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动态 > 垦区新闻

加快厦门农垦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思路(二)(1998)

时间:2002-08-13 作者: 来源: 点击次数:3250

三、新时期农垦体制改革的重点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垦系统在体制改革上,必须集中力量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一)继续加大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和企业改组力度   面对我国农业发展的阶段性变化和入世的新形势,农垦系统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加大资产重组力度,调整垦区国有经济布局和所有制结构,解决好农垦国有经济分布过广、结构不优、规模过小、所有制单一等问题。   一是围绕主导产业的优化升级调整国有经济布局。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经营为主线,以资本运作为主要手段,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尽快使国有资本从没有优势的产业、行业和经营领域中退出,集中国有经济力量,加强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努力把粮食、大豆、棉纺、橡胶、乳业、种业、糖业、剑麻等基础较好、优势明显的产业进一步优化升级,做强做大,大幅度提高农垦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使之真正成为农垦经济的支柱产业。   二是围绕龙头企业的培育壮大实施企业战略性改组。企业战略性改组的基本原则是"抓大放小"。"抓大"的关键是以农垦的主导产业、优势产业为依托,培育壮大产业化龙头企业。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以现有龙头企业为主体,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机制来培育一批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有条件的地方,要打破企业之间、农场之间、垦区之间以及农垦与地方之间的界限,发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企业集团,并发挥这些企业在资本营运、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等方面的优势,使之成为农垦经济的支柱和农垦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力量。"放小"主要是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形式,把农垦中小企业放开搞活,使之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放开搞活小企业要尽量与"抓大"协调配套,同龙头企业建立密切的协作关系,纳入产业化经营体系,提高生产的社会化水平。   三是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非国有经济是农垦经济的重要增长点,抓深化改革、抓增量调整,都必须把它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要经过几年的努力,争取到"十五"末使非国有经济增加值在农垦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目前的不到30%提高到50%-60%,使之成为农垦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关键的问题是垦区上下要进一步提高对发展非国有经济特别是私营、个体经济重要性的认识,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支持其发展。通过政策引导和协调服务,鼓励扶持职工和其他投资者参与垦区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农业开发及市场体系、社会服务体系和小城镇建设,鼓励和扶持职工大力发展自营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彻底改变垦区经济结构单一的问题。   (二)积极推进国有农场改革   国有农场是农垦经济的基本组成单位和细胞。它有没有活力、有没有竞争力直接影响到整个农垦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因此,在农垦体制改革中,国有农场改革是重中之重。从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国有农场的现实状况和近年来一些垦区在这方面进行的改革探索等情况看,国有农场改革的思路和办法大体上有以下几种:   一是构建现代农业企业。传统的国有农场属于国有企业范畴,但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或市场竞争主体,是一个政、社、企合一的特殊组织。多数国有农场应该在分离政社职能的基础上逐步改造成现代农业企业,成为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按照农业生产特点和市场经济要求开展生产经营,参与市场竞争。随着竞争和专业化的发展,这些农业企业将成为以公司制形式存在的、专业化的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农副产品生产基地,成为名特优产品和良种(种籽、种畜、种苗)繁育基地,成为规模大、科技含量高、有国际竞争力的市场主体。   