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通知公告 > 重要通知

全国天然橡胶优势区域布局规划

时间:2009-02-19 作者: 来源: 点击次数:3403

(2008-2015年)

  橡胶树的生长和产胶对环境有非常严格的要求。为充分利用我国有限的热带土地资源,促进天然橡胶产业的稳健发展,增加天然橡胶的供应量,保障国家天然橡胶供给安全,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我国天然橡胶产业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07]10号)和农业部新一轮《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编制工作方案,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天然橡胶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和工业原料。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粉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封锁禁运,党中央作出了“一定要建立我们自己的橡胶生产基地”的战略决策。50多年来,我国天然橡胶产业经历了艰苦创业、高速发展、填平补齐、巩固提高等发展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天然橡胶产业进入了改革创新、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007年全国橡胶种植面积1312万亩,产量58.8万吨,面积比建国初期增长了290多倍,产量增长2900多倍。其中农垦胶园占全国的54.5%;地方民营胶园占45.5%。我国橡胶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世界的7%和6%,列世界第5位和第6位。
  1.区域布局日趋合理,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天然橡胶在海南、云南、广东、广西和福建等省(区)均有种植。经过五十多年的探索和不断调整、优化,天然橡胶生产逐步向气候条件适宜、比较效益高的优势区域集中,区域布局日趋合理,已基本形成了海南、云南、广东三大天然橡胶生产优势区。国有天然橡胶生产企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和完善,形成了以广东、云南、海南农垦天然橡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植胶农场和农户为原料生产基地,产供销一体的产业化体系。民营天然橡胶产业在以收购、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龙头企业带动下,规模化、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2.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经过多年的科研攻关、技术推广与生产实践,我国总结出了一整套有中国特色的从育种、抚管、防病、割胶、制胶、更新到木材加工等覆盖橡胶生产全过程的成熟技术。其中“橡胶树在北纬18-24度大面积种植技术”,突破了国外学术权威认为北纬15度以北不能种胶的禁区,获得国家发明一等奖;“橡胶树国外优良无性系的引种试验与应用”,加快了我国植胶业的良种化进程,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橡胶树主栽区割胶技术体系改进及应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增加了产量和效益,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培育出了热研7-33-97、热研7-20-59、大丰-95、云研77-2、云研77-4等一批橡胶树新品种。科学技术的进步,有效地促进了生产的快速发展。
  3.加工布局调整初见成效,竞争力逐步提高。我国原有天然橡胶初级产品加工厂330多家,经过实施天然橡胶产业升级行动,加快了加工布局调整的步伐,海南农垦已由原来的87家调整为14家,已建成7家,其余7家正在建设中。广东农垦27家已经调整为3家。云南农垦和各省民营胶厂也在加快调整之中。加工布局调整取得了初步成效,加工成本有所下降,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4.市场体系不断完善,流通效率和经济效益稳步提高。自1994年天然橡胶购销管理制度改革后,我国天然橡胶市场建设快速发展,已经建成了包括期货、现货市场和现代化物流配送等相结合的市场体系。特别是海南、云南、广东三大天然橡胶主产区联网的天然橡胶电子交易中心投入运营,为国内外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交易方式,实现了产品网上公开竞价和交易,起到了传递信息、发现价格、规避风险的作用,显著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流通效率和经济效益,为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营销环境。
