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动态 > 热作新闻

广东茂名:卖出“全球果”背后 政府全链条助农的有益探索

时间:2021-11-02 作者: 来源:南方日报 点击次数:6156

10月末,茂名高州镇江镇的鉴河农场,梁锦玲的冷库里近70万斤龙眼、荔枝干果整装待发。“错峰卖到明年都行。”他把由政府补贴300万元建起的龙眼加工厂打扫了一遍,胸有成竹地说。

“只要能摘得下来,都能卖得出去。”距离镇江镇40多公里外的根子镇,何建和果蔬专业合作社的农户今年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冷链”——由政府出资建起的“田头小站”。

过去农业以抓生产为重,现在农民更关注怎么把产品卖出去。茂名海关9月2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茂名市出口鲜龙眼4128.8吨,同比增加47.4%。政府走上“前台”提供服务,推动了传统水果产业加入“中国制造”大军。种植龙眼30多年的果农李子文明显感到,市场在向好,近两年龙眼价变得高了。

随着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广东农产品“12221”市场体系全面推广,茂名走上“前台”提供服务,扶持本土龙头企业,辐射全域果农,在种植、冷链物流、市场、加工等环节持续发力,助农增产增收的成果开始显现,走出了一条全链条助农新路。但在促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完善冷链物流体系、发展规模农业,如何保障广大散户种植生产等,仍是需要继续探索的课题。

种植

推广水肥一体化养出高品质龙眼

从部队退役后,梁锦玲在深圳宝安从事职教培训工作。2009年,听到朋友转让果园的消息,已经考虑退休回乡的梁锦玲动了接手的念头。

“我们从小就在田里摘荔枝龙眼吃。”作为土生土长的茂名人,梁锦玲对经营果园充满信心。2013年,他离职后全职打理果园才意识到,靠老办法要实现高收益很难。过去茂名大部分荔枝和龙眼,剥开皮后汁水会滴出来,口感不好,不利于保鲜,卖不到高价。

梁锦玲决心求变。不久后,他在海南认识了研究荔枝数十年的王廷标。剥开王廷标种的荔枝,颗颗晶莹,口感甘甜,“掉在地上不沾沙”,而且存放数月都不变质。向王廷标请教后,梁锦玲才明白,关键是水肥一体化。

水肥一体化,即通过可控管道系统供水、供肥,水肥相融后,通过管道和滴头进行滴灌,均匀、定时、定量地浸润作物根系发育生长区域。特别是冬天缺水期,能主动给荔枝、龙眼施肥灌水促进生长。

然而,管道体系的铺设,需要大量资金。2014年以来,茂名市利用国家建设现代农业资金,实施广东省特色水果产业带项目,改善果园环境条件,推广水肥一体化。梁锦玲的果园获得了资金支持。

如今,梁锦玲在镇江镇有面积超过600亩的果园,山顶种荔枝,山腰种龙眼,水肥一体化的管道能通达每一棵果树,实现定时定量滴灌;园区内主干道实现道路硬体化标准化,田头采摘后即装车发货。“我的龙眼摘下来颗颗一样,常温下一个月不会坏,这就是肥水种养出来的。”

除了肥水管理,梁锦玲还和周边的农户一起参加政府组织的免费培训会,农科院、华农教授会深入果园指导生产管理。“技术支撑很有必要,有专家指点,再结合自己的观察,产量和品质可以更上一个台阶。”梁锦玲说。

冷链

建起“田头小站”采摘后立刻保鲜

果农李子文一家在茂名高州有超过900亩的龙眼果园,一直以来都是通过雇请车队往珠三角市场、超市发售鲜果。为避免鲜果变质,每天6时前就得进入市场。

近年电商创业走热,为多渠道分发、提高利润空间,李子文让儿子李益辞掉了广州的工作,回家做电商。打开电商渠道后,李子文父子却经常犯难,冷链物流体系不成熟,有的生意只能眼睁睁放弃,“运输超过3天的订单,有生意也不敢做”。

保鲜难是果蔬行业普遍面临的问题。农民增产不增收,原因之一就是果蔬的损耗率太高。

为解决这一难题,2021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快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推进田头小型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打造50个全国田头仓储冷链试点。

在省农业农村厅的支持下,茂名率先在高州启动荔枝田头冷链物流体系“田头小站”建设,携手分拣设备企业、数字企业和冷链物流设备企业共同探索,解决“最初一公里”难题。

高州市根子镇何建和果蔬专业合作社是“田头小站”最早的一批受益者。每天荔枝采摘下来,荔农直接送到“田头小站”进行预冷,在智能化分拣设备生产线上,经历泡冰、清洗、杀菌、分级、包装、过磅等环节,实现田头发货、全程低温。

