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热作产业 > 产业动态

我国农业面临的主要资源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时间:2005-11-18 作者: 来源: 点击次数:1315

      提要:本文对当前我国农业资源环境的主要问题,包括水土资源紧缺、水土流失与土地荒漠化、水体与农田污染、农业废弃物污染、农产品污染及健康质量等问题进行了描述。并针对导致和影响这些问题的因素,提出了建立资源和环境成本核算体系、加强法规建设、协调区域利益及发展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型技术的建议和对策。

      随现代农业发展速度的加快,农业资源和环境承受的压力也相应加大。尤其对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更为突出。进入21世纪,我国农业将全面步入新阶段,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由数量型向质量型发展,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尤其面临加入WTO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有效解决产量与品质、增产与增收矛盾,提高农业效益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等已是迫切任务。在这种背景下,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有效解决日趋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将变的更为迫切。但也需要充分认识到这一任务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1 农业资源环境面临的几个主要问题 
     1.1水土资源紧缺 
     我国耕地资源的基本特点是"一多三少",即耕地总量多,但人均耕地少,高质量耕地少和可开发的后备耕地资源少。目前,全国人均耕地1.59亩,有666多个县的人均耕地不足0.8亩,其中有463个县不足0.5亩;耕地人均水平只及世界平均水平的43%,美国的1/6,印度的1/2。而且,我国现有耕地中有2/3属于中低产田,耕地单产水平比发达国家近低30%多。从耕地后备资源的总量约有2亿亩左右,但可开发的也只有1.2亿亩。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农业结构调整、西部生态建设与退耕等速度加快,耕地数量的继续减少仍是必然趋势。

       水资源的短缺问题更为突出。80年代我国水资源缺口为400亿m3 ,到现在已接近500亿m3,其中北方地区的缺水量占到2/3,尤其华北平原的水资源供需矛盾最为突出。由于地表水不足,导致地下水超采严重,使大面积地下水下降,许多地方出现地下漏斗,沿海地区发生海水入侵、地下水咸化等。作为北方主要河流的黄河,断流的时间与范围越来越长,1997年断流达到226天、断流700多公里,占下游流程的80%以上。

      1.2 水土流失与土地荒漠化 
       我国水土流失面积367 万km2 ,约占国土面积的38%,其中水力侵蚀面积179万km2 、风蚀面积180万km2  ,直接经济损失100亿元以上,每年流失土壤50亿吨。黄河每年的输沙量达16亿吨,是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长江每年约有5亿吨泥沙流入东海。40年来,全国综合治理水土流失61万km2 ,营造水土保持林3000万公顷,对遏止水土流失起到了积极有效作用,但总的趋势并没有改变,水土流失发展仍在加剧。 
     土地荒漠化是全球10大生态环境问题之首,我国已成为全世界受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发展中国家。全国现有荒漠化面积262.2万km2  ,占国土大陆面积的27.3%,占我国旱地面积的79%。50年来,全国已有66.7万公顷的耕地、235万公顷的草地和6393公顷的林地变成流沙。因荒漠化危害,全国草场退化达1.28亿公顷,每年因此少养羊5000多万只,并有大批农田产量急剧降低甚至丧失生产能力。荒漠化不仅导致土地生产力的严重衰退,也威胁着人类生存和生活环境,90年代以来发生特大沙尘暴23次,比60年代的8次、70年代的13次、80年代的14次明显增多。近几年来,我国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40亿元。

       1.3 水体与农田污染 
       水污染已成为制约和困扰我国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污染程度不断加剧、污染范围不断扩大,已在一定程度上使水资源的质量比其数量更为重要。据国家环保总局统计,199年全国工业废水排放量226亿吨,达到国家排放标准的仅为51.8%,生活污水排放量达189亿吨,处理率不足20%。全国七大水系近一半河段污染严重,城市附近的河流大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能达到Ⅱ、Ⅲ类水质的北方河流约有20%、南方约30%。另据近期对全国130个湖泊调查结果分析表明,目前处于富营养状态下的湖泊有51个,占调查总数的39%,占调查面积的33.8%;1996年有80%的湖泊总氮、总磷超标。

