职工生活水平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有了很大的进步。目前贫困农场农业结构趋于合理,职工生产积极性高涨,社会稳定。可以肯定地说,十年扶贫工作的成效是令人振奋的。   (一)十年扶贫取得的主要成效   1.产业结构得到较好的调整。   农业建成一批南亚热带经济作物基地和畜牧水产养殖基地。新增南亚优质水果荔枝、龙眼、芒果种植面积1.6万亩;八角玉桂面积1.12万亩;水产养殖面积0.22万亩;猪场1座,扩大改造4座,增加存栏生猪1.16万头;对原有的2万亩中低产经济作物进行改造。2000年末,贫困农场拥有南亚热带优质水果面积3.5万亩,茶叶面积0.8万亩,橡胶面积5万亩,剑麻面积0.5万亩,玉桂八角面积2万亩,水产养殖面积0.4万亩,养猪场5座,年末存栏生猪2.86万头,形成了较好的农业生产格局。   工业生产能力得到提高。新建装机容量为1200千瓦、年发电量为500万度发电厂一座;年加工规模3万吨饲料厂一座;年生产1.2万吨滑石矿粉厂一座;改造旧厂房新增茶叶加工厂、小型罐头厂各一座;对原2个砖厂和一个淀粉厂进行技改,新增红砖产量2000万块,淀粉产量3800吨。   第三产业有所发展。新建有商业网点4个,营业面积6500平方米,加油站一座。200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比90年增长3.46倍。   2.职工收入明显提高。   到2000年,贫困农场职均收入3966元,比1990年增长216.02%;人均收入2121元,比1990年635元增长234.02%。消费结构和生活质量有了新的变化,95%的家庭购置有电视机,有的家庭新建了住房、购置了摩托车,甚至购买了货运汽车。   3.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得到改善。   3.5万亩的果园有70%修建成能防治水土流失的梯田,修建畜水池1900个/34580立方米,排灌渠道5.5千米,打井25口,实现新增灌溉面积2.2万亩。基本上实现队队通电、通路,农场安装了程控电话,70%的生产队通了电话。各场安装了闭路电视接收器,每家每户都能收看电视节目,活跃了职工的文化生活。   贫困农场92%的人用上了卫生清洁的自来水,九年义务教育得到普及,建有医院10所,配备有治疗常见疾病的医疗设备,华山、火光等农场还配备了卫生用车。学校、医院、职工住宅危房逐年减少。   4.科学技术水平得到提高。   10年来,贫困农场通过选派科技人员到各地大专院校培训,外出参观学习和定期对职工进行生产技术的短期培训,专业人员的技术管理水平和职工的生产技能有较大的提高,上岗职工基本掌握了水果、茶叶、剑麻等高产种植技术。同时积极引进推广良种,农场主要经济作物良种覆盖面达70%,甘蔗种植、瘦肉型猪饲养的良种率均达100%。   5.固定资产总量增加。   10年间,贫困农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843万元,2000年末固定资产总额达25958万元,比1990年增长168.28%。固定资产的增加,为贫困农场的脱贫和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扶贫采取的主要措施   十年来我们扶贫工作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1.深化企业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贫困农场之所以陷入困境,大都是由于体制不顺和管理不善造成的。为此,我们把搞好企业内部经营体制的改革及经营机制的转换作为扶贫工作的重点来抓。针对职工吃农场大锅饭、场长负盈不负亏、农场生产投入资金不足等问题,从农业管理体制改革入手,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探索。   在农业方面主要进行经营方式和投资主体的改革,采取延长土地承包期、"两费自理"、长期经济作物经营权转让和产权转让等多种措施,逐步推行彻底的家庭农场承包,力求做到土地承包到户,核算到户,风险到户,盈亏到户。五星、白平等农场通过发行场内资产置换证的方式,引导职工用农场欠发的工资、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来置换土地以及果园、剑麻等作物的经营权。