何建和果蔬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何建和告诉记者,“田头小站”不仅省去了巨大的人工成本,自动化分拣把好了鲜果质量关,而且把鲜果的保鲜时限延长了2—3天,解决了荔枝运输期短、货架期短的痛点。

高州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梁子胜介绍,根据经营主体、占地规模和功能,高州创新推出了ABC三类共46个“田头小站”,解决水果采摘后的田头预冷、分拣分级、包装、加工及仓储等难题。A类就是何建和果蔬专业合作社的“田头小站”,面积最大,内设大数据平台,实时更新水果销售情况;B类共计25个,像个“大冰箱”供小农户使用;C类是冷链车,承担移动冷链和冷链运输的功能,目前有20辆。

“田头小站”的尝试只是开始。梁子胜透露,目前茂名正积极谋划联合多方一起打造“田头小站”的冷链调配平台,届时果农可按需申请调用,并能在不同时令水果中流转使用。

促销

政府“前台”服务扩大品牌影响力

“从4元多,到7元多,越摘越高价。”从贩卖到种植,李子文与龙眼打交道有30多年,2020年龙眼越摘价越高,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龙眼和荔枝都属于季节性水果,市场价受上市时间的影响很大。最先上市时因为稀缺,单价往往很高;随着果品的集中成熟,价格又会逐步降下来。“但去年是例外,赚到了‘大钱’。”李子文笑着说。

这一现象看似违反市场经济规律,实则有迹可循。2020年起,茂名非常重视荔枝、龙眼销售,组织现场推介会、品鉴会等各类活动,推广成效也很明显。

李子文口中的现场推介会等活动,源于省农业农村厅推行的农产品“12221”市场体系,即建立“1”个农产品大数据平台,以大数据指导生产引领销售;组建销区采购商和培养产区经纪人“2”支队伍;拓展销区和产区“2”大市场;策划采购商走进产区和农产品走进大市场“2”场活动;实现品牌打造、销量提升、市场引导、品种改良、农民致富等“1”揽子目标。2020年以来,茂名结合本地优势,大力推进农产品“12221”市场体系建设,先后针对荔枝、龙眼布局,推动农产品生产和市场双轮驱动发展。

政府走上“前台”参与销售,成果是显著的,不仅帮助农民找到了销售渠道,同时也扩大了地区农业品牌的影响力。以今年高州市策划的采购商对接大会为例,龙眼上市期间,前来采购的龙眼经销商,通过高州市政府设立的采购商服务中心,不仅能享受3天的免费食宿,还能了解各个镇龙眼分布情况,避免了往年来到高州,不知道到哪里采购的麻烦。

加工

扶持农业产业园提高商品附加值

即使我国在农业现代化的探索持续了几十年,但农业种植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一门靠天吃饭的手艺。对于种植龙眼的农户来说,风险会更大一些:龙眼采摘季恰好是台风多发期。

梁锦玲回忆,自2009年底开始承包果园,前后投入了40多万元,到2010年第1个成熟采摘季,采摘才进行到第3天,忽然吹起了台风,到最后只收回了六七万元。

梁锦玲事后总结,“风伤的果其实可以加工成桂圆肉,关键是那时自己没有加工的能力”。

即使技术不够,为降低风险,次年梁锦玲还是支起了龙眼加工的摊子,暑假请周边村民手工剥壳,再用土灶烧柴火进行烘焙。“这样下来,果子不会白白浪费掉了。”梁锦玲开始认识到,除了做品牌外,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也很重要。

2019年,高州市龙眼产业园获批广东省第二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梁锦玲通过申请获得了300万元资金扶持,用以完善龙眼加工厂房和购买自动化生产机器。龙眼鲜果通过这条移动生产线,最快只需3个小时就能完成干果交付。“我们一天能处理5万多斤鲜果,生产出来的龙眼肉颗颗金黄,没有焦糊味。”梁锦玲说。

高州龙眼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核心区域覆盖镇江镇、沙田镇、荷塘镇、石仔岭、宝光街道,园内约有50%的农村劳动力直接从事龙眼种植与加工行业。今年是梁锦玲的龙眼产业园投用第一年,加工荔枝、龙眼鲜果300万斤,其中向周边农户收购170万斤,收购均价约2元/斤。而且,产业园不仅能加工龙眼,还可以进行荔枝、番薯、芒果、柚子等农作物的初加工。

在梁锦玲看来,龙眼产业园的落成,对周边的农户有很强的辐射作用。产业园会向周边农户收购卖不出去的鲜果进行加工,至少能保证农户一年的辛苦不会完全白费。

广东农产品“12221”市场体系打开了农产品的新销路。该体系背后是全方位推进农业现代化、全链条助农的创新举措。随着乡村振兴的全面深化,农业现代化、产业化进程不断推进,更多农户将在全链条助农中受益。



责任编辑:热作发展处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