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热作产业 > 产业动态

关于我国荔枝产业发展的研究

时间:2006-08-29 作者: 来源: 点击次数:1998

陈 建 波
(农业部南亚热带作物开发中心)
 
摘  要  从2005年开始,我国又进入一个全新的入世后过渡期,这种形势对我国荔枝产业有何影响,我国又应采取哪些措施?本研究通过对我国荔枝产业实地调查与业内专家进行研讨,概括总结了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荔枝产业的变化情况,同时通过对2000年以来我国荔枝产业统计数据以及世界主要荔枝生产国的情况分析,说明了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荔枝面积、产量和价格的变化与关系不大、但对我国荔枝出口有重要促进,同时还分析说明了我国荔枝产业具有的优势。还通过阐述当前人们对荔枝产业发展存在的认识误区及存在的问题,同时结合趋势预测了在后过渡期我国荔枝的发展情况。对政府各级主管部门提出了抓好与荔枝产业发展相关的系列政策与标准建设、生产组织化建设、产销市场的宣传和科技储备等4项建议;对生产者提出要积极参加相关的生产者合作组织、积极创建自己的品牌、积极引进新技术和积极发展产后处理或加工工业等四项应对措施。
 

前    言
      目前,世贸组织给与我国入世的过渡期已经结束,从2005年开始,我国又进入一个全新的入世后过渡期,我国荔枝产业又将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特别是我国与东盟十国于2002年11月4日共同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2005年将全面启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降税进程,同时还有台湾水果(包括荔枝)进入大陆也实行零关税,在这种形势下我国荔枝产业如何发展?如何应对?
通过对我国荔枝产业实地调查与与业内专家进行研讨,同时对2000年以来我国荔枝产业统计数据以及世界主要荔枝生产国的情况分析,形成此报告,供有关领导和业内人员参考。
      一、入世以来我国荔枝产业发展情况回顾
      1、面积产量的变化
     2000年到2004年期间,我国荔枝总面积增幅仅为1.55%,新定植面积总降幅达94.79%;详见表1:

 
表1  全国荔枝生产统计表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总面积(公顷)
590750
584372
570836
559100
599922
当年新定植(公顷)
35998
27658
7506
2584
1875
投产面积(公顷)
263879
296273
337910
311187
197284
总产量(万吨)
89.19
95.87
152.33
112.38
155.84
总面积单产(公斤/公顷)
1510
1641
2669
2010
2598

       通过表1面积产量的统计数据,我们可以出我国荔枝生产变化的主要特点:
       a、栽培总面积增长缓慢并趋于稳定。
       b、新增面积急剧下降。
       c、总产量快速增长。
       d、投产面积增长较慢
       2、产品价格的变化
       根据调查情况和统计数据,总结近几年全国荔枝市场的情况,我们归纳为以下几个特点:
       a、总体价格混乱且呈逐步下降趋势,利润空间大幅压缩。
       b、不同地区不同品种的价格差距较大。
       c、丰产年与平产价格差距加大;
       从全国的统计数据看,单产产值也是呈走低的,如表2:

 
表2  全国荔枝产值变化统计表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年末总产值(万元)
 
 
777907
610825
741844
平均吨产值(元)
 
 
5107
5435
4760

    3、进出口情况的变化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荔枝出口的瓶颈也逐步打开,近几年来,我国已与日本、欧美等多个国家签订了关于荔枝出口检疫条约,标志着今后我国荔枝可以大举进入国际市场。但是我国也与东盟十国签订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并从2004年1月1日起实施“早期收获”计划,而且“零关税”从水果开始。
另外,2005年8月份起,祖国大陆同意台湾的15种水果以免税的方式进入京沪市场。

 
表3   我国荔枝进出口统计表
 
2000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鲜果出口额(万元)
3556
4173.32
1130.17
4739.75
鲜果出口量(吨)
2827.83
6962
4051.73
9652.77
出口平均单价(元/吨)
12575
5994
2789
4910
鲜果进口额(万元)
3383
3172
992.37
5450.11
鲜果进口量(吨)
10156.4
8431.5
2358.37
5455.58
进口平均单价(元/吨)
3331
3762
4208
10000
罐头出口额(万元)
5802
8746.46
10880.71
9699.78
罐头出口量(吨)
9432
16385.5
18543.83
19483.67
罐头进口额(万元)
7.1
3.72
0
0
罐头进口量(吨)
15.85
2.83
0
0
 
