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动态 > 垦区新闻

抓住扶贫开发机遇 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时间:2002-04-09 作者: 来源: 点击次数:4880

欧肯河农场十年来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有关部委的文件、会议精神,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群众的积极性,真正把扶贫开发工作落实到实处,及时调整和补充了扶贫开发领导机构成员,制定了"九五"脱贫规划,完善了扶贫开发项目的各项管理制度,特别是扶贫开发专项资金和物资的使用管理制度,严格按照扶贫开发项目的要求进行设计和建设实施,正确运用好每一笔扶贫开发资金,保证资金的有效使用和建设项目的严肃性。   在实施扶贫开发工作中,农场党委和农场始终以党中央、国务院对我们的关怀、扶持与期望为精神动力,以带领广大干部职工群众早日脱贫致富达小康,跨入农垦先进行列为奋斗目标,以改善职工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为己任。不断深化企业改革,完善企业经营机制,建立企业制度,?quot;改造中低产田,复垦宜农荒原,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企业发展实力,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发展支柱产业,增加科技投入,提高企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作为重中之重,并注重环境保护和建设、改善生态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都得到了显著提高。经过几年的扶贫开发建设,农场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和加强,职工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经营状况不断好转,综合生产能力和抗灾能力不断加强,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农场初步实现了基本脱贫的目的,这都是扶贫开发所带来的成就和结果。   一、基本概况 欧肯河农场总面积47713公顷,其中耕地面积9748公顷,主要农作作物有大豆、小麦、油菜、饭豆、亚麻等;草场面积1万公顷,草原植被主要由禾本科、豆科、菊科和灌木丛杂草等组成,草原适合发展牛、马、羊等牲畜。全场现有21个核算单位,其中农业生产队12个;全场总人口 5299人,其中职工人数1536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31人;拥有资产总额为6038万元。   欧肯河农场始建于1966年,由于"先上马后备鞍",投资不到位,农机具短缺,生产经验不足,从1966年到1989年连续23年亏损,累计亏损额达到940万元,职工基本上只发口粮,不发工资,大多数群众靠吃土豆、豆腐过冬,缺粮时靠吃麦麸接济,住的是"猫着腰、拄着棍儿,披头散发掉眼泪"的泥草房。1991年国家将欧肯河农场列为全国重点扶持的农场后才有了大的转机,才开始连续数年盈利,农场面貌才有了大的改观。农场近两年由于连续遭受多种严重的自然灾害、粮食市场价格低迷、利费等因素出现了经营亏损。   二、扶贫开发工作取得的成绩   扶贫开发项目自1991年开始至2000年累计完成总投资2138万元,完成计划的104.3%。其中:贴息贷款633万元,以工代赈609万元,企业自筹资金896万元。完成建设项目21个,其中:开荒项目2个,开垦宜农荒地1.08万亩,投资287万元;低产田改造项目4个,改造低产田 6万亩,投资1278.4万元;畜牧业建设项目2个,投资52万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4个,投资159.6万元;工业建设项目2个,投资172万元;科技建设项目2个,投资90万元;通讯建设项目2个,投资13万元;教育建设项目2个,投资25万元;卫生建设项目1个,投资60万元。   伴随项目效益的发挥,农场经济连年进步,逐步摆脱了贫穷落后的局面,初步具备了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取得了较大成绩。   1.农场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职工群众的温饱问题已基本上得到了解决,并逐步向小康行列迈进。   自1991年国家扶持以来,农场连续10年盈利,只是近两年由于受自然灾害和粮食市场价格低迷,社会负担沉重等因素的影响,才出现了亏损。但是人们的生活仍然有保证,各方面建设仍然可以如期进行。十年来,盈亏相抵后,累计获利1176.8万元。   2.