由于买断了经营权,从生产投入、管理、收获到产品的销售,都由家庭农场自主进行,职工的生产积极性调动起来,出现了积极学习农业技术,主动找资金投入的现象。白平农场有224个岗位购买了荔枝龙眼果园6600亩的内部经营权,经一年的经营,1999年平均每户职工收入达10366元。五星农场有168名职工分别购买了7122亩荔枝龙眼果园,971亩剑麻田,2907亩荒山的经营权,农场收回资金2100万元,1999年该场有185个职工年收入超万元。华山农场积极争取金融部门的支持,2000年对农场投资种植的果园实行产权有偿转让,职工用现款买断果树所有权,自有资金不足的向农行申请贷款,职工向银行贷款1400万元,买断5211亩果树经营权,农场收回资金1600多万元,归还银行贷款1500万元,降低企业负债率。通过这一系列的改革既解决了农场资金缺乏投入不足的问题,减轻了企业的负担,又进一步调动职工生产积极性,让职工通过自主经营摆脱贫困,走上致富路。   对场办五小工商企业的改革,我们改变以往由大农场投资职工经营的做法,采取租赁、出售、拍卖、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彻底改变投资主体,转换经营机制,甩掉五小工商企业长期亏损的包袱。大明山茶场利用本地矿产资源,1992年投资建了年产4000吨的西燕矿粉厂,1996年以前一直处在亏损状态,1998年将该厂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造,由77名职工出资购买,由持股职工选出董事会、厂长,实行自主经营,1999年实现产值70多万元,盈利8万元,取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沙塘园艺场1998年对该场六个小工业单位实行模拟股份合作制改革,当年有五个单位盈利,一个单位减亏,1999年实现全面盈利,甩掉亏损帽子。   在进行农业、工业经营机制转换的同时,我们狠抓了管理机构的改革。按照精干、高效的原则,农场的管理人员实行定员、定岗、定任务和公开竞争上岗,共精减40%的管理人员。压缩非生产性开支。小车费用、办公费、电话费按核定定额开支,业务招待费实行职工代表大会监督制度。   在三项制度改革方面,贫困农场还率先实行以资源置换管理人员岗位工资的改革。如沙塘农场管理人员也领取岗位进行经营,农场不再支付工资,管理人员在规定的时间办理业务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通过岗位经营取得更多的收入。1998年该场有91%的场管理人员领取了岗位,经过一年的实践,农场减少管理人员工资支出11.2万元,管理人员年人均收入达到5400元,最高的达9000元,收入比领取工资提高。以资源置换管理人员工资的改革,不仅减轻了企业的负担,也密切了干部和职工的联系。   2.因地制宜,走开发式扶贫的道路。   广西的贫困农场,大多地处边远山区,山高地少,人均耕地不足2亩地,但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发展亚热带水果、剑麻、茶叶和各种经济林木。扶贫10年来,我们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广西的自然优势,积极发展南亚热带优质水果、玉桂以及水产养殖等,搞开发性农业。   地处桂南地区的华山、白平、五星等农场,利用当地气候温和,日照长,雨水较多,属丘陵山地的优势,开垦荒坡,种植荔枝龙眼,目前水果种植成为农场的支柱产业,1999年收获面积18000亩,收获鲜果4949吨,取得较好的收益。   阳圩茶场根据本场种植的芒果要比当地的产量高且成熟期迟,避过收获高峰期这一优势,淘汰低产茶园,开发种植优质芒果1929亩,总面积达到2337亩,占该场经济作物的48.7%。目前芒果是农场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火光农场地处十万大山南麓,山高坡陡,但土壤肥沃,空气湿润。农场充分利用独特的地理环境条件,投资830万元开发种植肉桂11358亩。肉桂已成为属该场脱贫的三个1000万元工程之一,1997年起已陆续投产。   沙塘园艺场地处柳州市郊,人多地少。自1993年农场提出依托柳州农副产品大市场发展城郊农业的经营思路以来,开垦鱼塘1300亩,每年可向柳州市提供鲜鱼900多吨,实现产值450万元。养鱼已成为农场的经济支柱和职工致富奔小康的主要产业。   