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动态 > 工作动态

杜青林和陈锡文谈农业和农村工作

时间:2003-03-11 作者: 来源: 点击次数:5650

 3月10日下午3时,农业部部长杜青林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锡文举行记者招待会,就农业和农村工作回答记者提问。主要回答了11个问题:1、六大变化 2、农业结构调整 3、农民收入 4、农产品安全 5、转基因农产品 6、税费改革 7、特产税 8、土地 9、WTO与农业 10、农民的公民权利 11、精简乡镇机构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6大趋势性变化   中央电视台记者:我国当前农业和农村形势怎样?   [ 杜青林 ]:过去5年,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6大趋势性变化:   1、农业优质专业品种比例大幅度提高。比如2000年和1998年相比,全国优质水稻的面积就提高了37个百分点。农产品的质量稳步提高,去年底较之两年前,我们蔬菜品种产品合格率提高了21个百分点。畜产品中,瘦肉精的含量降低了26个百分点;   2、农村改革不断深化,粮棉流通体制改革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取得了重大成果,农业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已经形成;   3、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能力有了很大增强,我们国家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较,差距进一步缩小;   4、农业产业化经营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订单农业发展很快,农业产业化促进了农村的城市化和工业化;     5、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很大加强,国家加大了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   6、在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的情况下,5年来,农民的人均收入平均每年增长了3.8%,去年增长了4.8%,实现了持续恢复性增长的态势。 二、优质农产品的区域化布局是这次农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   [ 陈锡文 ]:农业结构调整总的目标可以说有三个方面:   第一,优化农产品品种,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业效益,提高中国农业的竞争力;   第二,扩大农民的就业空间,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第三,实现中国农业和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之所以把优质农产品的区域化布局作为这次农业结构调整的一个突破口,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理由:第一,只有把农产品放在最适宜增长的环境中进行生产,才能获得质量最好的农产品,才能获得最好的效益。   第二,主要的农产品能够形成集中的产区,有利于促进农户进行专业化生产,有利于农业的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户的经济收入。   第三,主要农产品形成集中产区之后,有利于促进农产品的市场建设,有利于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第四,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来进行布局的农业指导和管理方式,是完全不同于过去在计划经济下各地为满足主要农产品自给而追求的实行行政区域管理的办法。这对于中国农村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生产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 参阅:《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年)》 ) 三、陈锡文:相信农民工的合法权益问题会逐渐地得到更多的保护   [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中国农民收入为什么增长困难?难在哪里?一些城市里制定了许多规定来限制农民工进城,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中国农民的社会保障是什么?   [ 陈锡文 ]:农民收入问题确实是最近几年来人们关注“三农”问题的一个特殊的焦点,这几年农民收入增长困难,其中一个最突出的原因就是农民来自农业方面的收入增长遇到了非常大的困难。主要是两个原因引起的。一个是由于农产品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导致农民从农业中增收困难。第二是城市居民收入提高,消费结构变化,在农产品的开支方面下降,也导致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增长困难。   城镇居民用于购买农产品的开支减少,必然导致农民在农业方面增收面临很大的困难。造成这样一种特殊情况的原因,我想确实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城镇化进程滞后,城乡人口的分配不合理,导致购买商品农产品的城市消费群体相对比重太低,才出现了这样的局面。   在农村从事农林牧渔业生产的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总数的43%。同时还要看到去年农业在GDP中的比重已经降到了14.53%。因此毫无疑问,这样一种大的格局不逐渐加以改变的话,农民要从农业中增收是非常困难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进入了城镇,但由此遇到了很多关于基本权利方面的问题。这个问题最近几年来已经引起了中国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并且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来逐步解决这个矛盾。   