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动态 > 垦区新闻

光明食品集团“围垦精神”铸就“花博精神”

时间:2021-06-30 作者: 来源:光明食品集团公众号 解放日报 上观 点击次数:7475

“幸福感太强了!”70岁的赵宁夫感慨。他和同伴仔细辨认,终于确定:“国内展区就是我们东风农场575连所在地。你看,那边是林风公路,附近有座桥,当年站在桥上向西望,可以看到这条河,河这边就是我们农场。现在变成那么漂亮的花博园,差点认不出来!”

6月25日,花博园及其配套服务区光明花博小镇迎来一批特殊的游客——几十年前,他们或是在上海东风农场劳动的知识青年,或是农场的职工。几十年后,他们作为花博会“精神的绽放——光明·花博时光走廊”摄影展的特约嘉宾,故地重游。因为这场展览记录了他们挥汗如雨、为城市建设不辞辛劳的围垦精神,也记录了他们的后辈继往开来、矢志创新,把农场旧址变成花博园和花博小镇的过程,花博园建设运营方光明食品集团邀请他们感受城市建设的美好成果。

50年前“一整天”变成现在“两小时”

在老知青们的眼里,“幸福感”首先体现在交通方式上。

1968年,17岁的赵宁夫成为东风农场575连的一名知识青年,从徐汇龙华的家中到达农场,要花整整一天时间,“先坐41路公交车到底,再换51路公交车到达吴淞码头,这就要两个小时。然后坐船去崇明南门码头,要两个半小时。下船后,换乘长途车去连队,车上半个小时;但我们连队不靠公路,下车得步行45分钟以上。带着一个大大的旅行袋,一路很是颠簸疲惫。”

然而,这次从市区家中来花博会,赵宁夫只花了两个小时,“太方便,太顺畅了。”

让他感慨的还有农场的变化。走在姹紫嫣红的花博园里,老赵频频驻足摄影,在连队所在的国内展区,更是放慢脚步,“年轻人可能很难体会我们的感觉,但有过那段经历,会觉得现在的生活实在太美好。当时,我们觉得崇明和市区不一样,连天都是灰蒙蒙的;但现在,崇明正打造世界级生态岛,环境那么好,让人来了不想走。”

原东风农场场部修旧如旧,铭记围垦精神,发扬花博精神

花博园外光明花博小镇的摄影展则把老知青们的思绪带回几十年前。在一张照片里,老赵指着一名年轻人说:“看,这是我!”照片里,他正弯腰洗衣服,“这应该是到农场第二年拍的。当时照相的机会很少,好不容易借来了相机,大家赶忙把生活记录了下来。”

摄影展中,有不少记录知青劳动、生活的老照片都是老赵提供的,“看了过去,会更珍惜当下。”他从当年的同伴处收集到老照片后,做成数码照片归类修复。光明食品集团获悉后,把这些数码照片打印放大,与东风农场的其他老照片和花博园的新照片一起展示出来,“当年,知青用青春为农场建设做出了可歌可泣的奉献,我们想让更多人通过这场摄影展感受农场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把当年的围垦精神传承下去,创造新成绩。”


修旧如旧,提前布局“后花博”

相比在花博园里好不容易才找到农场的昔日痕迹,光明花博小镇的很多风景让老知青和老职工觉得熟悉又陌生。

黄惠涛在1970年成为东风农场的一名植保技术员,直到从农场退休,如今已逾70岁。在参观光明花博小镇时,他觉得到处都很亲切:摄影展举办地是场部曾经的行政办公楼;可提供会务、餐饮服务的多功能厅,曾是东风农场礼堂,是场部开会、学习的地方;改成书店、餐饮空间的红砖房,是不同科室所在地,“那幢房里,就有我们植保科办公室。不过,当时哪里有那么好的硬件设施?礼堂的墙面都脱落了。”

让他惊喜的是,记忆里的老建筑没有随着花博会的建设被拆除,而是变得漂亮时尚。原来,为纪念农场岁月和围垦精神,光明食品集团开发时,特意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大礼堂、办公楼等均保留原始风貌,建筑内部结构也基本保留,再通过巧妙设计,变成稻香书店、文化餐厅、多功能厅等。它们还有了一个新名字——东风会客厅,记录这一区域与东风农场的渊源。

根据规划,光明花博小镇不仅为正在举办的花博会提供会务、餐饮、住宿等配套服务,而且将为“后花博”服务,成为崇明岛中部一个提供吃住行游一站式体验的新地标。

在参观的老知青和老职工中,退休不久的袁小忠身份很特殊——40多年前他刚踏入工作岗位时,是东风农场的一名职工;之后回到市区工作,勤勤恳恳,成为市劳动模范;退休前,他又带着光明地产总工程师的头衔回到这里,参与花博会建设,直到退休。

作为花博会一线建设者,袁小忠对农场的变化并不陌生,可仍掩饰不住激动:“我在这里插过秧、割过稻、开过河、养过猪、盖过房;之后,我带着围垦精神‘走出农场,走进市场’;退休前,我又回来了,亲眼看着老农场变成了新花园。这是时代给我的机会,当年的围垦精神在今天仍有价值,而且有了新内涵。未来,老农场要建设成光明母港现代种业创新区,做新时代的农业航母。”


“围垦精神”铸就“花博精神”

“花博精神”与“围垦精神”一脉相承。

从几十年前的围垦造地到今天的满园姹紫嫣红,农场的变化是“听党话、跟党走”的生动注解。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围垦精神”没有过时,而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光明人。

责任编辑:刊物编辑处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