  5.产业地位日益重要,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天然橡胶产业已成为热带地区的支柱产业。在海南省,天然橡胶产值已占农业生产总值的12.9%,其中海南农垦天然橡胶产值占其农业生产总值的57%。在云南省,天然橡胶产值占农业生产总值的6.8%,其中云南农垦天然橡胶产值占其农业生产总值的83%。在广东省,农垦集团天然橡胶产值占其农业生产总值的14.9%。天然橡胶在我国热带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到2007年全国累计生产天然橡胶1000多万吨,在替代进口、减轻对外依赖、支持国防和国家经济建设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为热区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种植橡胶还提高了森林覆盖率,减少了水土流失,改善了小气候和生态环境,对维护地区生态平衡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的天然橡胶产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投入严重不足,基础设施滞后。近十多年来,我国对天然橡胶的投入一直低于世界主要植胶国家如马来西亚、泰国和印度等。“八五”以来,我国对天然橡胶产业的投入一直维持在每年1亿元左右。2007年国家投入仅占其总产值的1%左右,远低于国家财政支农平均水平。由于缺乏必要的支持,导致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品种和树龄结构调整缓慢、低产胶园比例高、胶园更新速度慢。目前我国有树龄在35年以上的老胶园150多万亩,亩产量60公斤以下的低产胶园约210万亩,未得到及时更新改造。还有150多万亩的幼龄胶园因投入不足而延长非生产期,有限的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2.良种苗木供应体系不健全,新品种覆盖率较低。我国天然橡胶种苗需求量大,但良种苗木基地建设滞后,优质种苗供给严重不足。目前我国种植的橡胶树仍然以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推广的国外无性系RRIM600、PR107和GT1为主。
  3.加工布局与产品结构还不够合理,产品竞争力不高。加工布局经过几年的调整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全国还有年加工能力3000吨以下的小加工厂200多家,这些厂生产设备老化、工艺落后、能耗高、劳动生产率低、环保难达标、产品质量稳定性较差。目前国产橡胶仍以SCR5标准胶为主,其产量约占总产量的70%,缺少市场需求发展迅速的子午线轮胎、航空器材、医疗器械等专用胶,产品结构不合理,竞争力不高。
  4.防灾减灾机制不健全,产业发展缺乏保障。我国是在非传统植胶区种植橡胶,冬春常有低温干旱危害,夏秋又常遇台风破坏,自然灾害比较多,还有白粉病、炭疽病、介壳虫等严重的病虫害,常给植胶者造成巨大的损失。目前,我国天然橡胶产业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防灾减灾机制,产业发展缺乏必要的保障。
  5.培训力度不够,胶农的技术水平较低。我国天然橡胶生产大多分布在老、少、边、山、穷地区,植胶者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且在橡胶种植、胶园管理和割胶技术等方面缺乏必要的培训,先进的橡胶生产技术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转化,制约了我国植胶资源潜力的发挥,影响了山区农民致富。
  二、市场前景与竞争力分析
  (一)市场前景分析
  1.国内天然橡胶消费持续增长。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天然橡胶的需求迅速增加,2001年起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天然橡胶消费国和进口国。近5年来,我国天然橡胶平均年消费增长速度达到13%。2007年全国天然橡胶消费量达到270多万吨,约占全球天然橡胶消费量的22%,国内天然橡胶自给不足1/4。预计2015年我国的天然橡胶消费需求量超过350万吨,国内市场缺口巨大。
  2.国际市场供不应求趋势明显。近几十年来,世界天然橡胶消费量增长迅速,从1960年的200多万吨,增加到2007年的900多万吨,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天然橡胶的需求量还将继续增加。橡胶树的非生产期长达7-8年,受资源条件等的制约,天然橡胶产量的增加难以满足消费增长的需求,天然橡胶供应紧张的形势将长期存在。
  3.橡胶木材市场前景广阔。橡胶种植业的第二大产品是橡胶木材。按更新计划,我国每年可生产约80万立方米的橡胶木材。我国是世界木材、纸浆和纸制品进口大国,进口量居世界第一位。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内木材市场缺口将越来越大,橡胶木材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二)竞争力分析