3.坚持科技扶贫。   华山农场是以种植南亚优质水果为主的农场,1993年为配合扶贫项目的开发,恢复了"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站",开展南亚优质水果生产技术的研究推广,从品种的筛选、搭配到栽培配方施肥、修剪整形以及保花保果、采后处理等一系列技术均通过科技推广站试验成功后再在全场推广使用。同年他们利用建立了南亚热带水果中心苗圃,拨出专款培育龙眼、荔枝、芒果、澳洲坚果优质种苗,除满足本场种植需要外,还向社会提供优质果苗20多万株,收入60万元,同时还培养了一批农业技术人才。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华山农场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而又科学有效的大面积龙眼、荔枝栽培管理技术,并在一些关键性的技术措施方面得到突破性的进展。   沙塘园艺场配合鱼塘开发项目,1995年成立了技术推广站,积极引进科技人才,开展"大面积鲜鱼丰产养殖技术"和"淡水鱼越冬养殖技术"的研究,取得较好的成绩。该场养殖1300亩的鱼塘,有一半以上的面积能实现亩产一吨商品鱼,每亩净利润1000元以上。   阳圩茶场科技人员研究出适宜当地的《芒果早花、催长处理技术》得到果农的应用和推广,1998年果农采用该技术实现亩产芒果超2000斤,产值达2000元的好效益。   大明山茶场利用科技推广站繁育优良无性系茶叶品种,福云六号和福安大白,并推广种植1200多亩,同时改进加工工艺,加工出名优茶叶"银针茶",获广西茶叶学会首届"桂茶杯"评比特等奖。"盘龙茶"、"烘青茶"获垦区优质产品一等奖。目前该场生产的茶叶产品在区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销路好,价格也好。   4.集中多方财力,支持贫困农场尽快脱贫致富。   垦区的扶贫开发工作得到了局党组的高度重视,把扶贫发展计划列入了垦区的经济发展计划,并在垦区内发动多方力量给予了支持。据初步统计,10年来我局支持贫困农场各项资金达6397万元(不包括部局下达的扶贫资金及边境事业费、贴息等)。1996年沙塘遇到百年不遇的洪水,遭受灭顶之灾,垦区各单位伸出援助的手,职工捐款80万元,支持他们灾后安排生活,恢复生产。对生产条件比较恶劣,脱贫困难的百合、大明山茶场,区局还落实对口帮助单位,开展一帮一活动,帮扶单位每年不仅在生产、经营上给予指导,还在资金上给予支持,直致脱贫为止。   (三)扶贫工作存在的困难   1.农业生产条件恶劣,农田水利设施配套严重不足。   贫困农场大多地处边远山区,可利用的土地资源较少,交通运输条件也比较差。一是大部分土地都是在25度以上的山坡上开垦的荒地,山高石多,土层薄,水资源缺乏。二是土地不连片,山脚和山顶是农民的,山腰是农场的,山陡水土流失严重,利用率低,机械化程度极低,耕作困难,水利建设难度大且投资大。三是交通不便,部分农场的生产队,生产资料和产品的运输,只能靠肩挑解决,农业劳动生产率低。经过十年的扶贫,恶劣的生产条件尚未得到根本的改变。特别是农业的命脉农业田水利设备严重配套不足,作物可灌面积不足30%,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企业缺乏稳定收入的基础,很难实现真正的脱贫。   2.贫困农场在抗美援越及自卫反击战争中生产及生活设施遭受严重破坏,有些至今没有得到根本的恢复,影响农场经济发展。   广西农垦肩负着建设边疆,保卫边疆,屯垦戍边的双层任务。在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边境农场为保卫国家,无条件地一切服从服务于战争,投入财力、物力达8500万元,投入参战支前人员125万人次。战争结束以后,国家对边境农场作出的贡献给予肯定,但由于体制问题,没有得到恢复生产资金。导致农场在战争中受到破坏的经济作物长期无法恢复,致使这些农场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因缺乏资金无法进行,产业结构单一,企业效益差,人均收入明显低于当地居民的水平。   3.历史债务重。   2000年末,贫困农场借款余额高达25427万元,职均负债3.4万元。在借款总额中有1.08亿元属1993年以前的陈欠贷款。每年负担利息900多万元。百合等五个农场资产负债率超100%。