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动态 > 垦区新闻

浅谈企业经济效益

时间:2002-03-22 作者: 来源:《中国农业会计》 点击次数:9559

一、如何正确理解经济效益   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目标的中心是提高经济效益。因此,正确地理解"经济效益"的概念是实现这一中心要求的理论前提。本文对如何正确理解经济效益以及其与经营效率、资金周转和现代会计、审计之间的关系谈谈浅见。   从我国经济学界和实务部门的情况看,对经济效益有两种不同的看法和做法。一种认为经济效益是投入产出间关系的概念。少投人,多产出,效益就高;多投入,少产出,效益就低。在此理论指导下,采用反映投入资源产出产值关系的投人产出率(产出产值/投入资源)或产出投入率(投入资源/产出产值)作为计量和分析经济效益内指标。其中包括劳动生产率、设备利用率、能源消耗率、原材料消耗率、资金周转率、固定资产完工交付使用率等,并据此提出通过提高产值和提高投入产出率的途径办法来提高经济效益。另一种认为经济效益是经营收支盈亏间关系的概念。收人大于支出有盈利,就有效益;收人小于支出发生亏损,就没有效益。在此理论指导下,采用反映收支盈亏关系的各种利润(收益)及其利润率(收益率)作为计量和分析经济效益的指标。其中包括销售利润、本年利润、贡献毛益、销售利润率、资本金利润率、资本收益率和贡献毛益率等,并据此提出通过增加销售收入,降低经营支出,节约资金占用,提高利润的途径办法来提高经济效益。   上述两种看法和做法从我国现代市场经济客观实践看,后者符合市场经济价值规律和社会再生产规律,是正确的。因为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生产产品和劳务的目的是为了卖出实现自己的价值增值。企业经济效益必须符合既有效,又有益的两个基本条件:(1)有效性。只有销售实现了的收入价值才是效的。(2)有益性。只有实现与销售收入价值扣除了所花费成本价值后的盈余价值才是有益的。如不符合这两个条件就不能称为经济效益。所以,产值和以产值为基础计算的各项投入产出率或产出投入率均不是经济效益。它们既不考虑产品价值是否已销售实现,也不考虑其所得收入与所费成本间的价值收支对比,它们只不过是反映各种经济资源利用水平的效率指标。因此,只有利润和以利润为基础计算的各项利润率才是真正的经济效益,即市场经济的经济效益就是商品销售实现经营收支相抵后的利润。   二、经济效益和经营效率   经济效益和经营效率是现代企业的两项重要业绩管理目标。但是,效益和效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   效益和效率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产销对路情况下,高效率可增加产量收入和降低消耗开支,高效率能转化成高效益,提高效率是提高效益的主要途径。这就是说,在市场兴旺条件下,效益与效率之间矛盾显露不出来,产值与利润同步增长,劳动生产率与资金利润率同步提高,因而引起一种错觉,认为效率就是效益,高效率就是效益。但是,在产销不对路的情况下,效率就不能转化成效益。提高效率不但不能提高效益,反而提高产品资金积压,提高债务积压,提高成本开支,减少利润或增加亏损和降低经济效益,高效率反而成为低效益的主要原因。这就是说;在市场疲软条件下,效益与效率之间矛盾就会暴露,产值与利润不同步,劳动生产率与资金利润率不同步。   对现代企业来说,效益和效率都是管理业绩,当效益与效率之间发生矛盾时如何解决呢?在现代商品市场经济环境中效益和效率相比前者更为重要。这是因为,效益是个方向性问题。如投资经营方向正确,生产产品和劳务为社会所需要,产销对路,成本投资很快收回来,就有利润和经济效益。如投资经营方向错误,产销不对路,成本投资收不回来,就要亏损和没有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是综合说明企业投资经营方向是否正确和企业整体素质管理业绩水平的。因此,经济效益与企业规划的总目标有关,可作为整个企业业绩的管理目标;效率方法正确,生产经营效率和工作效率就高,如生产经营方法和工作方法不正确,生产经营效率和工作效率就低。效率是具体表明企业对各项经济资源利用水平的管理业绩,往往与某项经济资源和管理标准有关所以,经营效率一般可作为管理各项经济资源利用状况的具体指标。 作为一位现代企业管理领导,首先要求方向正确,衡量其是否正确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经济效率。所以,正确的方法只有在正确方向的前提下,才能发挥其积极作用,同样,效率也只有在有效益的前提下,才能发挥其积极作用。否则,效率愈高,损失愈大。因此,当产品销售不出去时,就要考虑停产和转产问题;开发改产有销路的新产品。效率必须服从效益,效率必须服从市场。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提高经济效益呢?必须从三方面着手:(1)在思想上,树立正确的市场经济的经济效益观念。按照市场经济价值规律的要求,正确分清经济效益和经营效率之间的区别和联系。(2)在管理上,采取正确指标来衡量和分析经济效益,分清经济效益和经营效率指标间的界线,并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促使管理目标贯彻始终。