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南省农垦博物馆,“一号讲解”林旭飞手捧一颗花斑乌亮、鸽子蛋大小的橡胶种子,介绍着当年创业的艰辛。这是激情燃烧的岁月,农垦大军殷殷报国之情和拳拳赤子之心的生动注释。
新中国刚刚建立,百废待兴,为了国防和工业建设,天然橡胶必须实现自给。但当时首批种植100万亩,就需要2500万粒以上的橡胶种子。华侨种植橡胶46年,只留下59万株开割树、低产的实生树和零星的种子树,而且分布在交通极为不便的海南岛18个县。胶种更是洒落布满荆棘、杂草丛生的地方。
急难险重处,建功立业时。原琼崖纵队最能战斗的官兵作为林一师先遣队抢先进驻老胶园,保护胶园,清理林段,采集种子。
这群最可爱的人,放下战斗的武器,拿起生产建设的武器,在没有枪林弹雨的橡胶园中流血、牺牲。橡胶种子挂在高高的树梢,包裹在硬硬的果壳里。种子不成熟,果荚子不裂,种子掉不下来。果荚子裂了,飞绽的种子又不知道会掉到哪里。
提早采摘,果子未熟做不了种子;掉到地上,不及时找到,受潮膨胀变质腐坏,也做不了种子。最笨的办法,就是在树下守候,掉一个,找一个,捡一个。
记不清有多少人为了搜集种子昏在草丛中、倒在道路上,最后被抬回来。有战士被毒蛇咬伤昏迷不醒,有战士为了抢运采集下来的种子,被山洪冲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由此,创造出北纬18度以北大面积成功种植橡胶的中国奇迹。
一名党员,一面旗帜。一粒胶籽,一片丹心。一株株苍翠挺拔的橡胶树,凝聚着不变的初心,传承着艰苦创业的宝贵精神。
责任编辑:刊物编辑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