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热作产业 > 产业动态

搞好农产品流通的认识与思考

时间:2004-05-01 作者: 来源: 点击次数:2426


 
   当前,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这个新阶段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产品的生产供应能力大幅度提高,不但从根本上解决了全社会的温饱问题,农业与农村经济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但从另一角度看,农产品供大于求的现状、买方市场的形成所导致的农产品卖难、价格低迷以及优质不优价等问题又成为新阶段制约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经济进入爬坡状态已成为新阶段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农业市场化初期的一个突出矛盾。十六大报告已经把“开拓农村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措施。因此,围绕增加农民收入,研究和搞活农产品市场流通是当前农业与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对农产品流通现状的基本认识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产品生产供应能力的提高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产品市场逐步放开,农产品流通基本上进入自由贸易阶段,农产品市场空前繁荣,形成了以批发市场、集贸市场为载体,以农民经纪人、运销商贩、中介组织、加工企业为主体,以产品集散、现货交易为基本流通模式,以原产品和初加工产品为营销客体的基础流通格局。

   (一)批发市场是占居主导地位的农产品流通载体。以上世纪八十年代寿光蔬菜批发市场的诞生为标志,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全省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已接近1300家,其中常年交易、规模较大的批发市场700多家,年交易额超亿元的110多家。设施完善、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经营效益突出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共有300多家,有27家被农业部确定为鲜活农产品定点市场。这些市场纵横交错、配套成龙,成为全省农产品流通的中心,全省60-80%的鲜活农产品通过批发市场上市交易,市场的产品集散、价格形成、信息中心和调节供求功能得到了比较充分的体现。产地市场已成为连接各地优势产业、辐射国内外消费市场的纽带,销地市场也成为连接产地市场、保障城乡消费供给的中心。

   (二)市场流通主体呈现无序性、多元化特征。农产品市场的繁荣,转移了一大批农业劳动力进入流通领域,形成了由运销专业户、农民经纪人、中介流通组织、农产品加工企业、城镇职业零售商贩以及季节性、临时性的农民运销队伍组成的市场流通大军。运销专业户、农民经纪人是运销大军中的主力队员;中介流通组织是近年来开始发展的新型农民运销组织,一般与农产品的生产相结合;农产品加工企业是高效吞吐农产品的中间环节,也是农产品流通主体的一个重要组成力量。虽然中介组织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目前组织数量较少,规模不大,但它们代表着农产品流通的发展方向。季节性、临时性农民运销队伍主要是产品上市季节或农闲季节组织收购运销当地产品的农民。根据前段时间全省农村经纪人调查情况统计推算,全省共有各类农村经纪人(含运销专业户)250万人左右,其中区域性经纪人200万人左右,跨区域经纪人50万人左右,专业型经纪人约占总数的2/3,临时型(季节性)经纪人占1/3,重点经纪人(运销大户、组织、企业等经营额在50万元以上)约占总数的10%以上;各类中介合作经济组织5000余处。目前,除加工企业和中介组织外,对农产品流通主体的组织管理刚刚处于起步阶段,有的市县开始对农民经纪人队伍进行培训、登记。但流通主体总体上处于无序化状态。

   (三)营销客体以大宗原产品为主、初级加工品为副。由于农产品加工包装能力还比较低下,品牌数量少、覆盖率低,进入市场的农产品仍以散装原产品为主。尽管近几年来,加工企业以及流通环节的初加工、简单包装的品牌产品数量增长较快,但所占的市场份额仍然很小,这也就导致了流通环节的利润主要来自市场差价而不是加工增值。

   (四)市场流通模式仍处于现货交易的原始集散阶段,现代物流模式刚刚起步。农产品流通的主要模式是按照“产地收购—产地市场集散—销地市场集散—城乡商贩零售”的路径进行现货交易,处于原始的市场交换的基础流通状态。定单农业、连锁经营等现代物流模式、网上交易、代理交易、拍卖等现代化流通手段处于起步探索阶段。

二、搞活农产品流通必须解决的几个问题

   按照市场经济的一般原理,消费引导市场,市场引导生产。流通环节必须与生产与消费的协调发展相适应。但在市场经济初级阶段,在市场对生产与消费的平衡调节能力不足和农产品生产能力过剩的情况下,我们研究解决搞活农产品流通问题,一是要确保农产品市场流通渠道畅通,保证农产品能够卖出去,卖个好价钱,二是要让农民更多地参与流通领域的利润分配。但从以上对农产品市场流通现状分析来看,要做好新阶段的农产品市场流通工作,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制约流通效率和效益的根本问题:

