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热作产业 > 产业动态

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海南农业可持续发展

时间:2006-10-23 作者: 来源: 点击次数:2167

陈思婷  陈良秋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
 
摘要:通过对海南发展热带农业的优势及存在问题进行论述与分析,并提出保护海南农业生态环境,促进海南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与策略。
关键词:海南农业;优势与存在问题;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海南地处热带北缘,热带高效农业是海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产业基础之一。要实现海南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立足于海南实情,既注重经济效益,又不忽视社会、生态效益,以“整体、协调、循环、再生”为指导思想,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有机统一起来,实现海南农业可持续发展。
 
1  海南农业发展的优势
1.1 自然资源优势
    海南地处热带和亚热带,是我国主要的热带资源宝地:①土地资源丰富,宜农地和宜热作地面积为200万hm2,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②光热资源优越,海南岛长夏无冬,年均气温23.8℃,全年大于10℃,积温达8700℃;年日照数为2160h,一年中接受太阳总辐射量为460548~586152J/cm2;③雨量充沛,年降雨量达到1760mm;④生物物种多样性资源丰富,其中植物262科1350属4000余种,陆地动物561种,特别是经济价值高的物种很多;⑤海洋水产资源丰富,全省海域面积200多万Km2,全岛海岸线长1528km,水深200m以内的大陆架渔均面积6.56万平方海里,经济鱼类800种以上。如此丰富的自然资源条件,生物生长繁殖迅速,适于发展生态型的持续发展农业。
1.2 旅游业的发展为海南农业发展注入生机
    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旅游农业与观光农业的发展。自海南省确定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后,首先带动了高档次的旅游农业发展。发展旅游业,必将建立一些与旅游配套的观光农业,在发展具有“天然大温室”的热带特色农业过程中,巧妙地利用了光热水资源,使单位面积产量提高,而且其生产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享受,极具观赏价值。利用沿海开放地区的优势,抓住契机发展生态旅游业,可将这一资源优势转化成为巨大的经济效益。
1.3 海南的生态优势
海南省内具有众多的生态型,每个类型各具特色:①按地貌划分,有中山、低山、丘陵、台地、阶地和滨海平原等生态类型;②按植被划分,有热带雨林,常绿季雨林、沟谷雨林、低山雨林、中山雨林、山顶矮林、热带针叶林、海岸红树林和海岸珊瑚礁等生态类型;③按气候划分,有北热带、中热带、南热带等生态型,有湿润热带、半湿润半干旱热带等生态类型;④按属性划分,有自然生态和人工生态类型。人工生态类型中又有水田、旱地等生态类型;旱地生态类型中又有橡胶林、芒果林、腰果林、椰树林等生态类型。在此诸多的生态类型中,以热带森林生态类型最为重要,是海南岛生态系统的核心所在,对全岛生态系统的存在、发展与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中以热带雨林地位更加突出,它不仅是全岛热带森林生态的“顶极群落”,而且还是调节、改善、优化和稳定海南岛非生物环境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如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土壤、养护生物多样性、减轻洪涝和干旱及风灾、优化自然环境和人居环境等等。
 