第二,中央政府已经通告各个地方政府,要求他们清理和废止在就业等方面存在的歧视农民工现象的不合理的限制性规定。   第三,最近两年来,我们严厉查处了恶意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违法现象。   第四,在检查和督促改进农民工的生产条件、劳动保护、防治职业病以及正确处理工伤事故等方面,各级政府也作出了大量的努力。   去年年初,国务院就已经明确提出对待进城的农民,各地都要采取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这样一个原则。我想只要坚定不移地按照国务院提出的这样一个原则,并且努力地做好方方面面的工作,相信农民工的合法权益问题会逐渐地得到更多的保护。   中国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体制还处在建设过程之中,非常不完善。在目前的国情、国力下,要将将近8亿的农村人口都纳入这样一个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应该说暂时是做不到的。但这并不是说中央政府不重视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恰恰相反,对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中国政府倾注了很大的精力。农村实行土地的家庭承包经营这个制度,除了它在发展经济方面的作用之外,非常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这部分承包到户的土地实际上是现在中国大多数农民最可靠的生活保障。   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一些比较发达的地区已经开始了在农村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比如说浙江省,还有成都市郊区等等一些地方都已经开始了。   我们相信,随着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的社会保障问题会逐步地完善起来。 四、杜青林:将采取5方面措施力保食品与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 农民日报记者 ]:现在人们对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了,请问杜部长,政府已经采取了哪些措施,并且即将采取哪些措施,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 杜青林 ]: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到消费者的切身利益,是人们共同关心的问题。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在这方面,采取了许多有效的措施。我在这里可以高兴地告诉大家,中国的农产品质量就总体来说是好的,特别是食品的安全是有保证的。   近两年来,我们在北京、天津、上海、深圳四个城市了开展“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的试点。去年4月份和11月份,我们定期对这四个城市的农产品进行了检验。检验的结果是,这四个城市蔬菜产品的合格率都达到95%以上。今年我们将在全国省会所在地、计划单列市全面实行“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   采取综合措施,对农产品的质量进行管理和控制。一是要建立和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测检验体系,二是强化源头管理,消除引发农产品质量问题的隐患。三是建立市场机制,整顿、规范好农产品市场秩序。四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五是发展产业化经营,转变农业的增长方式,建立有利于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的营销机制。总之,我们要千方百计让人们吃上放心的食物、用上合格的农产品。 五、杜青林:实行转基因农产品的安全管理绝不会影响国际贸易   [ 道琼斯记者 ]:中国已经开始实施了农业转基因产品的管理条例,根据这个条例的规定,要对进口的转基因大豆等要进行田间的实验,那么,如果在9月份期限结束之前,还没有办法完成额外的田间实验的话,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   [ 杜青林 ]:中国政府去年3月20日开始实施转基因农产品管理条例,并且制定了几个配套的规章,其中包括实行农产品的标识管理、安全评价、进口审批等。   制定和实施这个条例,目的是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的健康,维护动植物和微生物的安全,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刚才这位朋友谈到关于实施转基因农产品的进口要进行安全评价、田间试验。我们认为,在田间试验方面是能够完成的。中国范围之大、气候特点之多样化是大家所了解的。比如现在的海南气温就可以达到二三十度。刚才这位朋友讲到要进行田间试验,我们完全可以按照我们作出的规定完成原来的计划。   对于农村转基因产品进行的安全评价、进口审批和标识管理,不是针对哪一个国家,也不是针对哪一个品种的。在这方面是要一视同仁的。总之,在这个问题上,过去我们所做的承诺不会有任何改变,一定能够认真实施。关于实行转基因农产品的安全管理绝不会影响国际贸易。 六、杜青林:税费改革试点取得了成功   [ 中央电视台记者 ]:我们知道税费改革就是为了减轻农民的负担,但是在有的试点地区农民的负担反而增加了,这是为什么?   [ 杜青林 ]:我们国家在20个省、市、区实行了税费改革的试点,取得了成功。税费改革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农民减负一般都在30%以上。税费改革理顺了国家、集体、个人的分配关系。税费改革也推进了基层组织建设,推进了农村的上层建筑的改进,进一步密切了干群关系,维护了农村的社会稳定。   现在的问题是税费改革发展不平衡。之所以存在这种不平衡,主要是关系到农村的资金问题。基层普遍存在的“食之者众、生之者寡”的问题,换句话说就是吃饭的人太多。维持这些人的工资需要相当的资金。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主要是靠两条:一条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一条是实行配套改革,地方实行机构精简。 七、杜青林:减免特产税是必然趋势   [ 中央电视台记者 ]:各地反映非常强烈的农业特产税是不是会被取消?   [ 杜青林 ]:农村特产税是否减免的问题,有一些地方,特别是东部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地方实行了农村特产税的减免。减免特产税是必然的趋势,特产税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在农产品供求不是很平衡,粮食短缺的情况下制定的。现在农业已经进入了发展新阶段,所以这个问题应该逐步得到解决。特产税的减免有利于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但是解决这个问题要从实际出发。 八、陈锡文:农民没有土地所有权,因此不能买卖土地   [ 德国记者 ]:第一个问题,农民有权进行土地流转,这是否会引起土地的一些浪费?第二个问题,是否允许对土地进行买卖?   [ 陈锡文 ]:土地可以流转这项政策是从1984年年初就已经实行了,到目前为止,这项政策已经推行很长时间了,没有出现您所说到的浪费问题,但是确实有一个土地作为生产要素如何提高生产效率的问题。非常重要的是如何处理好土地作为生产要素和社会保障这两种功能的关系,在中国这个内部发展差距很大的国家中,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来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农民只有在他的土地承包有效期限内才可以转让土地使用权,农民并没有获得土地的所有权,因此不存在买卖土地的问题。现在法律规定农民的土地承包期是30年,在30年内农民可以自愿地依法转让他的土地使用权,但是他没有所有权,因此不能买卖。 九、陈锡文:去年我国粮食出口明显大于进口   [ 中国日报社记者 ]:加入世贸组织的第一年中国农业所受的影响似乎并不大,怎么看待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农业的冲击?   [ 陈锡文 ]:出现这样的局面,我想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去年中国的粮食略有增产,粮食的总量增产了1%。因此中国国内的粮食价格仍然比较低。第二个原因是去年主要的粮食生产大国由于旱灾普遍都减产,所以去年全球谷物减产导致价格飙升。这样的情况就导致了国外的粮食等农产品很难进入中国的市场,反而为中国的粮食等作物扩大出口提供了机会。第三,从去年4月份开始,中国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要求,对国内政策进行了一些调整,对出口的粮食实行了出口退税的政策。   采取出口退税等政策是完全符合国际惯例的,是符合世贸组织的规则的。但是我想特别指出的一点,中国出现粮食供过于求,价格低迷,这不是经常性的现象,而是一个阶段性的问题。同时全球谷物减产,导致价格飙升,这也不是一个经常性的现象,也是一个特殊问题。   刚才杜部长已经讲到,中国农产品的安全和质量标准,最近这些年是有明显的提高。但是很多农产品的进口国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也在明显提高,而且提高的幅度往往是几十倍,乃至一二百倍。这在相当大程度上对于中国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出口形成了一种遏制。所以,一方面中国要依靠科技进步来不断地提高自身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标准,让它符合进口国的要求。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所有的国家在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时候,出发点仅仅是为了保护消费者的健康,而不是为了别的目的。 十、陈锡文:农民的公民权利应该受到尊重   [ 中国青年报记者 ]:进城农民大部分在城里工作,可是由于他们没有城里的户口,因而得不到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很难参与到城里的政治事务中去。这个问题可能得到解决吗?   [ 陈锡文 ]:目前,进城就业的农民大多数是处在一种双向流动过程中,也就是说城里能找到工作就往城里走,当城里一时找不到工作的时候,就往自己的家乡走。因此我个人认为,对于流动中的人口选区到底划在户籍所在地还是临时所在的地方,这确实需要很认真地分析。一个人如果没有在一个地方度过足够的时间,就轻易地改变他作为选民的选区划分,可能会制造新的麻烦。   如果农民流动进城,在城市的企业工作,那么他的公民权利应该受到尊重。 十一、杜青林: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 中国青年报记者 ]:政府是否准备出台一些新的措施来切实解决“三农”问题?政府是否准备从精简乡镇机构入手来减轻农民的负担?   [ 杜青林 ]:近一些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农村和城市相比差距是比较大的。我们应该承认这样一个现实,农村的老人病故在医院里的并不多,城市的老人病故在家里的很少。而农村的妇女生小孩去医院的很少,城市的妇女生孩子在家里的几乎没有。这就表明,城乡不仅在经济方面有差距,而且在社会事业发展方面也有很大的差距。我国政府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加大了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   我认为,随着事业的发展,农业的基础地位有了很大的增强。农业经济运行是平稳的,发展的势头是良好的。农村的党群、干群关系是进一步密切的,农村社会是稳定的。   我们党和政府把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摆在了经济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这为我们做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证,农业是完全可以大有作为的。   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为了减轻农民负担,我们要实行一系列配套改革,其中包括机构精简。在机构改革的过程当中,我们要对农村的乡镇建制进行必要的调整,有些地方实行了乡镇的撤并。当然,乡镇的撤并也要从实际出发。   另外,农村行政管理机构也有一个机构精简的问题,要减少“吃皇粮”的人员。要通过机构精简进一步转变政府的职能、转变干部的工作作风,进一步密切联系群众,更好地为“三农”服务。 (根据新华网资料整理)

责任编辑:中国农垦信息网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