二是将农场改造成产业化专业公司的生产基地或第一生产车间。这部分农场不一定再是独立的法人实体,而是通过产业化链条,使其成为产业化专业公司的农业生产基地,成为专业公司的第一生产车间。   三是取消农场的法人资格。对规模小、资不抵债或长期亏损的农场,从现农场序列中逐步退出,取消其法人资格,可由农场职工买断全部国有资产,改组为股份合作制企业,也可采取租赁、依法转让、拍卖的形式,由社会法人或个人经营。   农业经营体制改革是农场改革的重要内容。改革的重点是要按照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继续深化和完善。与国有农场改革相适应,原来的农场-分场-生产队三级管理体制逐步取消,通过完善土地承包关系,延长土地承包期,扩大家庭农场经营自主权,加强服务体系建设等手段,使家庭农场逐步成为真正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生产经营主体和市场竞争主体。这种格局的出现最终将打破原有的体制局限,在国有土地上形成一大批能与发达国家农业经营主体竞争的农业经营组织----现代家庭农场。   (三)进一步完善垦区管理体制改革   根据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要求和垦区管理体制的具体情况,主要的改革形式有三种:   一是改为集团总公司。这是垦区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或主要形式。把建立企业集团体制与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构建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结合起来,打造农垦经济的"航空母舰",增强垦区的整体竞争力。凡是有直属农场或直属企业的垦区,一般都可采取这种改革思路。即将垦区主管部门改组为集团总公司,所属农场及二、三产业企业为集团成员,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以资本为纽带构建母子公司体制。其中:社会职能能够完全移交给地方政府的,改为单纯从事资产经营和生产经营的集团公司;社会职能暂时不能完全移交的,在社会职能移交出去之前,实?quot;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省级农垦主管部门既作为集团总公司承担经济职能,又作为农垦事业管理部门受政府委托承担政府行政管理职能。??澳苡肫笠抵澳茉谀诓糠挚?D壳埃??0%有直属农场的垦区进行了公司体制的改革,大多都运作得非常成功,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完善,他们将成为农垦经济发展的骨干。如上海垦区改为集团后,以母公司为主体,从不同方面各个层次全方位地加大了集团子公司层面的资产重组和业务重组,形成了如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农工商超市有限公司、汽车出租车有限公司等一批在全国都有影响力的骨干企业和专业性公司,带动了全垦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是改为资产经营公司。少数有条件的垦区,经政府授权,将原垦区主管部门改为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其职能是专门经营垦区国有资产包括国有土地资产,对垦区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承担责任。如在行政局基础上改建的重庆市长江农工商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就具有资产经营的性质,去年底改制以来,完成了2500多名职工的身份置换,从而建立起新型的企业劳动关系,同时还对子公司和孙公司进行了全方位的产权改革,明晰了产权关系。通过机制创新,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管理从以行政手段为主变为通过派往子公司的产权代表进行资本管理和战略管理;通过资产运作,改变了资产分散、良莠不齐的状况,从而突出了具有垦区优势和发展潜力的乳品业、饲料业和都市服务业。今年上半年,乳业收入和利润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了72%和34%。   三是继续保留行政管理体制。没有直属农场或没有条件改为经济实体的垦区,包括一些准备把省属农场下放到地市管理的垦区,继续保留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履行行政管理职能,尤其要在垦区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履行好主管部门的各项协调、服务职能。   (四)继续完善有关配套改革   积极推进各项配套改革,创造良好的外部体制和政策环境,是顺利推进农垦改革的重要条件,也是维持垦区社会稳定的前提。从某种意义上,配套改革比企业自身的改革更为重要。在这方面突出三个重点。   一是积极解决农垦企业办社会问题。其主要途径有三种:第一,把农场所承担的行政社会管理职能分批或全部移交给地方政府,与企业彻底分开。目前,京、津、泸、穗、渝等城郊型垦区已普遍按照这一种方式对所属农场进行改革,江苏、云南、广西、安徽、陕西等转为集团体制的垦区也都在向这方面努力,并在部分农场有了突破。第二,内部政企分设。即在继续维持现行体制的基础上,先在农场内部将生产经营职能与政府职能分开,经济职能由企业经营机构承担,社会职能通过政府授权,由农场内部设立的社区管理机构承担,隶属农场党委统一领导,争取政府逐步增加对农场社会性支出的补助。黑龙江垦区等规模较大、暂不具备条件把社会职能移交出去的垦区大多采取了这种过渡形式。第三,在农场设立管理区和财税机构。