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热作产业 > 产业动态

农经教授谈台农大陆创业 将有效促市场体制完善

时间:2006-06-15 作者: 来源: 点击次数:1739

     台湾农民、农业企业到大陆投资兴业近年成为受关注议题,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程漱兰日前接受本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大陆“农业新政”减税收增财政投入,农业投资环境持续向好;台农到大陆投资、大陆借鉴台湾农业经营模式,对两岸农民都是好事。

  程漱兰以中国农村发展和农村金融为研究方向,并于2002年以来连续主持或参与“台湾农业经营模式”、“台资农业/食品企业发展与大陆体制改革和社会发展”等多项课题研究。

  据程漱兰掌握的资讯,两岸农业合作出现于上世纪八十年代。1985年,一位名为邱伏对的台胞驾渔船到福建漳浦做小额贸易;顺道考察当地海岸滩涂,同年十月他在当地注册一家水产养殖公司,开两岸农业合作先声。

  此后,在福建、海南、江苏、浙江乃至东北数省,台湾农民、农产加工企业一波波前来考察,历二十余年发展完成产业升级。至今已是“千军万马的局面”。

  2001年,程漱兰曾赴福建、海南、山东、黑龙江四省做专题研究,考察当时最多已运营五年的各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至今给她很深的印象。

  其一,台资农业企业面向国际市场,建高端链条,赢利空间大。如大连食品业台企大成,七成肉鸡产品售往日本,其余提供大陆美资快餐业;台企具支付能力,当地养殖业农民获得稳定收入,公司加农户模式在当地越推越广。其次,推动所在地农民农产品种和技术标准化。台资农企培育、加工方式多遵行严苛的国际食品安全标准;为求农产质量、数量与国际市场相适应,大陆农民以其进取心,很乐意也很快掌握相关技术。程漱兰说,试验区的运行,对台农及大陆农民都起了作用。

  两岸农业经济同属小农小渔,但发展阶段不同。程漱兰受访时不回避:台湾农业产业化起步、发展都在大陆前面。

  比照两岸处理农业、工业发展关系的历史,程漱兰说,早期都存在工业挤压农业的状况,采取低价收购手段,挤压农业以构筑现代产业起步的原始积累。但到一定阶段,工业须“反哺”农业,带动乡村的发展。

  她分析,台湾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开始检讨农业政策,大陆起步稍晚,但今日也走到这一阶段。对于新一波台农大陆投资热潮,她说,实施“农业新政”,取消农业税,增加对农业财政投入,大陆农业投资环境好,台农将与大陆农民享同等机会。

  程教授认为,台农前来投资,也将促进大陆体制改革和市场规范。台农已习惯成熟、规范的农业环境,来到大陆后为政府机构提出种种建议。她说,这些建议正是解决大陆市场经济完善问题所需,将有效促进大陆市场体制完善。 

责任编辑: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