2  生态环境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我国目前面临的十大生态问题
    现代农业是典型的高投入农业,在带来劳动生产率大提高的同时,亦引起一系列问题:包括生态学方面、环境方面、人文方面、社会学方面、道德方面等问题。从生态学方面看,集约农业为追求最高的利润一般选择单一性品种进行连作,从而造成了物种类型的减少、天然肥力减退、农业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减退、弹性降低、连作病虫害加重、害虫种类增加,非再生资源稀缺、物质投入增加而引起生产生成提高等。据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1989年向国家科委提交的预警报告《生态赤字:未来民族生存的最大危机》中列举了中国面临的十大生态问题:①占国土65%的山区、占9.7%的生态环境脆弱带,开发利用不当,易于形成大范围水土流失,加速生态失衡;②自然灾害频率加快,受灾面积不断扩大;③中国属于“贫林大国”,森林面积不断缩小,采伐量远远超过生长量;④中国是“贫草大国”,长期放牧,重用轻养,盲目开垦,草原每年退化134万km2,累计0.87亿km2,占可利用草场的1/3;⑤中国是沙漠化危害严重的国家,北方沙漠面积达149万km2,占全国国土面积15.5%;⑥中国是严重缺水大国,过量开采,浪费惊人,人为污染,水资源危机加剧;⑦资源分布极不平衡,地区间资源承载能力差异甚大,中国已处于人口负荷过重的临界状态;⑧大气污染严重,酸雨势态扩大,废渣排放增加,垃圾包围城市已是十分突出的环境:⑨环境农村污染正由点到面向全国蔓延,40%乡镇企业成为最大污染源,经济发展的成绩正在抵消;⑩生态环境破坏已造成巨额经济损失,恶性环境突发事故迭起,直接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2 海南省农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有着必然的和内在的联系,并充分体现在两者之间的相互制约性方面。即在发展。纵观海南省生态环境生态环境质量和农业发展的历史及现状,认为目前海南在农业和生态方面将面临着以下挑战:
2.2.1 气候灾难
    海南主体部分地处热带北缘,气候上受东亚季风控制,气候灾害十分突出:其中尤以台风灾害十分显著,其次是寒害和旱害,风灾和旱灾几乎年年发生。
2.2.2 水源短缺
    海南的河流,大多都是短小流急,充沛的大气降水大部分很快流归大海,能有效利用的比重很低。水资源在地区、年份、季节上分布不均匀,一些地区(主要是西部)在一些年份和一些季节中水资源严重不足。海南西部地处中南半岛雨影区,干旱问题十分突出,成了海南岛生态系统中的脆弱环节。
2.2.3 森林生态破坏严重
    经过长期的开发以后,如房地产热、围地农庄、山庄;沿海过分伐林挖虾池渔塘养殖。使沿海防护林、珊瑚礁和红树林严重遭受破坏,森林生态、特别是热带雨林面积已明显锐减,在海南岛生态系统中的核心地位已被动摇,对非生物环境的影响力基本丧失。据有关资料记载,海南原始森林覆盖率从1950年的35%下降到目前的49%左右;近50年,海南特有的红树林面积减少一半;珊瑚礁面积和岸礁长度分别减少55.5%和59.1%。
2.2.4 生物多样性降低
    由于各种开发活动造成的破坏、也由于人们食其不厌的野味驱动下的乱捕滥杀,海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已降低到临界线以下:例如40年以来已有6种植物消失,常见种类已从100多种减少到只有30多种,生物多样性损失严重。
2.2.5 农业污染较较严重
    近年来,海南省各农业、热作生产区,在市场经济的驱赶下,片面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和农业现代化,部分中高产地区连年施用单一化肥和农药。如全省耕地平均每亩化肥76.08kg,其中氮肥用量平均每亩29.5kg,使还田绿肥和有机肥显著减少,加之科技等投入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土地生产力衰退,大部土壤有机含量不到来1%,70%的农田缺氮、磷、钾,农作物产量不稳。此外,全省耕地农药施用量平均为每亩1.34kg,有时甚至大量使用违禁剧毒农药,如呋喃丹、甲胺磷、久效磷等,严重污染农业环境,农产品农药残留量过高,造成大量农业害虫天敌被杀死或灭种,并产生严重的抗病抗虫性,给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严峻挑战。
2.2.6 耕地不断减少
    海南省土地面积339.1万hm2,而宜农地为101.6万hm2,仅占土地总面积的30%。近年来耕地面积却在不断减少,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1996年比1986年耕地面积减少3040hm2,10年间减少了0.7%。
2.2.7 农业生产系统单一
    若干年以来,除了海南农垦系统成功地建立了林-胶-茶人工生态系统之外,海南省的现状多是有机农业和小农生产系统。近年来,伴随着经济宏观调控,一些企业将资金投入到海南农业开发。但,所策划和实施的项目仅局限在芒果、荔枝、龙眼、西瓜、香蕉、反季节瓜菜等或滩涂海水养殖,农业生产结构和系统单一,而且随着市场的变化及流通环境节出现的问题(如烂瓜、烂菜、冗销等),往往挫伤投资者及农民的积极性。
2.2.8 景观生态的破坏日趋严重
    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景观生态建设是反映其经济兴衰的一个主要方面,具有“花园城市”之称的新加坡、瑞士等国,皆以优美的景观生态环境建设为前提。近年来,海南房地产热形成的规划滞后,不恰当的开垦,过量采伐及无处理设施的采矿、采石和沿海挖池养虾养鱼等,严重破坏了景观格局,失去原有山清水秀、阳光沙滩风貌,实令人忧虑。农业是景观生态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天然绿化与净化空气而成为区域景观生态中最有生气的一个内容,但整个景观生态格局失调,不仅使农业增添了种种不稳定的因素,而且也使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特别是使旅游业的发展受到歇制。
2.2.9 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模式欠妥
