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热作产业 > 产业动态

对近期食糖供需缺口分析

时间:2005-06-27 作者: 来源: 点击次数:2142

      桐君

     今年食糖供需缺口将达百万吨之巨的共识早已成为引领市场行情的指针。而最近关于南方部分产区干旱和蝗灾之类题材的发现与挖掘更是极大地延伸和强化了“缺口”的理念,使之产生了近乎“黑洞” 的效应。时下,缺口预期的威力已经和神话中的“净玉瓶”相当,不但彻底溶解了糖精、淀粉糖之类替代品的竞争基础,而且还将吞噬包括进口和放储在内的全部新糖源,几乎化解了人们能够想象到的所有利空因素。最近开始实施投放几十万吨糖的调控举措竟未能在糖市中引起一点涟漪,由此亦足见“缺口”引力场之强大。
      当然,这基本上是对盘面行情而言。现货市场对“缺口”的解读则是另一番景象。

      1、“缺口”的实际认同度
      库存“薄弱”了好几个月的销区虽然极尽所能,却依然无法走出与产区价格倒挂的怪圈。无奈之下,仍旧打着“以销定进”的套路。没有热销,没有囤积,更没有抢购。各地价格确实也在小幅跟涨。但是,价与量的不同步似乎很难舒缓市场的疲态与心理的脆弱。传统市场中的反差极为强烈。相对于几个月前就完成“熊”、“牛”角色变换的产区而言,销区对缺口“黑洞”的反应显然要迟钝和淡漠得多。
      产、销区对盘面行情的反应迥然不同,大概源于各自市场定位与视角的差异。产区持糖厂商对“牛市”思维的执着,大概是因为脑子里“减产”的烙印太深,而对“调控”的感觉却依然较为模糊的缘故。销区中间商谨慎有余而勇气不足的表现,或许更多的是考虑到价位的虚高,有效销售时空有限等风险因素。尽管产区连篇累牍的有关后市乐观前景的描绘很有诱惑力,甚至很“煽情”,但去年已被“忽悠”了一把的同仁们恐怕很难激情重燃。在他们看来,高位热烈追捧并非理智之举,而故意把国家的调控糖忽略不计更是不客观和不明智的。老实说,不管拍卖价格如何,增加四十多万吨的量应该是实实在在的。
      由此看来,对于盘面目前盛行的“缺口” 意识流,现实的认同度其实并不高。

      2、陈糖推算的误差
      撇开替代品不谈,仅就狭义的糖源进行推敲,目前我们众口一词的“缺口”问题其实并非无懈可击。
      缺口的估算实际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影响今年实际缺口数量的诸多因子中,我们能够真正把握的只有产区厂家提供的产量(不管有无“水分”,毕竟有据可查,而且有相当的可比价性)和国储糖数据。而对其余的影响因素,例如,对陈糖的实际结转量,我们实际上无从把握。严格地说,迄今为止我们对它的分析与使用都只是建立在某种假设之上。常识告诉我们,仅以某种假设为依据而导出的新假设,无论其演绎过程如何严密,其结果都只能看成是一种猜测,于实际的指导意义其实并不大。
      陈糖至今还在争夺市场。可是,我们一直在力图淡化它的影响,以致在估算今年“缺口”时,已经把可能隐含的重大误差忽略不计。去年结转的陈糖量到底是40万吨还是50万吨,甚至70万吨?也许永远是个未知数。但是我们却情愿一口咬定是40万吨,而从未想过多一点的可能性。须知,倘若不是40万吨而是50万吨,或者60万吨,我们目前推测的“一百万吨”缺口则有可能一下子缩减20~40万吨。去年多算了20万吨的消费量,今年少算了20万吨的糖源,这一来一回,误差将有可能达到40万吨之巨。
      业内人士对食糖可供量的问题历来十分敏感。以往,云南少产或多产几万吨糖就可以大大地引起市场的一番激动,甚至一船进口糖的到岸就足以强烈地吸引大众数日的眼球。而如今,对于可能存在的几十万吨的误差,我们却宁愿视而不见,避而不谈,岂不怪哉?

