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动态 > 垦区新闻

跨世纪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时间:2002-08-26 作者: 来源: 点击次数:3028

                       万宝瑞(农业部)   实现跨世纪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既要面对农业发展新阶段的新任务,也要面对严峻的资源环境约束。这就需要我们一方面要依靠科技,面向市场需求调整优化农业生产和品种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另一方面要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同时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和管理,改善生态环境。   (一) 面向市场,调整优化结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调整优化结构是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难点问题,也是一项长期性、综合性系统工程。随着农产品供求格局的变化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对农产品多样化、优质化的需求越来越大,成为影响和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农业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未能及时跟上,许多农民仍按传统方式生产大量质次而又成本高的农产品,“好的不够,够的不好”,这是农产品“卖难”的重要原因。前不久,温家宝副总理就做好新阶段结构调整工作有一段重要批示,他强调指出:农村改革以来,我们对农村经济结构进行了一次根本性调整,这就是改变了以粮为纲,贯彻绝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实行农林牧副渔并举。这次结构调整,使农村经济发生了很大变化,种植业、养殖业、乡镇企业都有很大变化。进入农业新阶段后,要求对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进行调整,这主要是面向市场,依靠科技进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着力改善农产品品种和质量,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提高农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变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如果前一次结构调整主要是在广度上拓宽了农村经济发展领域,那么,这一次结构调整的重点是深入挖掘农村经济发展潜力,促进农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的提高。关于结构调整,农业部已代国务院起草了一个《国务院关于当前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几点意见》,在征求有关部委和各省的意见后已正式上报国务院。《意见》提出了六个方面的调整原则:一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二是坚持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三是坚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四是坚持依靠科技进步;五是坚持运用经济手段;六是坚持尊重农民的意愿和生产经营自主权。   (二)发挥资源优势,加强区域合作,形成农业和农村经济合理布局   发展农业区域分工,实行优势互补,是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条件。我国地域辽阔,地区间自然条件、资源状况、经济发展也不平衡。国家在宏观上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特点,实施分类指导,采取有区别的政策,特别是有关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比如,调整结构问题、增加农民收入问题、发展乡镇企业问题等等,中西部与东部地区不应采取一个模式,应提倡多种形式,鼓励采取不同的思路和具体对策。只有每一个地方、每个省都发挥了比较优势,才能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才能在国内、国际分工中,形成我国的整体优势。   (三)发展科教兴农,推进农业科技革命,提高资源利用率   总体上看,我国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目前世界种业研究已从传统的常规育种技术进入依靠生物技术育种阶段,全世界已有6000多项农作物方面的生物技术成果进入田间试验。西方国家已明确提出“向生物技术要产量”的口号。目前我国谷物人均占有量居世界第39位,与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差距很大。据统计,法国、埃及、日本、德国每公顷谷物产量分别为6516公斤、5869公斤、5847公斤和5334公斤,而我国只有3067公斤;荷兰每公顷产量,小麦为8000公斤,土豆为4500公斤,甜菜为6800公斤,分别是我国的2.3倍、3.3倍和3.4倍;我国每公顷草地的畜产品产量,仅为美国的1/10、澳大利亚的1/7;化肥利用率仅为30%~40%,每年浪费的化肥近3000万吨,相当于农民投入300多亿元;农机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仅为13%,与世界水平相比还有相当大的潜力。21世纪是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激烈竞争的世纪,科技是农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加强农业科技攻关,力争在动植物新品种选育、病虫害与疫病综合防治、农产品加工及综合利用等对农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关键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要加强农业高新技术试验示范,加快应用研究成果的中试、熟化和转化,大力发展农业科技产业。要继续以“种子工程”、“丰收计划”为依托,突出抓好优质良种、高效养殖、旱作节水农业、模式化栽培、机械化节本增效等技术推广,积极推广适应市场需求的优质农产品和农产品新品种。要继续加强“绿色证书”等农民技术教育,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四)加强生态农业建设,促进资源环境良性循环   目前,我国以可再生能源开发和节能技术推广为主要内容的农村能源建设,已取得一定成效,使生物能源消费总量下降了15%。当前,要抓住国家生态建设的有利时机,大力开展基本农田建设,重点是治理坡耕地,实施坡改梯,保障农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要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沃土工程、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能源生态保护等生态建设,重点抓好一批示范工程,探索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艺措施相结合的途径。要加强农村再生能源、秸秆资源等的综合利用,推广秸秆过腹还田、直接还田、气化等有效方式,真正做到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相结合,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结合。   (五)健全法制,加强资源管理,保障资源永续利用   要依法加强对农业资源的综合管理。要依据《农业法》、《草原法》、《渔业法》等法律,进一步研究制定相关的农业资源管理条例和综合管理法规,进一步建立农业资源利用评价、有偿使用、资源开发申报和审批等管理制度。要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确保基本农田数量,提高基本农田质量,实行非农占地建设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要大力加强草地管理,禁止滥垦、滥挖和其他破坏草地的行为。要严禁开荒,对已垦但不适宜农作的草地实行“退耕还牧”。要加强渔业资源管理和重点水域生态系统保护,加强对捕捞资源、种质资源、鱼药研制、鱼饲料标准、水产品质量标准等方面的规范管理,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政策法规。要加强农业资源动态监测体系建设,及时监测耕地、草地、渔业水域等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变化情况。要加强对农业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监督,为资源的永续利用创造条件。        [资料来源: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区划所等](北京农业网)

责任编辑:中国农垦信息网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