生产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近几年来,欧肯河农场更新了大部分农业机械及设备,建造了粮食晾晒及仓储设备,修复了场区内的各条道路,实行全场通电、通邮和部分生产队通程控电话,购置了防雹增雨高炮,兴修排水沟渠系统,切实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3.职工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生产、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针对职工群众普遍关心的水质不好、子女上学难、医疗条件差等问题,农场实施了改水工程,全场4800人吃上了机井水,实施了育人工程,建起了3637平方米的教学楼和470平方米的理化实验室,实行了集中办学,改善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条件;实施了救治工程,形成了场队两级医疗保健网并改变了外出就医的结算手续。1999年农场建设了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有500多名干部职工得到了科技培训,提高了全场广大干部职工的科学技术水平。场部和70%以上的生产队吃上了自来水,场部和50%以上的生产队安装了有线电视,程控电话在场部地区和二队、十二队早已开通,入户率达到75%,全场职工砖瓦结构住房逐年增加,比1990 年增长70%。   4、促进和带动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欧肯河农场地处鄂、莫两旗境内,每年向地方政府交税达180万元。农业生产的农垦特色,已成为当地发展农业的楷模,不少民族村镇向农垦人请教生产技术和经验,以改变自己的面貌,农垦人对他们无偿援助,更增加了他们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扶贫项目实施十年来,农场为促进当地民族团结、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三、采取的主要措施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制。   把职工扶贫工作摆在突出的位置上,使之逐步走向规范化的道路。欧肯河农场依靠国家政策,把国家的扶持同农场的长远发展结合起来,把国家扶持同增强自身发展能力结合起来,切实提高了对扶贫工作认识。农场成立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扶贫责任制,对所有扶贫工作任务措施都进行量化,各单位将扶贫的规划、措施、时间张榜公布,将扶贫工作作为考核干部的重要内容,把各项工作落到了实处。   2、抓改革,促发展。   早在1992年,农场就果断决策,全面推进"两自理"、"四到户"放开承包,下放经营责任和风险,调动职工积极性。与此同时,充分发挥农场集体经济优势,完善服务体系,切实解决职工家庭农场办不好办不了的事情。在完善土地承包制度的同时,又实行了土地租赁制和级差地租。对统管机耕队,实行股份制经营。近几年来,对场办企事业单位实行了国有民营,为深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大多数企业都实行了承包经营。特别在事业单位方面,改革更走在前列。1996年,撤消了生产队教学点,在场部实现了集中办学,提高了教学质量,减少了不必要的开支。职工医院在1994年就实行了处方工资,1998年又实行个人承包,不但取消了农场补贴,医院首次向农场上交了管理费。农场机关由原来的18个科室近百人,一步到位精简到现在的9个科室不足40人。精简下去的机构,有的变成经济实体,有的变成了服务公司。1997年,农场实行了全员劳动合同制,管理人员实行了试用制、聘任制,竞争上岗。1998年录用工作人员全部采用考试办法,公开、公平、公正地选拔人才。   3.依靠科技,科学种田。   欧肯河农场近几年来始终走科技兴农、科技兴垦的路子,收到了较好成效。一是1995年农场成立了科技推广领导小组,并以农业农机公司为龙头,建立科技推广中心,生产队建立科技推广小组,科技网络覆盖全场。二是利用广播、电视、简报等载体,加强对职工的科技培训,十年来共举办学习班120期,培训职工4500人次;职工的科技意识不断增强,科学种田水平普遍提高。三是全面推广和应用农业实用增产新技术,扩大丰产素、喷施宝、模式化栽培、种子包衣、配方施肥、秸秆还田、全方位深松及绿色食品等覆盖面积,1998年我场首次在垦区实施了高射防雹增雨技术。四是加大畜牧业发展力度。重点推广人工受精、冷配、疫病防治等技术。牲畜的良种化比例、出栏率、畜产品质量有了较大提高。   4.以市场为导向,促进结构调整。   近几年,欧肯河农场突出经济和社会两个效益,成功地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形成了一主(农业)两翼(畜牧业和职工家庭自营经济)的经济发展格局。在种植业方面,坚持产量、质量、结构、效益的统一,着力调整种植业比例,增麦减豆扩经饲。搞好绿色食品基地建设,扩大AA级和A级绿色食品大豆面积。