      3、 拍卖原糖和进口糖的补缺能力
      迄今为止,人们似乎仍然对国家投放40多万吨糖的举措及其市场效应不以为然,甚至怀疑拍卖原糖对今年缺口的补充能力。然而,看法归看法,评论归评论,政策既出,其行必果。不管今后价格走向如何,可供糖源绝对值的增加应该没有太多的悬念。
      首次拍卖以闪电战般的速度结束。对于这一结果,参与盘面交易的人士自然又是一番见仁见智的争论。客观地说,速战速决既说明了市场需求的旺盛,也说明实际竞争程度并不太激烈。当然,还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拍卖原糖流入市场的渠道是畅通无阻的。
      尽管如此,业内的一些有识之士还是对这40万吨糖能否足额投放市场感到担心。据说,时间将成为实际投放量的重大制约因素。演绎求证的结论毫无牵强之意:一方面市场成品糖货源奇缺;另一方面因为时间所限,来不及加工投放,必然使后期拍卖的原糖无人问津,最终实际投放量将大为减少。
      从时间因子切入而导出的另一种结论是,拍卖糖不会对近期市场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原因很简单,即使进口糖现在就到岸,至少也要半个月左右才可能有成品糖投放市场。
       确实,对广西或者云南的一般糖厂而言,时间是一个不容忽视问题。而对于几乎年年都从事食糖来料加工的沿海大型糖厂,尤其是广东的糖厂来说,时间从来不会构成任何障碍。实际上,无论是在数量和时间的转换上,这些加工企业都有充分的冗余度可以把握。对于他们来说,利用来料加工的原糖和正常周转期的便利进行适当的运作和置换是再正常不过的普通的业务流程,毫无奥秘和玄机可言。因此,从我国现有进口糖加工企业的能力及其生产实践来看,今年这40万吨拍卖原糖是完全可以按时足额补充到位的。
       当然,这一实践原理同样适用于一般进口糖的操作。

       4、 老生常谈的替代品问题
       今年,无论是在产量抑或销量的统计和上报中,南方两大主产区都不约而同地运用了数字策略。据业内某权威人士透露:广西今年的真实产量也就是500万吨多一点。当然,这所谓“多一点”绝对指的是10万吨以下。据说,目前公开的530万吨,只不过是另一种策略,故意把“缺口”算得少一点,反向地“忽悠”了一下国家主管部门,以免国家不恰当地多投储备糖。这一报料多少洗刷了人们对产区的误会。与一般人士无端的怀疑相反的是,广西不但没有少报,反而是浮夸了产量。当然,从实际情况看,情节也不算太严重。
       不幸的是,销区对这类故事始终将信将疑,而产区自身却可能反而为其本身的“策略”所累。目前的种种迹象表明,今年以牺牲销量为代价的长时间的价格虚高已经提前打开了替代品市场“潘多拉”的盒子。各种替代品提前蜂拥而入,所产生的“副作用”和挤占的市场份额恐怕是人们始料所不及的。
      长期以来,除了少数真正的专家和十分敬业的行业领导之外,糖业界对不断增长的替代品问题实际上知之甚少。直到最近中国糖协会员大会,才有专家为淀粉糖的生产现状和发展前景勾绘出较为清晰的轮廓。会后,有权威人士估计,今年全国淀粉糖产量的增幅将不少于100万吨。这一估算,尚未把原料降价的年度额外增量包括在内。而仅此一项,至少可以弥补“缺口”的20%以上。
      糖精的限产限销也许能为我们夺回多少市场份额。但如果真正客观务实一点透视现实,我们似不应该对纸上的东西过于笃信不疑。既然食糖生产企业可以玩玩数字游戏,糖精生产厂家难道就不会玩玩猫捉老鼠的把戏吗?面对高额的利润和需求极其旺盛市场,今年的糖精限产限销所面临的形势应该比历史上任何一年都要严峻。这一点,是我们无法回避的。
              
       话又说回来,不管我们怎么看,不管数量如何,今年的食糖缺口应该存在的。缺口为我们提供了商机,同时也在客观上要求我们承载相应的风险。在权衡利润与风险的同时,也许不应忘记,在决定价格变化的供需两大因素中,我们能够施展功夫的大概只能在“可供糖源” 。

     (狭义地说,仅指国产甜菜糖和甘蔗糖)这一端。而另一端,即市场对国产食糖的实际需求上,对于我们来说,还是鞭长莫及的。(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责任编辑: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