目前,海南省共有6个贫困县(屯昌、定安、临高、白沙、昌江、乐东),到1996年底,全省尚有贫困人口45万人,贫困乡镇47个。虽然国家和省尽了最大努力,安排了大量扶贫资金采取了一定的具体措施,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模式欠妥。由于贫困加之传统的生产方式及生活习惯,使贫困地区生态环境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例如五指山等地区,农民放火烧山,种植山稻,致使多个山头植被荡然无存,这种情况还在延续,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3 保护海南农业生态环境,促进海南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与策略
    中国未来的发展战略,必须从追求国家生产总值增长为中心的传统战略,转向以保证生存与持续发展为基本内容的整个民族的生存战略。滥砍滥伐,盲目地在山地丘陵和草地开荒,过量开采地下水和浪费灌溉水,大量生产和使用化肥和农药,发展规模化养殖业而对排泄物疏于处理等一系列追求高投入高产出的农业生产方式,应对生态恶化负主要责任。
    21世纪,是可持续农业发展的世纪。海南实施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战略,必需首先认真分析海南历史和现状,明确造成不可持续的或有碍于可持续农业的成功经验。在海南,实施可持续农业最好方式是生态农业。因此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对促进海南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3.1 加强热带森林生态建设
    在考虑海南省的生态建设时,应当把保护、恢复、发展和优化热带森林,特别是热带雨林作为一个重点来抓,把海南建成名副其实的宝岛,建立了强大的稳定的热带森林系统。
    根据对我国38种森林类型14种生态系统公益价值的估算值,按单位面积计算,以热带类型的森林价值最大(平均为2008$·hm-2·a-1),温带类型的森林价值最小(平均约1535$·hm-2·a-1)在森林的各种生态系统公益中,森林的营养循环对其生态系统公益的贡献最大,占全国森林生态系统公益总价值的40%,而在其中主要作用的是热带森林。热带森林的重要特点是生物量中存在大量的营养物质,若清除森林,营养也丧失了,这样立地生产力很难再恢复。因此,重点保护热带森林,合理开发利用,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以维持地球上的营养循环。
    故,建议在海南:①海拔600m以上的山地均须封山育林,使热带山地雨林得到全面恢复,使其发挥“绿色水库”和“营养仓库”的作用;②海拔350至600m的丘陵、山地,可营造热带经济用材林以其来绿化荒山,保持水土;③海拔350m以下的丘陵、台地已大面积种植橡胶林,应营造防护林和恢复天然林、次生林以与之相配合,既促使其稳产、高产,同时又共同发挥保护环境的作用;④沿海地带应建立防护林生态系统,其中包括防风林、护岸林、椰林和红树林等。
3.2 海岸带的保护
    海岸带是海南岛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岸带的保护,重点放在红树林和海岸珊瑚礁上。红树林地特殊的河口海岸生境条件以及植物的呼吸根、水落石出生根等特殊形态改变土壤基质的通气状况等,可使这种生境条件下的甲烷通量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与一般热带森林和农田不同。因此要确保红树林不继续遭到破坏。对海岸带的生态建设,一方面要继续完善海岸防护林的建设,加大防护林的建设力长;另一方面,对海岩地带要做出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全面规划,对已毁林挖塘养虾养鱼的,要尽快落实政策,退塘还林,保护沿海防护林。
3.3 加快人工林的营造
    随着对天然林的过度利用,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木材供应越来越紧张。人工林一取代天然林生产木材,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人工林不但可以生产木材产品,同时也为社会提供各种服务,如环境绿化、生物多样性、休憩、文化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因此,建议在海南的沿海宝地、沙化荒地、丘陵等应加快人工林的营造工作,建议人工林生态系统。
3.4 防治化肥农药污染
    合理使用农药,保护生态环境,大力发展和推广微生物杀虫剂和生物防治病虫害技术,积极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先进施药技术。
    大力普及因土配方施肥用氮素调控,钾肥育秧等科学施肥技术,提高化肥利用率,减少因偏施氮肥产生的土壤硝酸盐污染和水体富营养问题。
    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因地制宜,大力推广和提倡用地、养地相结合的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各绿肥秸杆还田,合理轮作和套种立体栽培技术,发展饼肥、厩肥、堆肥等多种有机肥施用技术。
3.5 研究和推广新的生态农业技术
    加强对海水养殖污水治理的研究,采取各种措施和综合技术,治理海水养殖业污水,保护养殖区用近海的海水水质。
研究和推广珍稀、特有植物工厂化无性繁殖技术,使稀少的、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植物能大面积种植。
    研究和推广立体栽培农业庄园技术,建议推广长期经济作物、短期经济作物和牧草套种技术,并用牧草发展养殖业(如养牛、羊、猪和鱼等),养殖业生产的有机肥再循环利用等模式。
3.6 加快生态扶贫计划
在海南贫困市县,落实生态扶贫计划,以中部山区为重点,抓紧实施“生态扶贫”示范计划。因为中部山区是海南三大河流:南渡江、昌化江和万泉河的发源地,是全省的生态核心。利用中部山区的林业资源,按长、中、短期经济效益相结合方式,分期分批在山区已成林的人工林或残次生林中间种植棕榈藤、食用菌、药用植物、阴生切叶花卉,竹子等经济作物,并在林间发展特色养殖业既能促使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又能维护生态平衡,促使我省特色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