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热作产业 > 产业动态

发展我国水果采后业已迫在眉睫

时间:2005-12-02 作者: 来源: 点击次数:1230

       我国水果产量已居世界第一,成为种植业中继粮食、蔬菜之后的第三大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然而,由于采后技术的落后与整体产销脱节,使得每年直接经济损失达160亿元

      “尴尬”的世界第一 
       据农业部提供的有关资料表明,目前我国果园面积已达1270多万亩,占世界总面积的21%以上,水果产量8000多万吨,居世界第一。其中苹果和梨的产量遥居世界之首,柑橘产量仅次于巴西和美国,列世界第三。全国果业产值1000多亿元,已成为种植业中继粮食、蔬菜之后的第三大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

       然而,作为世界第一大果业国家,我国却面临着诸多“尴尬”:在为数不多能够走出国门的水果中,苹果是最具■力的一个,近年来出口商做过许多工作,想把质优价廉的苹果推出去,但却频频遭遇“霜冻”,使传统出口强势产品变为弱势,传统出口市场成为关门市场。作为原产地,我国的■猴桃栽培面积位居世界第一,可产量并不占优,列世界第四,年产值不到2亿美元,出口量极少,而从我国引进品种的新西兰,仅出口额就达4亿多美元。我国水果的市场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价格4至7成,有明显的价格优势,又具有种植优质水果的自然条件,但市场屡屡疲软、销售艰难,特别是在洋水果的挑斗中,往往战而不胜。

      采后环节严重滞后 
      
我国果业缘何遭遇这些“尴尬”?除了长期处于零散的自由贸易状态,产业结构不合理,科技含量低,经营管理不善,在国际市场上日渐失去竞争力和生产规模与加工销售形不成一体化产业链条等原因外,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我国果品贮藏加工业远没跟上种植业的发展,目前果品贮量约为1700万吨左右,其中冷藏能力800万吨,约为总产品量的11%,而且贮藏设施相对落后,气调贮藏刚刚起步,贮藏能力不足总产量的1%。由于保鲜技术的滞后与整体产销脱节及区域性零散化经营,使得每年仅水果一项,损失就达160亿元。采后环节的落后已成为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瓶颈,也对农民增收带来了很大困难。欧美国家早在20世纪中后期就形成以果场主为主体的科学化低成本生产,配以高效的物流与保鲜技术运用和综合式立体营销网络的生产格局,而我国相比则差距很大。

       发展采后业迫在眉睫 
       按发达国家水果产品的加工、销售率通常都在70%至82%左右估算,我国每年将有4500万吨水果、600亿—750亿元产值的“大蛋糕”等待新的果品交易贸易平台去分享。如何让中国的水果产业进入世界水果市场,并牢牢占领一席之地,果蔬专家周永年认为,要解决“卖果难”和提高市场份额,实现2010年我国水果产后处理率达到45%—55%的目标,要在加大品牌建设,用国际化标准来规范产品,在高起点上发展,及早改变中国果业无名牌的现状和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实行规模种植的基础上,发展采后业已是迫在眉睫。

       据悉,我国水果产后处理率大大低于国际市场,“一流水果三流包装”,冷藏保鲜、运输、产后深加工等技术薄弱。要加大技术引进及改良,集中力量攻关,大力发展冷藏保鲜业,改变水果产后未上市竞争就先掉价的非正常现象。 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