  1.比较优势明显。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热作产品进口关税的逐步减让和履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议,我国热作产品面临新的挑战。发展橡胶产业是应对新挑战的重要举措,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带动下,国内天然橡胶需求稳定增长,橡胶产品市场广阔,种植橡胶的比较效益高,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2.劳动力资源丰富。我国植胶区多处在偏远山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工业基础薄弱,第三产业不发达,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难度大,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较低,能够满足天然橡胶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
  3.产业基础较好。经过50多年的艰苦创业,我国天然橡胶产业的规模已达到世界第五位,总结出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覆盖橡胶生产全过程的成熟技术,培育、储备了一批优良品种。建立了从科技创新、生产加工到市场销售的完整体系。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进一步巩固和完善。
  三、发展思路及目标
  (一)发展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保障我国天然橡胶供应安全为目标,以增加胶农收入、增强天然橡胶产业竞争力为核心,采取有效措施,依靠科技进步,转变增长方式,提高产业集约化水平。重点支持优势区域发展,促进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合理开发利用有限资源,积极推广橡胶树新品种和新技术,实现天然橡胶产业可持续发展。加快天然橡胶加工布局调整,优化布局和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继续深化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协调推进国有、集体、农民自营和股份制等多种所有制天然橡胶业共同发展,做大做强我国天然橡胶产业。
  (二)发展目标
  1.总体要求:通过天然橡胶优势区域布局规划的实施,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适度扩大我国的植胶面积,提高胶园建设标准和橡胶树优良新品种的种植比例,全面提升天然橡胶生产技术水平,实现我国天然橡胶产业向技术效益型转变,增加我国天然橡胶总产量,提高产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增强产业的竞争能力。
  2.具体目标:2010年,优势区橡胶种植面积达到1245万亩,新植胶园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平均亩产86公斤(按开割面积计算,下同),年产干胶70万吨以上,建成达到国家节能减排要求的标准化大型天然橡胶加工厂36家,建设4个高标准橡胶生产示范胶园与技术培训基地。2015年,优势区橡胶树种植面积达到1320万亩,新植胶园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平均亩产96公斤,年产干胶80万吨以上。建成达到国家节能减排要求的标准化大型天然橡胶加工厂46家,完善产品质量监控体系,全面提高天然橡胶质量。在海南、云南、广东建立7-8个高标准橡胶生产示范胶园与技术培训基地,并完成对全国天然橡胶优势区生产骨干的新技术培训。
  四、优势区域布局
  (一)确定优势区域的主要依据
  根据我国植胶区的自然气候特点,划分优势区域的主要依据是温度、降雨量、台风、坡度和海拔,以及产业比较优势和产业基础。
  1.温度。年平均气温≥21℃,月平均气温≥18℃的月份在9个月以上。最低气温≤0℃的出现机率(%)+连续20天以上阴雨天且日均温≤10℃的出现机率(%)应小于10%。
  2.降雨量。年降雨量≥1200毫米,月降雨量≤30毫米且连续5个月的出现机率应小于10%。
  3.台风。强台风(风速≥32.6米/秒)经过的机率小于3%。
  4.坡度和海拔。坡度25度以下,海拔800米以下。
  5.比较优势。与其它长期作物相比,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更好,企业、群众发展橡胶种植业的积极性更高。
  6.产业基础。天然橡胶产业基础较好,区域内连片的橡胶种植面积达到20000亩以上(农垦以农场、地方以县市为统计单位),具备天然橡胶初产品的收购、加工等配套条件,区内企业工人或地方农民掌握橡胶种植管理技术和割胶技术。
  (二)优势区域
  我国橡胶种植分布在海南、云南、广东、广西、福建等五省区,根据以上要求和五十多年的天然橡胶生产实践经验,将我国天然橡胶产业划分为海南、云南、广东三大优势区。
  1.海南优势区