       农田污染途径较多,其中主要是污水灌溉,以及过量的农药、农膜、化肥使用等,还有于酸雨等大气污染。我国许多地区每年都发生由于污水灌溉造成农田减产甚至绝收,而且其危害后果往往要持续数年。近几年,我国每年农药使用量平均超过2.3 kg/公顷,长期的大量使用造成念头残留剧增。我国农膜年产量100万吨,其中地膜占一半,地膜使用后约20%残留在土壤中,造成新的环境污染。目前酸雨覆盖面积已占到国土面积的25%,几个重酸雨地区的土壤酸化面积已达200万公顷以上。

       1.4农业废弃物的污染 
      随农业集约化、规模化进程加快,畜禽粪便和农作物秸杆等种养业废弃物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趋突出。初步估算,我国每年的畜禽粪便总量达25亿吨左右,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处理或回收利用,这些粪便一方面造成周边环境的大气污染,另一方面排到水体后,造成河流、湖泊、海域的富营养化。据太湖地区1997年的典型研究,该区域畜禽粪便中的CODcr、总磷、总氮进入水体总量分别为16820、7241、10455吨,占对水体总污染份额的16%;1994年杭州湾的一项研究也表明,海水中COD的88%来自农业,无机氮的35%和总磷的21%来自畜禽粪便。

      秸秆露天焚烧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公害,在我国的农业主产区,尤其是多熟种植地区的秸秆利用问题更为突出。70年代以前,秸秆主要用来作生活燃料和大牲畜饲料,由于作物单产水平甚低,秸秆数量也极为有限,秸杆总量供应紧缺。80年代以来,随农作物单产提高,秸秆总量迅速增加,而直接作为生活燃料和饲料的比例大幅度减少,多数地区开始出现秸秆焚烧现象,并直接影响到环境及交通。据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1998年的研究结果,作物秸杆燃烧每年向大气排放的有机碳为3.65吨/公顷,其中水稻和小麦燃烧排放的有机碳约占62-71%。

       1.5 农产品的污染与健康质量 
       农药、化肥的过量和不合理使用,造成农产品的污染,并直接危害人畜健康。据农业部对6个省26个基地县抽样调查,粮食中农药检出率为60.1%,残留超标率达1.12%。一些大城市郊区蔬菜农药检出率超过50%以上。每年我国都发生大量农药中毒事件,据26个省市1992-1996年5年间的不完全统计,共报告247340例农药中毒,致死24612人,年均病死率为9.95%。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控制农药对农产品和生态环境的污染方面有很大差距。这不仅影响我国农业自身的质量和健康,而且也直接制约着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品种和数量,有许多产品就是由于农药残留超标而被国外拒绝进口。

       2、解决农业资源环境问题的对策 
      造成和影响我国农业资源环境问题的因素很多,涉及面也很广。但最根源的问题是对资源环境的保护和利用缺乏足够的认识,以及政策法规的执行力度不够。尤其在经济发展的前期,经常是为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为局部利益而放弃全局利益,在技术开发和应用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型技术也不被重视。因此,要有效地缓解我国的资源环境问题,必须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2.1 建立资源与环境的经济评价和成本核算制度,把资源环境问题与经济效益问题结合起来考虑长期以来,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一直被作为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而没有真正作为生产和经济成本,由此而形成了严重浪费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的恶习。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把资源价格和环境经济成本纳入国民经济及农业生产的经济核算体系,真正建立起生态-环境-经济复合的核算体系。
      2.2 加强法制建设,提高执法力度,为资源的有序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政策法规环境 
     目前,许多的浪费和破坏资源与环境的行为没有得到应有惩处,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这种恶习的蔓延。由于长期以来,在人们思想观念里缺乏对资源环境保护的认识,只有提高宣传和强有力的法制,才可能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上逐步建立起良好的秩序,促进可持续发展。
       2.3 从自然与经济规律结合的角度,协调好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作到公平合理 
       由于区域之间在资源环境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一致性,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上经常涉及到区域利益的不协调,而往往只考虑了局部利益而牺牲全局利益,造成资源环境的破坏或不合理利用。如流域治理问题上,上游为保护资源环境牺牲了自身经济发展机会,下游因此得到了相应的利益,经济得到持续发展;如果不进一步重新协调上游地区和下游地区的利益,这种资源环境保护既不公平,也很难持续下去。
       2.4 鼓励发展和应用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型技术 
       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角度,从技术政策、投资环境及生产领域,要优先开发和推广应用能够显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有利于资源有序利用和生态环境改善技术和技术体系,减轻农业生产对资源与环境压力。如节水农业技术、节地农业技术、节能种植技术、节饲养殖技术;以及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生产技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生态工程技术等。

责任编辑: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