      从表3和图1我们可以看出,在我国加入世贸前和入世后的2001和2002年,荔枝的进口量大幅增加,但2003和2004年又有所下降。这种情况可能与进口荔枝市场销售价过高而品质又与我国的荔枝品质差别过大,因此开始阶段人们还感到“新鲜”,但过后就不行了。

      从表3和图2我们还可以看出,在加入世贸后的2002、2003和2004年,我国的荔枝出口量有了逐步增加的趋势。据调查2005年又将比上一年有较大的增长。

      二、国外荔枝产业情况
      在国际上,荔枝的生产国依然还是印度、泰国和越南,其次还有孟加拉国、马达加斯加、尼泊尔、南非、澳大利亚等国,此外我国的台湾也有1.2万公顷,年产在11万吨左右。值得关注的是泰国其产量的增长速度很快:1999年其总产只有6.1万吨,到2002年达到了8.2万吨。上述国家和地区总面积之和与我国相比,还达不到20%,但总产量却达到50%左右。
      世界荔枝的出口贸易极少,年出口贸易量仅在5万吨左右。据了解,荔枝出口较多的国家有:泰国(1999年出口荔枝鲜果12496吨,罐头12886吨)、越南(年出口约1.2万吨)、马达加斯加(2002年出口1万吨)、南非(2000年1出口6500吨),澳大利亚(年出口约1500吨)也有少量的出口。我国虽然是荔枝的生产大国,但每年也仅有3000—5000吨。
      通过对上述对入世以来的国内国际荔枝产业发展情况分析,我们可以这样认为:
      1、我国荔枝面积、产量和价格的变化与加入世贸组织关系不大。产量的变化主要与原有的面积基数有关,价格的变化则与产量变化有关。随着投产树的年限增加,产量在今后的5—10年内仍将有较大的增长。
      2、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荔枝(不论是鲜果还是罐头)出口有重要促进。随着我国荔枝出口渠道的稳定和扩大,今后出口量也仍将继续增加。
      3、能对我国荔枝产业发展有影响的国家和地区寥寥无几。除东盟的泰国、越南有对我国出口外,其他国家的荔枝出口市场都在欧美,而东盟其它国家荔枝产量有限,构不成威胁。台湾的15种免税水果中不含荔枝,从2002—2004年我国进口的荔枝数量上就可以证明,进口量并没有逐年增加,反而有减少的趋势,特别是荔枝罐头,从2003年后已完全没有进口了。
      三、后过渡期影响我国荔枝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消极因素
     1、国内市场方面
      内销市场在近几年内会有所增长,但不会有较大的扩容。其一是由于我国荔枝当前储运条件和荔枝果实的储藏特性,决定了它难以向小城镇销售。其二,随着我国热带水果市场的开放国外特别是东盟十国以及台湾省的热带水果也将大举进入我国市场,也将挤压荔枝市场的扩容。而且即使有从近几年的产量与价格的对应关系看,当我国荔枝年产量达到120万吨以上时,市场就基本处于平衡。超过120万吨时,一些产地和大路品种的市场价格就会成倍下降,而今后我国荔枝年产量都将会在120万吨以上。

 
表4  全国荔枝产值表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总产量(万吨)
89.19
95.87
152.33
112.38
155.84
年末总产值(万元)
 
 
777907
610825
741844
平均吨产值(元)
 
 
5107
5435
4760
 

      2、国际市场方面
      虽然我国的企业从2005年开始也都可以拥有出口权,应该说荔枝的出口前景非常看好。但是对于国际贸易,我国的荔枝产业企业还非常陌生,不知从何下手。据调查了解,目前国内已开展荔枝出口业务的企业还不足30家。此外国际市场的消费者要认识荔枝消费荔枝也需要有个过程。因此要迅速扩大我国荔枝的出口市场,没有5—8年的时间是难以见大效的。
      3、政策方面
      我国荔枝具有国际竞争力,而且出口非常有前景,但荔枝的产后处理设施设备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且要占用大量的临时资金,但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有关扶持政策,特别是对民营企业,银行在贷款问题上条件非常苛刻,而且贷款时间和速度上也无法保证,使企业难以快速扩大国际市场。
     另外,国家在支持农业产业行业组织建设方面没有明确的措施,对行业协会及组织发展控制过严,这也直接影响了我国荔枝行业与国际市场直接交流与对话机会。
      4、技术方面
     我国荔枝面积是在近20年内迅猛发展起来的,但支撑荔枝生产的技术推广体系却未能相应建立,因此许多农民种植荔枝完全是盲目引进品种、盲目栽培管理。因此种植后长期不能投产的小老树很多。详见表5:

