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用文 熊兴平 王国庆 成浩
3.3 到2010年的茶叶加工业发展目标
(1)产量。茶叶总产量继续保持3%左右的增长率,达到90万吨左右。
(2)产品结构。绿茶产量仍基本保持在总产量的75%左右,为67.5万吨。其中名优绿茶比例达到茶叶总产量的30%左右,为27万吨。
(3)加工技术。进一步加强茶叶加工技术的现代化改造,重点开展出口绿茶连续化加工技术研究和关键设备研制,以及名优绿茶智能化加工设备研制和自动化加工技术研究。促进茶叶加工技术从手工与半机械化提升到机械化水平,部分规模企业达到自动化水平,使茶叶加工符合现代食品工业要求。
(4)茶饮料等深加工产品。新型茶与深加工产品比例继续增加,至“十一五”末达到10%-15%。茶饮料产量达到1500万吨。并重点开展新型茶饮料与其他即饮茶新产品的开发与袋泡绿茶加工的关键技术研究。
(5)茶叶加工企业。形成100个以上销售额超亿元的茶叶加工龙头企业,10个以上销售额超10亿元的茶叶加工龙头企业。规模企业均通过ISO9000或HACCP管理体系认证。在国际市场上树立若干个有竞争力的品牌,品牌茶叶销售达到茶叶销售总量的1/4。
4 发展方向和优先发展领域
4.1 发展方向
针对我国茶叶加工工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存在的优势与劣势,今后,我国茶叶加工工业发展战略选择为:
4.1.1
茶叶产业化经营战略。长期以来,我国茶叶加工企业没有稳定的原料生产基地,加工原料来自千家万户,茶农生产什么,企业就加工什么,原料品质很难保持稳定和一致。因此,茶叶加工企业建设稳定的原料生产基地是茶叶加工业发展的基础。
茶叶加工企业通过与农户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化经营体制,建立稳定的茶叶加工原料生产基地。企业建立原料生产基地后,按照市场需求,引导农民进行标准化生产,确保加工原料的质量。同时,通过龙头企业把千家万户分散的小规模经营联络起来,形成“小规模、大群体”的格局,提高规模效益。
4.1.2
品牌战略。品牌是消费者识别产品质量的最重要标志,是企业提高产品竞争力最有效途径。产品要占领市场,除了质量、价格这两个因素外,还需要叫得响的品牌。长期以来,我国茶叶企业忽略品牌建设,缺乏知名品牌,茶叶出口基本上是原料出口,其结果市场不稳定、卖价不高。因此要提高我国茶业的整体效益,必须树立自己的品牌。
品牌的创立需要企业有一定的生产规模,使生产的产品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从而扩大某一品牌对市场的影响力。
4.1.3
技术创新战略。长期以来,茶叶进口国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茶叶贸易企业,基本上从产茶国进口原料,然后进行精深加工,用自己的品牌销售。我国茶叶加工企业要树立自己的品牌,参与国际竞争,需要有与竞争对手相抗衡的产品。茶叶加工业要实现由初加工向深加工、由粗加工向精加工的转变,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茶叶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必须科技进步。日本、印度等产茶国依靠科技创新,保持着茶叶加工业持续发展的能力。我国在茶叶出口国中,算是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国家,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将逐渐失去。茶叶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而我国茶叶加工业规模比较小,劳动力成本所占比重高。因此,发展我国茶叶加工业,提高我国茶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必须全面实施技术创新战略,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对茶叶加工业的科技投入,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力争花十年左右的时间,使茶叶加工业整体科技水平居国际先进水平。
4.1.4
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茶叶加工业发展也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茶加工可持续发展包括:一是茶叶加工原料生产基地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二是茶叶加工过程中,实行清洁生产,高效利用茶叶资源,最大限度地控制废物排放环境;改善生产环境,控制有害污染对操作工的影响;向消费者提供安全的绿色茶叶产品。
4.2 优先发展领域
4.2.1
绿茶加工。绿茶是我国目前最有优势和国际竞争力的产品。2001年我国绿茶产量为51.3万吨,其中出口16.0万吨,占世界绿茶出口总量的83.5%;内销35.3万吨,占国内茶叶内销总量的75.9%。今后,绿茶仍然是我国茶叶内销和出口的主导产品。
针对绿茶加工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加工工艺和设备落后、产品技术含量低的问题,“十五”后两年重点开展绿茶清洁化加工技术研究、名优茶机械化、标准化、智能化加工的前期工艺技术研究,建立符合现代食品加工要求的绿茶样板生产线,使1-2类名优绿茶实现全程机械化生产。
“十一五”期间,重点开展:出口绿茶连续化加工技术研究和关键设备研制、名优绿茶智能化加工设备研制和自动化加工技术研究。
4.2.2
茶饮料、功能茶等新产品的开发。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个性化趋势增强。产品多样化是消费个性化的必然要求。今后一段时期,茶饮料需求量仍保持快速增长,到2010年,茶饮料的消费量将达到1500万吨。同时茶饮料将向纯茶饮料和新型、功能性茶饮料等方向发展。
