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动态 > 媒体报道

【农民日报】新农场 新气象 新希望——三家农场职工讲述身边的变化

时间:2021-01-18 作者:王紫 李光明 孙绮霞 来源:农民日报 点击次数:19042


  农场,一个曾经承载着多少梦想的名字,一个曾经留下过多少青春的地方。它伴随着共和国走过了风风雨雨,曾经在阵痛中默默奉献,也曾在竞争中努力拼搏,几十年的坎坷岁月,几十年的坚守执着,走进新时代,昔日的农场变成了什么样子?2021年伊始,本报记者采访了全国三家农场的职工,听一听他们讲述发生在身边的变化和自己的切实感受。

  

黑龙江省江川农场通村公路水泥路面覆盖率100%。 

  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党委宣传部职工  李光明:农场的新马路

  我的家乡在内蒙古通辽市香山农场,说起农场这几年的变化,那太大了,也太多了。我就从路的变迁这个话题说起吧。

  农场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路,全是土路、田间路、自然路,坑坑洼洼,曲曲折折。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腿泥。那时进一趟城要早早起床,坐着每天只有一班通往市区的车,四五十公里的路要走上半天,甚至一天。汽车颠簸晃荡,卷着尘土到处飞扬,每个人都浑身散架、灰头土脸。如果遇到雨雪天气,多半会陷车。平日里一出门,脸上、身上、鞋上都是土,即使是这样的路,也是农垦的父辈们肩扛马拉、手推锹锄,用刀砍、用锄挖、用脚踩出来的希望,也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希望和孩子们对外界的渴望。最难忘的是1998年的特大洪水,农场与外界唯一的通道被水冲毁,场部与生产队之间的路也断了。一时间,职工群众的生产生活全部陷入了困境。路,成了香山农场的痛处,成了职工群众的“心病”。

  几年时间,靠着党和国家交通建设政策和农场自身的努力,通过一事一议、乡乡通、村村通等具体措施,通场公路建设工程逐步展开,农场的路终于迎来了“脱胎换骨”的机遇。一条宽阔的新修通场水泥公路建成了,连接场队和乡镇村屯的路建成了,通过县城的高速公路建成了。一条条坑洼不平的乡间土路变成了平直整洁的水泥路,一排排白杨衍生成了各式各样的景观树,一个个偏僻的农场和连队变得四通八达。以往几个小时的路程现在只需要半个小时。私家车越来越多,县城消费、购物就和当初去生产队小卖部一样方便,农场上班、城里生活成为农场人的真实写照。老一辈人都感慨地说“再也不用吃土了,再也不用推车了”。

  现在的农场,路宽了,灯亮了,家家户户都是砖瓦房、楼房,门前房后都是花红树绿,小轿车、摩托车、电动车来来往往,再也看不到牛羊满街走、下雨污水流和泥泞肮脏的路了,再也看不见柴草粪便、垃圾乱堆、杂物随地的模样了。“灯不亮、面不白、进趟城、回不来”的旧时代已经过去了,“吃得好、穿得好、开着车、上着班”的新生活已经实现,农场人正在靠自己的双手,向着幸福、美满、和谐、开放的新梦想奋斗。

  广西农垦新兴农场有限公司职工  孙绮霞:农场的新房子

  2012年大学毕业,我选择了来到新兴农场。我清晰地记得,当时好朋友来农场看我,从下中巴车到达我居住的宿舍要步行一公里,而这短短的一公里,是坑洼的泥水路。两边随处可见一排排破旧低矮的瓦房,这是原来的农场棚户区宿舍。当晚,朋友留宿一晚,发现洗漱的水是浑浊泛黄的。朋友当时给我来了一个“灵魂三问”:确定在这里扎根?不再到外面看看大世界?不去寻找更好的机会了吗?也许是因为年轻,也许是因为倔强,也许是因为我对农垦的热爱,我坦然地留了下来,并为之拼搏着、奋斗着。

  后来我听老一辈农场人说,以前还有更多破败不堪的低矮房屋,农场27个生产队棚户区居民点的1800多户职工仍然居住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农场统一建设的砖木结构小青瓦房里,私搭乱建,脏乱恶臭。当年给我分配的宿舍还是照顾大学生,是较新的过渡安置房。那可是2012年,21世纪了。真不敢想象更早些时候农场是什么样子。

  近些年,国家实施国有垦区危房改造工程,农场经过改革和发展,自身有了实力,于是全面启动危旧房改造工程,仅2012年一年就改造了1450户。党的十八大以来,农场加快了民生工程的建设,低矮破旧的房屋几年内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幢幢高楼套房和生产队自建楼房,甚至是别墅;一条条柏油路、水泥路纵横交错,家家户户有了私家车,家门口马上还要通轻轨,用“天翻地覆”形容再恰当不过。

  住房改善了,就有了新目标、新规划,农场按照“新农垦、和谐农垦、富裕农垦”的标准,立足长远,兼顾当前,在科学规划、科学建设、科学管理三个方面下功夫、做文章。在柳州市力推“紫荆花城”城市名片的建设中,农场周围种满了紫荆花景观树。每年四月,农场就如同一片花海,生产队就是后花园,幸福感和优越感油然而生。

  2020年,我朋友再次来我家,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你还是老样子,但这里和当初的变化真不是一般大呢”。我对她说,变化不只是你看到的,现在的新兴农场,已经从“贫困户”成为“帮扶者”,2018年,我们成为扶持单位,承担帮扶当地一个贫困村的扶贫任务,带动更多的老百姓脱贫致富。

  8年多时间,我在这里成家立业,身边的很多亲朋好友也都共享着农场改革发展的成果,买了农场开发建设的新房过上了好日子。农场小城镇建设不仅展现着产业强、环境美、职工富的农场新形象,而且为全场经济的健康、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动力,也让职工群众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让美好的生活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黑龙江省江川农场职工  邱宏伟:农场的新产业

  现在我们农场的工业园区占地有80公顷,分为大米精加工区、大米深加工区、综合利用区、其他功能区。这里是辐射三江地区的龙头加工企业,每年可加工江川牌“长粒香”大米50万吨,在北京、上海、天津、杭州等全国12个大中城市都有销售处。

  经过多年的辛勤培育和深耕细作,农场的水稻平均亩产达到700公斤以上,是农业农村部命名的高产田。现在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连喷洒农药都是无人机,全场无人机就有500多架。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北大荒要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我们已经走完了第一步,正在向推进智能农机技术应用、探索农业无人化方向发展。

  2020年7月来自北京、上海、杭州、哈尔滨的46名知青回农场,他们讲原来的经历,从团部到十九连,10公里的路,他们骑自行车要走6个小时。1968年松花江涨水,每亩小麦只收了36公斤。一幢砖瓦结构的90平方米的大米加工车间,年产大米100多吨……五十多年的岁月,五十多年的奋斗,一代又一代农场人,把青春和热血留在了农场,换来了农场日新月异的变化。特别是十八大以后,农场的改革和发展越来越快,一天一点小进步,一年一个大跨越。

  农场大发展,农业大丰收,职工收入、各方面条件跟着就变了大模样,现在农场内道路全部水泥硬化,挺拔的树木、艳丽的鲜花随处可见,还建成了欧洲风格的别墅小区,每幢250平方米,每平方米2200元,比农场外要优惠得多、舒适得多。现在我们农场职工都铆足了劲,要把农场建设成为全国一流农场,为北大荒书写新的篇章。

责任编辑:刊物编辑处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