  区域特点:该区属热带季风气候,全省年平均气温23℃-26℃,有11个月的平均气温≥18℃,最冷月平均气温高于15℃,年平均降雨量1500-2000毫米。本区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水充沛,大规模发展天然橡胶最早,产业基础最好,有土地资源优势,农垦和地方发展橡胶的积极性高。五十多年的植胶经验证明,中西部台风危害比较轻,单位面积产量较高。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位于本区,科研和技术培训力量较强。全省18个县市均种植橡胶,是我国植胶面积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
  主攻方向:以增强胶园的抗风、抗旱能力为中心,改造低产残次胶园、更新老胶园,加速推广橡胶树优良新品种及其配套技术,注重抗风、抗旱高产栽培技术的综合应用和胶园基本建设。加强橡胶生产者培训,提高整体生产技术水平。加速完成天然橡胶加工布局调整,建设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全面提高天然橡胶产品质量。
  发展目标:在加快改造低产胶园和老胶园更新,大力推广高产抗风优良品种,提高胶园建设标准的基础上,扩大种植面积,2010年胶园面积发展到630万亩,其中农垦378万亩,地方民营252万亩, 全省平均亩产80公斤以上,年总产量达到30万吨以上,建设标准化、年加工能力万吨以上橡胶加工厂17家,建设示范基地2个。2015年胶园面积发展到690万亩,其中海南农垦387万亩,地方民营橡胶303万亩。全省平均亩产90公斤以上,年总产量达到39万吨以上。建设标准化、年加工能力万吨以上橡胶加工厂24家,再建设示范基地2个。
  扶持重点:低产胶园改造、老胶园更新和胶园抗风配套工程建设,重点推广热研7-33-97、大丰95、文昌217、文昌11、热垦126等抗风高产良种,优先扶持中西部地区的澄迈、临高、儋州、白沙、昌江、屯昌、琼中、乐东、东方等9个县市发展橡胶种植,2010年将植胶面积发展到410万亩,2015年发展到465万亩。东部地区的海口、文昌、琼海、定安、万宁、陵水等6个市县及南部的五指山市、保亭县和三亚市,重点是胶园抗风配套工程建设和抗风品种、栽培技术推广,严格选择避风植胶小环境稳步发展,2010年将植胶面积稳定在220万亩,2015年发展到225万亩。在澄迈、儋州、白沙、屯昌建设面积在1500亩以上、每亩年产干胶200公斤以上的生产示范基地,通过示范带动和培训,达到扩大面积、提高技术、增加产量、农垦和民营橡胶全面发展的目标。在保证合理运输距离的前提下,每20万亩左右胶园建设1座万吨以上加工能力的标准化橡胶加工厂。
  2.云南优势区
  区域特点:该区具有大陆性兼海洋性气候交错影响的特点,年平均气温20-22.6℃之间,月平均气温≥18℃的月份8-9个,最冷月平均气温14.4-16℃,年降水量1200-1700毫米。5-10月降水占全年总量的90%左右,高温与高湿同季,有利于橡胶树生长和产胶。11月-翌年2月降水为年总量的3-8%,干旱与低温同期,有利于橡胶树越冬。无台风影响,土层深厚肥沃,气候温暖湿润,日温差高达18℃左右,有利于橡胶树光合产物积累和产胶,单位面积橡胶产量居世界先进水平。该区包括西双版纳、普洱、红河、临沧、德宏、文山等6个地(州)29个县(市)。
主攻方向:加快推广橡胶树抗寒高产新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整体增强橡胶树的抗寒能力。合理调整天然橡胶初加工布局。加强民营天然橡胶生产者技术培训,提高民营天然橡胶生产技术水平。充分利用该地区的植胶资源优势,扩大橡胶树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的应用范围,培育和提高橡胶园的生产潜力,保持单位面积产量的世界先进地位。
  发展目标: 2010年全省胶园面积发展到545万亩,其中农垦234万亩,地方民营311万亩, 全省平均亩产115公斤,年总产量达到31万吨以上,建设标准化、年加工能力万吨以上橡胶加工厂10家,建设示范基地1个。2015年发展到555万亩,其中农垦235万亩,地方民营320万亩,全省平均亩产124公斤,年总产量达到37万吨以上,再建设标准化、年加工能力万吨以上橡胶加工厂8家,示范基地2个。
  扶持重点:新胶园建设和老胶园的更新改造,加快推广种植抗寒高产橡胶树新品种,优先扶持具有较好宜胶环境的西双版纳州的景洪、勐腊、勐海,临沧市的耿马、沧源、镇康,普洱市的孟连、江城、西盟、墨江、景谷、镇源和翠云区,红河州的河口、绿春、金平、屏边,德宏州的瑞丽、潞西等19个县市(区),重点推广种植橡胶树云研77-2、云研77-4及其它抗寒高产新品种。在云南热带作物研究所建立每亩产胶300公斤以上的科技示范园,在景洪、勐腊、勐海、耿马、孟连等植胶比较集中的市县,建设每亩产胶230公斤以上的生产示范基地,建立农民天然橡胶生产技术培训中心,全面提高橡胶生产技术水平。分地区逐步完成天然橡胶初加工布局调整,每15-20万亩胶园建设1座加工厂。
  3.广东优势区
  区域特点:该区地势比较平缓,交通运输和销售便利,发展天然橡胶生产的比较效益明显,企业发展天然橡胶的积极性高。植胶区水热条件良好,年平均气温22.2-23.3℃,月平均气温≥18℃的月份9-10个,最冷月平均温度14.3-16.3℃,年降雨量1600-2200毫米,满足橡胶树正常生长和产胶的需要。该区包括西部的徐闻、雷州、遂溪、廉江、电白、化州、高州、信宜、阳西、阳东、阳春等县市及东部的揭阳、汕尾局部地区。