 
表5  全国荔枝投产情况表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总面积(公顷)
590750
584372
570836
559100
599922
投产面积(公顷)
263879
296273
337910
311187
197284?
投产比率(%)
45
51
59
56
 
 
 

      5、生产组织方面
      目前我国85%以上的荔枝生产者依然保持分散的自我经营的状态。许多地方的荔枝协会有的是有名无实、有的是每年搞一两次技术交流就完事,真正像国际上通行的通过协会把荔枝果农的生产与经营结果联系起来的还非常少。其结果是果农的生产水平难以提高、安全产品生产难以保障。
     (二)积极因素
     1、品质方面的优势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现有的荔枝品种、株系和野生、半野生类型共有220多个,而其他国家其品种一般都不超过10个。目前主栽的品种就有25个,而国外目前主栽品种是在我国已基本淘汰了的大造。
利用品种资源的优势,把不同的品种用于不同的消费目的和消费群体,可以转化形成市场竞争优势。
      2、地理纬度大的优势
      我国(大陆)荔枝的生产,可以南起三亚,北到攀枝花,跨越9个纬度差,东起福建的莆田,西到云南的景洪,跨越18个经度差,这样大的地理跨度形成了许多独特的生态气候环境,既可以创造荔枝不同的风味品质,又能使荔枝延长应市期。
      3、成本优势
     据有关荔枝专家测算,我国荔枝的平均生产成本是每公斤0.75元左右,成本较高的也在1元左右。但从近3年荔枝进口情况看,进口荔枝的到岸价在逐年提高,参见表3。除了季节因素导致进口价较高外,即便是按最低的2002年进口单价3762元/吨来比较,我国荔枝的生产也是较低的。而且从单产水平看,我国荔枝成本还有较大的增产降本的空间。
      四、后过渡期面临的主要问题
      1、生产组织化程度太低
     目前我国荔枝85%以上是由农民各家各户的小规模种植,多的有几十亩,少的仅有几亩。这些农户的荔枝销售基本上是坐等经销商上门采购,在交易中处于被动地位。而且在销售中不是被经销商挤压被迫低价销售,就是自身互相挤压低价销售,果农的利益完全无法得到保证。因此越是丰年,这种分散经营的格局越是容易造成果农恐慌性的低价抛售。而生产组织化程度低也是当前荔枝产业出现技术推广难、单产低、产品质量安全、销售难、加工难、出口难等诸多问题的根本结症所在,也是今后解决我国荔枝产业发展当中存在问题的最关键瓶颈环节。
     2、产后处理能力过小
     荔枝产后低温处理对延长荔枝的鲜果销售非常关键,同时也是今后打开国际市场的关键。据资料分析,目前我国荔枝能够及时进行简易低温处理的荔枝还不足总产量的30%,能够进行后三项低温处理的荔枝还不足总产量的3%。设施与设备的不足及不能在运输及销地库存配套,极大的限制了荔枝市场的扩大。
      3、加工业发展滞后
      荔枝加工主要为制罐、制干、制酒等,过去由于荔枝鲜果销售价格较好,因此忽视了对荔枝加工的技术研究,使加工技术长期停滞不前,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与需求。据估算,目前我国的荔枝用于加工处理的总量还不到年总产量的5%,约在5万—8万吨左右,与当前全国年产150多万吨的总产量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了。但由于我们长期以来没有技术储备,也没有开发新技术,没有创新的产品,难以开拓新的市场,因此要想快速扩大加工量,难度是非常大的。
      4、产品生产安全难以保障
      随着我国进入国际市场的机会越来越多,该问题也将会越来越突出。原因之一是原有的标准内容与市场、流通结合不紧,缺少配套和完整性,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推广严重脱节。
此外,还有诸多问题,包括产品批发市场不完整、品种结构不合理、储运设施不配套等等。
      五、后过渡期要解决的认识误区
     误区之一:进口荔枝将对我国荔枝生产造成巨大冲击
