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农垦博物馆创建于2014年12月,2015年9月正式开馆,原名为西洞庭管理区农垦博物馆,2021年经省农委同意变更为洞庭湖农垦博物馆,位于常德市西洞庭管理区龙泉街道办电力路,建筑面积1080平方米,展示面积400平方米,共有藏品3782件套,年接待观众3.5万人次。博物馆依托区文体广新局综合大楼,一层为馆门,二层为展示厅,建筑特点充满农垦文化气息。
西洞庭因地处八百里洞庭湖西畔而得名,原系围垦创建于1955年的湖南省国营西洞庭农场,农场职工来自全国23省205个县,分属11个民族,农垦底蕴深厚,形成了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格局,1978年成为全国农垦系统先进单位;2000年9月改制为常德市西洞庭管理区,2009年6月起,先后确定为市级食品工业园、国家现代化农业示范区、省级工业集中区、市生物科技园、省农业科技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全区面积110平方公里,人口6.8万人。
1955年成立农场后,勤劳、勇敢、智慧的西洞庭人披荆斩棘,艰苦创业,将昔日的荒滩湖泊逐步开垦成为一派田园风光,土地一马平川,典型棋盘格局,田成方路成网,树成行,渠相连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尤其是近几年来,西洞庭人善谋实干,外引内联,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不断发展壮大第三产业,经济实力日益雄厚,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大局日趋稳定,人民生活安定和谐。
洞庭湖农垦博物馆的陈列由四个部分组成,共有2个展室,根据农垦不同历史文化时期,按时间顺序布展,展示湖湘农垦文化风貌。
一、围垦初创(1954-1965)
建场伊始,农场按照既定规划,边开荒、边生产、边建设、边拆建、边积累,奠定了农业生产旱涝保收基础。场办工业起步。文化、教育、卫生、商贸、社会事业从无到有,逐一完善,农场既办企业又办社会的农垦企业管理体制初步形成。
二、青春绽放(1966-1976)
1966年国家农业科学研究院在西洞庭农场成立了中南分院;1970年后,经济开始稳步发展,通过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巩固壮大了场办工业,此外,土地田园化、渠系棋盘化的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交通运输、文化、教育事业均有所发展。长沙、湘潭、常德、湘西等地知青插队落户,为农场的经济建设注入了活力。
三、改革开放(1977-2000)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场在领导体制、财务体制、计划体制、农业体制、工业体制、教育制度、退休制度、住房制度、殡葬制度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全面的改革。初步形成了以贸易为中枢,工业为主导,农业为基础的贸工农一体化的经济结构形式。农场的经济实力得以快速增强,社会事业随之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农场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
四、改制转型(2001-2014)
2000年9月,农场改制为湖南省常德市西洞庭管理区。至2014年,先后被确定为市级食品工业园、国家现代化农业示范区、省级工业集中区、省农业科技示范园,15年来,管理区在继续深入管理体制、工业体制、机构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同时,坚持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全面促进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食品工业园建设,经济实力日益雄厚,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大局日趋稳定,人民生活水平日渐提高,西洞庭进入了有史以来的最好时期。
洞庭湖农垦博物馆,先后被评为常德市社科普教育基地、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区级未成年人思想品德教育基地、常德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洞庭湖农垦博物馆已成为西洞庭的一张名片,一本活的历史教科书、一副生动的农垦文化画卷,是展示西洞庭文化的主要阵地和认识西洞庭、宣传西洞庭的重要窗口;它有利于提升西洞庭的文化品位,促进西洞庭文化旅游业和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全面构建和谐社会。
责任编辑:农垦经济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