   (一)市场体系不健全的问题。现有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具有典型的初级市场特征,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一是市场体系建设与改造的步伐与农业市场化进程不同步,大多数农产品市场交易设施陈旧,结算手段落后,信息体系、质量检测体系建设薄弱,销地终端市场仍以小地摊、大集贸为主,不具备发展现代流通方式的基础和条件;二是市场自身非市场化运作。多数市场属于村、镇、街道主办的集体企业,许多市场还处于管委会管理阶段,没有进行企业化改制;三是大多数农产品市场的经营管理是以场地、设施出租等物业管理为主。市场本身不是农产品流通的主体,农产品市场实际上是“大市场、小业户”的格局,大市场掩盖下的千家万户的分散营销难以形成合力,使得农产品流通无序、效率低下。

    (二)市场信息不畅通的问题。信息是市场流通的命脉,直接决定流通的效益。农产品市场信息问题是当前制约农产品流通的核心因素。由于缺乏系统化的农业信息收集、整理、发布体系,生产与消费之间、区域之间的信息衔接主要由市场来完成,而市场自身的松散性决定了信息的收集加工能力低下,生产、流通存在很大的信息局限性和盲目性。

    (三)流通主体素质低、规模小的问题。从农民运销队伍的情况看,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自身素质低。从农业生产中分工出来专业农民运销队伍,缺乏必要的流通知识和收集加工信息的能力;二是组织化程度低,分散经营,信息独占;三是运销能力低下,市场风险大,抗御风险能力差。中介流通组织则刚刚处于起步阶段,运作管理不规范,营销能力还没能得到充分体现。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农产品吞吐能力需要大幅度提高。

    (四)农产品质量档次低的问题。质量是产品的生命,也是影响市场竞争能力的最重要因素。一方面,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卫生水平是赢得市场认可的关键,另一方面,产品的品牌化是开拓市场基础,加工、包装则会带来更高的流通利润。而目前市场流通的大多数产品无品牌、无包装、无分级,对农产品流通向现代物流转变带来了很大困难。

三、做好农产品流通工作的对策建议

    解决好当前农产品市场流通存在的问题,需要政府的宏观引导、公共服务和市场自身的调节。政府必须加强对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的统一规划与指导,在市场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市场主体的培育等方面加大政策和资金投入力度,为农产品流通提供信息等社会综合服务。从而通过积极培育市场流通体系、大力发展农产品现代物流方式,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由目前的“分散的小生产+无序的小流通”向“小生产+大流通”、“大生产+大流通”转变,实现传统农业向市场化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为此,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立足于农业发展的需要和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发展现状,以传统市场的改造升级和产地优质农产品专营批发市场建设为重点,建设高效的农产品集散市场体系;以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业行业协会为重点,壮大产业化大生产、大流通的组织规模;以大力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为重点,提高农民营销能力和参与流通领域利润分配的份额;以创建外埠农产品展销窗口和展览展销为重点,发展农业会展经济,宣传推介优势产品,提升市场形象。在具体工作上,突出抓好四个方面:

    一是加强和规范产地批发市场建设。重点是加强优质农产品产地专营市场建设;加快传统批发市场的改造升级,重点是加强信息体系、质量检测体系、电子结算系统等基础设,以提高市场档次和交易能力,并为开展网上交易、代理交易、拍卖等现代流通方式打好基础。要加快市场改制步伐,促进市场向产业化龙头企业转变。通过股份制、买断等方式把市场改造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让市场自身按市场化运做,促进市场向生产加工领域拓展,带动基地、品牌的形成和农产品质量的提高,促进市场间的密切合作以及异地市场间的代理交易的开展,充分发挥市场在农产品流通中的主渠道、大龙头的作用。

   二是积极培育中介流通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农民经纪人的快速发展是农业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的重要标志,是农产品市场开拓的主体,要扶持其加快发展。要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尤其是外向型加工出口企业的发展,为他们提供更加优越的发展环境,使之不断增加数量,壮大规模,带动更多的基地,创建更多的品牌,外销更多的产品。要通过发挥能人效应,扶持、引导农业行业协会和农产品产销协会的发展,整合农业资源,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闯市场的能力。

    三是大力开拓销地农产品市场。要加大销地农产品市场的开拓力度。一方面要加强省内大中城市的销地批发市场建设,提高省内农产品在省内市场的占有率。另一方面要加强外埠农产品销售窗口的建设,发挥我省在省外大中城市自然形成的市场优势,通过组建山东农产品展销“专区”、“专柜”、“一条街”、“专卖店”,展示销售山东农产品,寻求新的市场增长点。要通过提高产品质量,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做好国外农产品市场开拓工作。

    四是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要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进程,尽快建立健全农业标准体系、质量检测体系、产品认证体系和质量监督制度;通过政府推动、企业带动、市场拉动等多种形式,建立标准化基地,逐步实现生产的规模化、基地化,基地的标准化,产品的品牌化。通过建立质量监督控制机制,从生产源头严把产品质量关,在销售环节加强抽查监督,确保产品质量和信誉;通过建立无公害农产品销售专区、专柜、专卖店、专营市场等形式,逐步建立市场准入制度。


 文章来源于:中国批发市场 
 

责任编辑: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