     这是行业内较为普遍的认识误区,理由有三:其一从目前国际上已有的生产荔枝的国家和面积总量来看,除印度面积产量较大之外(基本没有出口),其他国家面积和产量之和分别只占我国的12%和18%以下,而且成熟季节均比我国早3个月以上;其二这些国家除泰国、越南之外,其他都距离我国遥远,运输成本必然较高;其三从近几年我国进口的荔枝年进口总量(不到1万吨)和到岸价来看(见表9),不仅总量少,而且成本也逐年增高;因此对我国的荔枝很难说能够形成威胁。
      误区之二:解决当前问题政府要投入巨资,而且能很快得到解决
      一些人认为,只要领导重视,配以一定资金支持,我国荔枝产业当前存在的许多问题就会很快得到解决。但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必然的规律,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那种希望通过发几个文件,给几笔投资,成立几个协会(合作社),建几个冷库、加工厂,找几个市场就能很快解决问题的想法也是不可靠的。因此我们也不要认为在后过渡期就肯定能够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另外政府的主要职责和主要投入是制定荔枝行业有关政策法规(包括产品标准、产品安全标准等等)、扶持基础及公共事业(包括产品宣传、推广网络建设、品种保护等等)以及政策法规的监督等, 这部分投资仅仅是我国荔枝产业发展的很少的一部分,以我国当前政府的能力来说,能够完成这部分资金的扶持已经是费很大的力气了,因此其他方面的投资支持就有限了。
误区之三:荔枝生产技术落后
      事实上落后并不是荔枝生产技术,而是我们没有建立良好的组织化生产体系、技术推广体系和生产资金信贷支持体系。
      误区之四:荔枝保鲜技术不过关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保持荔枝外观新鲜时间长短和果肉味道完全不变作为保鲜技术是否过关的标志,因此导致荔枝保鲜研究进入一个误区。但从这几年出口的实际情况来看,进口国对果实外观要求并不高,只要荔枝果肉不变质就可以。因此对荔枝保鲜的标准认识需要彻底改变。
      六、后过渡期的发展预测
      1、面积结构与总产
      根据目前我国荔枝生产经济效益出现下滑、总产仍有较大幅度提高的现实,因此预计在后过渡期乃至更长一段时期内,我国荔枝面积不会有较大的增长,局部地区还可能会出现弃管和砍树现象。但由于早熟和晚熟品种面积较少,经济效益仍较高,局部地区也还会有新增面积,同时一些优良品种和品牌也能保持良好的效益,面积也会有一定的增长。因此,各级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要充分考虑这些情况;
      考虑到今后我国荔枝出口状况的改善和产后处理能力及加工能力的逐步提高等条件,因此建议荔枝栽培面积保持在60万公顷左右的规模是比较适宜的。作为早熟产区的海南,面积可由目前的3.24万公顷发展到5万公顷。作为晚熟产区的四川、福建,也可以在现有的基础上增加1—2万公顷。
      从目前荔枝实际投产面积和单产情况来看,今后我国荔枝总产将不会低于135万吨。但从单产水平来看,我国荔枝的增产潜力是巨大的。以我国目前一般管理在中等水平的荔枝平均产量11.25吨/公顷来计算,我国荔枝如果保持现有60万公顷面积,年产可达675万吨。如果只有三分之一的面积达到中等管理水平,总产也可达到225万吨。因此比较保守的预测,我国在2010年荔枝的总产将达到200万吨以上。
      2、产后处理和加工发展
      提高产后处理能力和加快加工工业的发展是保持和提高荔枝产业整体效益的关键措施。据专家们预测,产后低温处理能力要由目前的不足30%提高到50%以上,加工产品要由目前的不足5—8万吨提高到50万吨左右,其中用于荔枝罐头25万吨,用于制荔枝干12万吨,用于制酒13万吨。只有这样我国的荔枝产业才能保持良好的发展势态。
      3、出口目标
      发展出口扩大我国荔枝的国际市场份额,不仅可以提高荔枝产业效益,还可缓解国内市场销售压力。据了解,近几年我国出口欧美日市场的荔枝国内收购价在每公斤5元以上,在国外的批发价格在6美元以上,效益很好。根据目前我国对国际市场的开发速度和可能,到2010年,我国荔枝出口应当达到5万吨。