即根据当地政权组织设置情况和农场人口、区域规模,在一个农场或相邻几个农场合并设立县(区)、乡(镇)政权机构或相当于县(区)一级派出机构--管理区,行使管理农场的政社职能。湖北、河北、湖南、内蒙等省区已开始了这方面的改革。   二是尽快将农垦企业和职工纳入当地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目前,全国农垦还有133.8万职工和30.8万离退休人员未进入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尚处于企业自保状态,分别占农垦企业职工总数和离退休人员的33.2%和21%;已纳入当地社会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的垦区和农场,有的也存在交费比例过高、待遇过低、调剂基金数量不足等问题。遇到自然灾害和农副产品市场价格的下滑,必然导致农垦企业经济效益下降,企业职工工资和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不能按时发放,这就会严重影响离退休人员的生活,容易引发了社会不安定等诸多问题。根据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规范和农垦实际,将农垦企业职工及离退休人员全部纳入养老保险社会统筹是当务之急。要继续协调降低进入当地养老保险社会统筹门槛的政策,将农垦企业及其职工全部纳入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范围。同时,协调解决农垦企业进入社会养老保险统筹后社保部门所发生的资金缺口,确保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   三是加快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社会救助等保障制度建设。基本原则是按照国家保障制度的基本规范,结合农垦实际与当地改革同步推进。其中:农垦职工的医疗保险,要在已经改革的基础上尽快与当地新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接轨,减少今后在政策上的障碍;垦区内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也要积极争取确定为当地基本保险定点,以方便职工就医。农垦职工的失业保险要根据自身特点进行,总的原则是,二、三产业都要按照国务院《失业保险条例》规定,参加当地城镇职工失业保险。国有农场则要根据自己的实际确定保障措施。农垦职工的社会救助也要抓紧研究。多数垦区目前还享受不到社会救助政策,主要因为农垦企业职工户?quot;农转非"侍狻D壳埃?凑瘴录冶Ω弊芾淼呐?荆?揖钟牍?膊空?谄鸩莨赜谂┛哑笠抵肮せЭ?quot;农转非"的有关政策意见。   四、几点建议   面对农业发展新阶段和我国加入WTO后国内外市场的新变化,为在新时期进一步发挥农垦优势,使农垦在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中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农垦局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具体切实抓好以下四项工作,请部党组给予支持。   (一)进一步加大对现代化示范农场建设的支持力度。通过深化改革,发展产业化经营,建设一批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具有现代农业企业制度、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代表我国农业形象的现代化示范农场,使其成为单位农产品成本低、质量符合国际标准、具有国际市场竞争能力的农产品生产示范点。   (二)在企业制度创新上,争取给予政策支持。农垦企业长期以来一直肩负着文、教、卫、公、检、法、公共设施基础建设等社会管理职能,由此引起沉重的社会负担,形成不良债务和不良资产,严重影响着企业制度的创新,使企业很难平等地参加市场竞争。为此,希望能争取到优惠政策,对于因社会性形成的不良债务,或停息挂帐,或增加银行特别是农业银行对农垦企业的呆坏帐准备金核销额度,逐步给予核销。   (三)支持农垦优质高效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当前和今后几年农垦局将重点抓好六大基地建设,一是商品粮豆基地建设,主要包括优质大豆、优质水稻和专用小麦基地建设;二是奶源基地建设,特别是学生饮用奶奶源基地建设,重点抓好奶牛基地和挤奶站建设;三是棉花基地建设,重点抓好大型优质棉基地的建设,做好机采棉技术创新和推广工作;四是橡胶和热带作物产品基地建设;五是良种基地建设,进一步推进良种工程建设,推广优质农产品新品种,提高优良品种区域覆盖率,实现基地产量、质量和效益的全面提高;六是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进一步扩大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生产规模。希望给予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   (四)加大对农垦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的支持力度。根据农垦的实际情况,我们在产业化发展上将重点放在推进大豆、橡胶、精米、乳制品、棉花、糖料、剑麻和热带水果的产业化方面,创造名牌产品,争取再创建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经济发展带动力的企业集团,有更多的企业列入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名单。

责任编辑:xiong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