由于负债高,企业信用等级低,贫困农场几乎在银行借不到生产资金,生产全靠家庭农场投入(包括新上项目资金)。由于资金缺乏,生产投入严重不足。   4.自然灾害频繁,严重地制约着贫困农场经济的发展。   贫困农场大多处在自然灾害高发区内。自1996年以来,经历了洪水、台风、干旱,冰雹以及霜冻等自然灾害,果树、橡胶、房屋遭受严重破坏,企业生产损失惨重。据初步统计,仅"九五"期间自然灾害造成贫困农场直接经济损失超亿元。   二、今后广西垦区扶贫开发的设想   (一)扶贫攻坚的目标   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总书记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特困企业为扶持的重点,继续深化企业改革,调整经济结构,推进科技进步,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强化管理,确保生产稳步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有明显好转,职工生活有显著的提高。 到2005年,保证农业生产项目抚育全部完成进入投产,有60%的面积达到高产稳产;优良品种达90%以上;可灌作物面积达70%以上。农场实现队队通路、通电,全部饮用卫生用水;90%的生产队安了程控电话,学校医院无危房;职均收入达6000元以上,人均纯收入2660元,高于广西平均水平。   (二)扶贫开发的主要内容   中低产田改造3.6万亩,作物平均单产提高20~50%;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项目完成后,作物可灌面积达70%,全部解决职工卫生饮用水问题;修建场内道路280公里,解决场内运输问题;输电线路维修50公里,确保贫困农场生产和生活正常用电;危房维修10000平方米,彻底解决贫困农场医院、学校的危房,解决边境一线部分职工的危房;新建猪舍20000平方米,扩大生猪饲养量;开发海水养殖基地,发展对虾养殖塘3000亩;新增作物种植面积38000亩,调减低产橡胶面积,发展剑麻种植面积18000亩,利用城郊农场(沙塘、王灵农场)发展无公害蔬菜4000亩,茉莉花1000亩,使之成为贫困农场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茶叶精加工技术改造投资300万元,提高茶叶生产效益。   (三)扶贫开发的主要措施   一是加强对扶贫工作的领导。落实机构,落实责任,明确目标,完善制度。农场法定代表人为第一责任人,农场领导班子集体承包,把扶贫工作落到实处。   二是继续深化企业改革。完善长期经济作物经营权或产权的内部转让,彻底扭转职工依赖大农场和农场对职工承担无限责任的局面。实行土地承包三十年不变,强化家庭农场经营,做到两费自理四到户,使家庭农场真正成为自主投资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经济实体。   三是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采取农场投资和家庭农场投资相结合,多种形式建设小型水利项目,增加灌溉面积,确保农业的稳产高产。   四是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按照高产、优质、高效和因地制宜的原则,调减橡胶种植面积,扩大剑麻种植面积;优化水果品种结构;增加生猪饲养量;积极发展城郊无公害蔬菜,开发特色农业,精品农业,绿色农业和订单农业,努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收益,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产出率。   五是实施科技兴垦战略,大力推广适用的农业科技成果,加快引进,选育和推广优良品种。注重职工科技培训,提高职工的科学技术水平。到2005年力争良种覆盖面达90%,农业科技贡献率达40%以上。   六是多渠道筹集资金,确保扶贫项目的完成。除争取财政扶持、企业和家庭农场投入以外,支持贫困农场拿出好的项目对外招商引资,多方吸收社会资金,确保项目资金足额到位和项目的顺利完成。 广西农垦局   

责任编辑:xiong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