由于大农业目前尚无法摆脱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因此,在大农业内部进行种植业和畜牧业的比例调整,走农牧结合的致富之路,是最现实的选择。农场提?quot;农业人口户均两头牛、人均一只羊、户均两口猪"的奋斗目标,重点发展以绒山羊为主的养殖业。先后从辽宁、乌兰浩特引进537只绒山羊和700只绵羊,承包给职工经营。采取仔畜分成的办法,把回收回来的羊给贫困职工,进行滚动发展。现在,每个生产队都形成了几个相当规模的养殖专业户。农场还决定将每年利润的10%和扶贫资金的10%投入畜牧业建设。"抓住机遇发羊财,赶着羊群奔小康"已成为职工群众的共识。   农场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靠政策落实、典型引路、项目带动等多种形式,大力发展职工自营经济。农场成立了自营经济办公室,组织、协调全场自营经济工作。1999年农场自营经济产值达到1007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445万元,全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055人,占全场总人口的20.4%。   5.抓效益,促管理。   以财务管理为中心,强化企业内部管理,是实现农场经济增速提效的一项决定性因素。一是农场计财科对场属各单位财务工作做到归口管理"五统一",即统一财务人员四调配,统一工资发放,统一帐户管理和帐款回收,统一资金的借、用、还,统一财务的审批结算;二是严格执行财务支出一支笔制度,严格控制非生产性开支,全场形成了会赚钱的多赚钱,赚不到钱的千方百计省钱的好传统。近几年来,在局属八个农场中,我场非生产性开支是最少的;三是在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基础上,实行场务公开,接受广大职工群众监督,并为职工家庭农场订做了财务手册,各基层单位都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真正给职工一个明白;四是成立基本建设领导小组和基本建设执法监督领导小组,靠制度管人管项目,靠程序办事保质量。由于加强管理,我场的获利水平排在了全局前列。   6、大力弘扬农垦精神,促进项目健康发展。   多年来,农场始终把"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农垦精神和实现二次创业结合起来,实施扶贫攻坚。广大干部职工靠这种精神,克服和解决了项目建设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不向困难低头,而是直视困难,振奋精神,开拓进取。同时,加大宣传力度,用这种精神教育和激励广大干部职工,以极大的责任感和顽强拼搏,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去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发扬农垦精神,已成为保证项目顺利实施的重要措施和精神财富。   四、推进扶贫工作,再上新台阶   欧肯河农场经过"八五"、"九五"扶贫攻坚,基本实现了脱贫目标,但要赶上先进农场企业的发展步伐,实现温饱向小康的跨越还有一定的距离,还需要继续加大扶贫力度。   1.基础设施建设尚需进一步加强。   昔日的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建设标准较低,要进一步提高建设标准,还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要达到稳产、高产、优质、高效,还必须配套建设节水灌溉设施;昔日改造和建设的公路、田间路、通电、通邮、通讯、治水、住房等设施离小康建设标准还差得很远,要想进入全国农垦的先进行列,必须加大投资力度,搞好建设。   2.高负债经营状况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还债任务十分艰巨   由于农场开发建设较晚,建设期间投资不足,加之扶贫项目实施前靠借债经营,致使农场资产负债率过高,农场每年支付财务费用200多万元,亩均承担17元,农场亏损与债务利息负担过重关系很大。   3.社会负担沉重,职工承担的费用超载,职工增收困难,如果不继续扶持,促进经济快速发展,还债难度依旧较大。   农场现有离退休人员190人,所开工资每年150万元;农场自办文教、卫生、公安、政法事业费开支需要130万元。以上费用从农场职工土地承包费用中支出,职工压力很大。   尽管还存在许多困难但我们坚信,在国家的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在各级财政、金融部门的帮助下,经过农场广大职工群众的共同努力,扎实工作,开拓进取,团结奋斗,一定能实现农场增效、职工增收的奋斗目标,早日走上富裕路,赶上全国先进农场的发展步伐,“十五”扶贫开发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大兴安岭 欧肯河农场   

责任编辑:xiong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