  主攻方向:恢复扩大种植面积,推广种植橡胶树优良新品种,改造更新低产残次胶园。湛江地区以推广抗风高产速生品种为主,茂名、阳江及粤东地区以推广抗寒高产速生品种为主,加强减灾丰产栽培技术的集成应用,提高橡胶树抚育管理水平,缩短非生产期,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发展目标:2010年胶园面积发展到65万亩, 其中,湛江地区12万亩,茂名地区38万亩,阳江地区13万亩,粤东地区恢复到2万亩,平均亩产75公斤,年总产量达到3万吨以上,建设标准化、年加工能力万吨以上橡胶加工厂3家,建设示范基地1个。2015年发展到75万亩,其中,湛江地区13万亩,茂名地区42万亩,阳江地区16万亩,粤东地区恢复到4万亩,平均亩产80公斤,年总产量达到4万吨以上。再建设标准化、年加工能力万吨以上橡胶加工厂1家。
  扶持重点:低产残次胶园更新改造、宜植地开发扩种和幼龄胶园抚管。加快新胶园开发及约6.75万亩低产残次胶园的更新改造步伐,至2015年更新和扩大种植共39万亩。优先支持粤西地区发展,在湛江、茂名、阳江地区建立抗寒、抗风高产速生高标准示范胶园,单位面积产量达到每亩160公斤,带动新胶园建设。在地理气候环境条件适宜、种植橡胶有比较优势的粤东原植胶区,恢复种植抗寒高产速生橡胶树。
  五、保障措施
  推进天然橡胶优势区域布局必须坚持统筹规划,实行内涵式发展与适度扩大规模相结合,依靠科技进步和机制创新,合理开发利用有限的资源,充分发挥优势区在保障国内天然橡胶需求中的重要作用,落实好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的力度,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强基础建设,促进天然橡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基础建设,提高天然橡胶生产能力。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国家加大对天然橡胶产业基础建设的支持力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对天然橡胶生产的基础设施建设给予必要的扶持。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鼓励社会资本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参与天然橡胶优势区域建设,加强天然橡胶基础,着力提高天然橡胶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二)加快胶园更新改造,强化抚育管理。加快对树龄在35年以上老胶园的更新步伐,推广优良品种,优化树龄结构,逐步完成对低产胶园的改造。加强对未开割胶园的抚管,强化开割胶园管理,推广营养诊断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和新割胶制度等先进技术,提高单产水平。调整种植结构,扩大种植面积,进一步提高我国天然橡胶供给总量。
  (三)加快加工布局调整,提高产品竞争力。我国天然橡胶加工布局调整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已进入攻坚阶段,要进一步加快天然橡胶初级产品加工厂的调整步伐,在橡胶种植中心区建设或改建一批符合国家节能减排标准、年产量万吨以上的加工厂,提高规模效益和产品性能,改善产品结构,降低标准胶的比重,增加专用胶的生产,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四)加强优良品种推广,提高生产效率。积极实施天然橡胶良种补贴政策,逐步提高补贴标准、扩大补贴范围,提高有限土地资源的生产效率,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加强天然橡胶良种苗木基地建设,规范橡胶树种苗生产,提高橡胶树种苗的质量,加快橡胶树新品种推广,促进我国天然橡胶园良种化。
  (五)加强关键技术攻关,挖掘生产潜力。建立和完善天然橡胶科技支撑体系,加强与世界植胶先进国家及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天然橡胶科技创新,重点支持抗风耐寒高产橡胶树品种和胶木兼优品种的引进和选育,割胶制度的改进提高,病虫害监测防控、产品加工和质量检测等关键技术的研究攻关,加强对植胶企业技术研发与创新的支持,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挖掘生产潜力,提高资源利用率。
  (六)加强生产技术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针对国内天然橡胶种植主要分布在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劳动者生产技能不高的情况,加强对胶农生产技能的培训工作,进一步加大培训投入,将胶农的生产技能培训纳入统一的农民培训规划之中,特别是加强对民营胶园生产者的技术培训工作,切实提高天然橡胶生产者的生产技能。
  (七)维持天然橡胶适度的进口关税,保护天然橡胶产业的健康发展。我国天然橡胶产业是在非传统植胶区发展起来的,植胶条件不如国外橡胶主产国,且植胶企业社会负担重,维持适度的进口关税,有利于保护国内天然橡胶产业的健康发展。
  (八)建立风险保障机制,提高抗风险能力。我国植胶区台风、寒害、病虫害等自然灾害较多,种植天然橡胶需要承担巨大的自然和市场风险,为减少植胶风险,保证灾后尽快恢复生产,尤其是防止灾后胶农返贫,应尽快建立政策性天然橡胶农业保险和灾害补偿制度,保护天然橡胶产业持续安全发展。来源:农业部新闻办公室

责任编辑: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