根据目前茶饮料生产中主要存在的原料品质不稳定、加工中关键控制参数较模糊,以及饮料用速溶茶香气低和冷溶性差的问题。“十五”后两年将采用膜技术、生物酶技术、冷冻干燥技术等高新技术开展茶饮料加工前处理技术及其品质调控关键技术、饮料用高品质浓缩汁和速溶茶制备关键技术研究以及功能茶新产品的开发。提出一套最佳技术方案及其工艺参数,开发出2种以上的功能茶叶新产品。
“十一五”期间,重点开展:新型茶饮料开发及制备新技术研究、袋泡绿茶加工的关键技术研究。依据日本等茶饮料先进国家的技术发展进展情况,研究运用微胶囊技术、酶技术、超高压技术等高新技术提高茶饮料的质量,以鲜叶、初制在制品等为原料研究非成品茶饮料的技术,提出新型茶饮料的制备技术。袋泡绿茶加工通过研究加工袋泡茶的茶叶原料、滤纸的要求,提出茶叶原料加工新工艺,研究不同形状及材料的袋泡对茶叶品质的影响,提出袋泡绿茶加工的优化工艺。
4.2.3
茶叶天然产物的提取与利用。茶叶中含有类黄酮化合物、茶多糖、茶氨酸等多种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天然产物。这些天然产物在食品、医疗等行业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是扩大茶叶需求和开拓新市场的一条重要途径。
“十五”后两年开展:提取高活性儿茶素和茶多糖的关键技术研究、应用型功能产品的开发。在现有茶多酚生产技术基础上,提出高活性儿茶素和茶多糖的提取精制技术,开发出增强免疫力、抗辐射、降血脂等功能型儿茶素和茶多糖应用产品。
“十一五”期间,重点开展:类黄酮化合物(含高活型茶黄素、高活性儿茶素、黄酮)、茶多糖、茶氨酸、茶色素等天然产物的提取与利用研究。将逆流色谱、柱色谱、膜分离、超临界流体、酶工程等高新技术应用于高效提取、分离目标茶叶天然产物,以提高茶叶天然产物的提取率、纯度和活性,降低生产成本和有机溶剂残留;进一步探明茶叶天然产物的新用途,以类黄酮化合物、茶多糖、茶氨酸、茶色素为主剂,开发功能型茶叶天然产物应用产品。
5 政策建议与保障措施
5.1 政策建议
5.1.1
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立法,鼓励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立法,确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我国农业发展中能够的地位和作用,保护其合法权益。同时,制定合作组织的示范章程,规范其管理和运行机制,健全专业合作组织的功能。制定鼓励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优惠政策,在合作组织的登记注册、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支持。
5.1.2 积极发展行业协会,着力提高企业的组织化程度。积极鼓励发展行业协会,按照“企
业创办、市场运作、政府支持”的办法,积极引导同行业龙头企业、茶叶加工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联合组建行业协会。健全行业协会功能,发挥协会对茶叶产品结构调整、产品升级和促进企业技术进步的作用。为企业提供市场信息、技术交流、产品检验、信用咨询、布局规划等服务,并逐步负起应对国际贸易中发生的“技术壁垒”纠纷、应诉倾销与反倾销争端等职责,提高茶叶企业的组织化程度,形成行业自律机制和竞争合力。
5.1.3 根据WTO规则,加大对茶叶加工业的扶持。利用WTO农业协议的“绿箱”政策,加 大投入支持茶叶的科研、培训、推广、营销以及促销服务。利用WTO农业协议给予发展
中国家的特殊于差别待遇的“发展箱”政策,加大茶叶加工龙头企业的扶持,通过贴息、补助等方式支持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
5.1.4 减轻农特产品的税收。减轻农特产品的税收是支持茶业发展的一项有力措施。
茶叶在我国是一种高税赋的农副产品,与其它产茶国相比我国茶叶税赋也是最重的,比印度、斯里兰卡高几十倍。由于税赋重,使我国茶叶价格太高,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降低。越南政府为支持茶叶生产,宣布今后10年计划投资55亿越南盾扶持茶叶生产,茶农发展生产可获低息或无息贷款,对新发展企业6-9年内免交各种赋税,以吸引外资发展茶叶生产。建议国家取消茶叶生产特产税,改征农业税;降低茶叶初制、精制加工增值税率;对茶叶出口实行全额退税政策,鼓励茶叶出口。
5.2 保障措施
5.2.1
打破部门分割,实行统一管理。改革现行茶叶生产、加工、流通和贸易四个领域分割管理的体制,建立一个对茶叶生产、加工、流通和贸易实行统一管理和协调的行业管理机构,完善市场竞争秩序,避免政出多门。加入WTO后,我国茶叶产业仍然需要政府进行支持和保护,但支持和保护的方式要符合世贸组织的规则,因此政府部门必须转变职能,逐步从直接干预市场与管理经济中退出,加强宏观调控和服务功能。
5.2.2
政府加大对茶业加工的投入。目前,茶叶加工企业规模较小,势力弱,依靠自身力量难以进行技术改造,需要政府提供资金支持。当前,茶叶加工企业在技术开发上支出较少,今后几年也很难较大的提高,特别是行业共性技术的开发,企业无力支持。因此政府必须加大其科技投入,组织关键技术攻关,加快行业科技进步。
5.2.3
为茶叶加工企业优先提供金融支持。商业银行要支持茶叶加工企业发展,及时满足茶叶加工企业合理的资金需求,特别是技术改造经费,要优先安排。对加工企业申请贷款,应视项目的用途与实际需要,适当放宽担保抵押条件,合理确定贷款期限。
5.2.4
组建茶叶加工工程研究中心。为了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应分别组建3-5家国家、省级茶叶加工工程研究中心,使科研成果尽快熟化。《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