(3)采取正确的途径办法来提高经济效益。首先,要深入改革,在产权改革基础上建立市场经济机制,开拓市场,扩大销售,使产销对路。其次,要在产销对路基础上,提高效率来增加产量收入,降低消耗开支和节约资金占用。第三,采用新的科学技术来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经营效率。总之,我国经济效益低下是个方向机制性问题。我们必须从传统的产值计划经济老路转向现代商品价值市场经济新路。   三、资金周转与经济效益   在实务中,一般都把资金周转率作为经济效益指标,这是正确的。资金周转率是个效率指标,是说明资金利用效率的。周转次数多,周转快表明资金利用效率高。   由于资金周转是个效率指标,不是效益指标,所以从资金周转率本身看不出资金利用的效益问题。资金周转率只有通过销售利润率才能对资金利润率发生影响。资金周转对经济效益的关系可归纳为如下两种情况:(1)在有销售利润的情况下,加快资金周转就能提高资金利润率。例如,在销售利润率为10%,资金周转率为1次时,其资金利润率=资金周转率×销售利润率=1次×1%=1%。当资金周转率加快到2次时,则资金利润率:2次×1%=2%。这就是说,在销售利润率为1%时,每百元资金周转1次只能获利1元钱,而在每百元资金销售周转2次时,就能加倍获利为2元钱,资金周转与经济效益同步。(2)在没有利润即发生亏损的情况下,加速资金周转就要提高资金亏损率。例如,在销售亏损率为l%(即每销售100元亏损l元),资金周转1次时,其资金周转加快到2次时,其资金亏损率:2次×(-1%)=-2%。这就是说,在销售亏损率为1%时,每百元资金销售周转1次就要亏损1元钱。而在周转2次时,就要加倍亏损为2元钱;资金周转与经济效益不同步。由此可见,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加速资金周转都能提高经济效益的。只有在有利润情况下,加速资金周转才会提高资金利润率,才会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加快资金周转是否可行,要考虑其对经营收支的影响。一方面要考虑加快资金周转所花的追加支出,如增加广告费和推销费,改善售后服务的开支,降低售价所发生的收入减少等支出。另一方面要考虑加快资金周转所得的追加收入,如增加的销售收入,节减存货资金占用及其利息支出等好处。在决策分析时,当加快资金周转方案所得的追加收人大于所费的追加支出时,表明该加快资金周转方案能带来经济效益,在经济上可行。反之,如加快资金周转所得的追加收入小于其追加支出时,表明此加快资金周转方案没有经济效益,需要慎重考虑。所以,在衡量资金周转对经济效益的影响时,不能单纯从资金周转快慢来考虑,而必须深入分析加快资金周转对收支盈亏的影响,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四、提高经济效益与现代会计、审计   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经济效益既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中心内容,也是现代会计、审计的中心内容。要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还应加强审计工作。在事前管理决策中,要以经济效益高低作为考核和评价业绩的依据。在事后监督控制中,要以经济效益高低作为考核和评价业绩的依据。   从会计、审计发展来看,传统会计、审计局限于事后计算,只能满足事后管理的需要,已不适应现代管理的要求。现代会计、审计应从事前和事后计算两个方面,努力遵循以下四个依据,提供预计和实际两套信息资料,以满足现代管理的需要。   (一)在长期投资决策分析中,要以项目的投资效益和投资风险作为决策依据。   (二)在短期经营决策分析中,以经营效益作为决策依据。   (三)在事后监控中,要以实际业绩完成情况作为监控依据。   (四)在事后监控中,要将实际执行结果和预定标准(计划、预算、定额、预定目标)相比,作为监控依据。   可见现代会计、审计乃是现代管理决策体系和监控制度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要建立科学的民主的现代企业管理决策体系和监控制度,必须建立相应的现代会计、审计信息系统。所以,我们需要建立一套会计数据处理和会计信息反馈相结合,事前算帐和事后算帐相结合,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相结合,国内会计和国际会计相结合的现代会计制度;建立一套外部审计与内部审计相结合,事前审计和事后审计相结合,财务报表审计与管理业绩审计相结合,政府系统审计与立法机构审计相结合,国内审计与国际审计相结合的现代审计制度,以充分发挥现代会计、审计的反映、监督和参与决策的职能。   综上所述,作为现代企业管理者应对经济效益有一个正确理解,加强对企业的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并及时进行会计信息的审计工作。为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加快进入WTO的进程发挥应有的作用和贡献。 作者:闫法立 作者单位:天津市农垦集团房地产开发建设有限公司 2001年

责任编辑:xiong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