      4、市场建设
      市场建设也是我国荔枝产区的薄弱环节,但荔枝产品产期短,产量大,目前国内荔枝产品的销售主要还是经销商到产地直接收购,果农对市场价格无法了解,盲目销售情况较多。但建立传统交易市场占地多、使用率低,其效益也难以保证,这是开发商难以接受的。因此,建立荔枝市场要根据其特点,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而且要结合产后处理设施建设和仓储建设,尽可能使用新型交易手段,建成新型荔枝批发交易市场。
      七、建议
      1、对政府主管部门的建议
      加入世贸组织后,政府机构对产业管理应当转向注重产业外部环境的基础……政策与“规则”的制定,同时做好监督检查。因此各级政府还应当利用在后过渡期这一机遇,认真抓好对荔枝产业发展的引导:
      (1)抓好与荔枝产业发展相关的系列政策与标准建设。对原有的政策与产业标准进行认真清理,对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与国内外市场难以接轨的要条文要给以撤销。没有标准的要及早建立标准。
      (2)抓好荔枝生产组织化建设。组织化生产是解决我国荔枝产业一系列问题的关键。通过组织化生产,果农的大多数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都能得到解决。同时也是打开国际市场的重要基础。而抓好组织化的关键是要靠有适当的政策鼓励引导、按市场规律进行的资金扶持来进行。
     (3)抓好荔枝产销市场的宣传,为荔枝的销售打下良好的基础。这项工作是荔枝主产区地方政府必须的也是应该主动做的。在产量较大的产区不仅要做国内市场,还要积极做好国际市场的推介。
      (4)抓好荔枝科技研究和技术开发,为产业发展做好技术储备。我国荔枝产业的优势能否保持,科研开发和技术储备是重要的基础。尤其是早晚熟品种、加工品种的培育,还有荔枝的加工等。
      2、对生产者的建议
     (1)积极参加相关的生产者合作组织。参加合作组织可以得到更多更周到的产前、沉重、和产后服务,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提高抗击各种风险的能力。
     (2)积极创建自己的品牌。目前国内创出市场普遍认可名牌荔枝很少,高州根子镇白糖罂荔枝、广州花都的叶海牌、珠海的“金果达”荔枝等等,因为有了荔枝品牌效应,不仅荔枝本身好卖,以品牌运作的深加工产品也很畅销。
     (3)积极引进新技术,提高果园的管理与生产水平。对果农来说,降低成本、增加产量、提高效益是其最关注的事情,而积极引进新技术、新标准(栽培模式)是最直接最快的。
      (4)积极发展产后处理或加工工业。这对有一定规模的生产者来说是延长荔枝销售时间、增加效益的最重要手段。
     (5)积极开拓新市场。国内市场要逐步扩大边远地区和中小城镇的消费市场,国际上要尽快扩大出口量。只有不断扩大荔枝的市场份额,才能有效解决荔枝产量不断增加的引起的产品滞销,效益下降的问题。
 
 
    [作者简介]  陈建波、男、47岁、汉族、高级农艺师、副处长,任职于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农业部南亚热带作物开发中心)热作发展处。先后主持过“热带果树新品种推广”、“橡胶高产技术推广”、“甘蔗高产高糖良种及栽培新配套技术推广”、“主要名特优果树早丰优质调控技术体系研究和应用”等多项部级重点科研推广项目。1993年和1996年分别获农业部颁发的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和国家教委颁发的科技进步三等奖。主编著作有《柑桔贮藏保鲜与加工》。组织和参与制定了《天然橡胶栽培工国家职业标准》、《天然橡胶割胶工国家职业标准》、《天然橡胶制胶工国家职业标准》,参与编写的著作还有:大型工具书《农村技术经济手册》、大型工具书《农产品加工技术手册》、《中国农垦科技四十年》、《果树高产优质化控技术》等。

责任编辑: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