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眼亥麦蛾属鳞翅目(Lepidoptera)麦蛾科(Gelechiidae),在福建、广西的龙眼种植区均有报道发生。该虫蛀食危害龙眼的枝梢、花穗及幼果,被害的龙眼树其新梢萎缩,小叶卷曲皱缩,症状与鬼帚病有些相似,造成树势减弱,严重时可使树梢枯死;花穗及幼果被害后造成大量落花落果,影响龙眼产量和品质。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3.5 ~ 5.0mm,翅展10 ~12mm,头部灰白,头顶微褐色,被大形鳞片,鳞片从两侧包向背中,并向后突伸于前胸领片上方。复眼黑色,喙覆白鳞。触角细长,短于前翅,鞭节腹面有斜伸的白鳞而呈锯齿状。
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7 ~ 9mm,蠋形,黄白色,上唇前缘呈V形凹缺,前胸盾宽大,黑色,前胸气门较大,圆形。第十节臀板宽大,黄褐色,有两排长毛,每排各4根,端部下方有臀栉,具4根刺。位于第三至第六腹节的4对腹足距离较远,趾钩为缺环,呈三序或双序排列,第十腹节的1对臀足很靠拢,趾钩为单序横带。
蛹
体长5 ~ 6mm,黄褐色,密生浅色短毛,头尾两端的毛显著。翅芽伸达第五腹节端部,触角略长过翅尖。喙宽大,末端伸至第三腹节前缘处。腹末端在肛门的两侧有细长的刺钩20多根。
卵
多数产在新梢顶芽夹缝及嫩叶背面叶脉间隙,或枝梢表皮裂缝处,散产,扁椭圆形,长0.4 ~ 0.5mm,宽0.2mm,表面有花生壳状网纹和刻点。卵初产时乳白色,后转为淡黄色,将近孵化时为橘黄色。
危害症状
亥麦蛾主要以幼虫危害,幼虫多从龙眼顶梢1 ~ 2cm处蛀入,危害嫩茎木质部并向下蛀食,被害部位形成隧道,并堆积黑色粉状排泄物于隧道中,使新梢因水分代谢失调而影响正常生长,表现出叶片卷曲皱缩不能张开,花穗形成丛枝状、肥大、扭曲等形似鬼帚病的危害特征,但与鬼帚病有所不同:第一,枝梢上有针头大的虫孔,从虫孔剥开枝梢可见一条黑色的隧道,有时还可见到幼虫或蛹在其中;第二,受害部位只局限于新梢和花穗,已伸展和定型的叶片不再出现卷曲、叶脉黄化、叶肉呈黄绿斑纹等龙眼鬼帚病叶特征。
龙眼亥麦蛾幼虫在新梢不同生长期蛀入所表现出来的症状有所不同:新梢抽生前期蛀入,在嫩叶生长时表现卷曲皱缩,呈丛枝;夏梢和秋梢的新梢展叶后蛀入,往往不表现叶片卷曲皱缩,而是在翌年龙眼花穗各级侧花序快速生长和花器官形成时,才表现密集花丛和臃肿肥大的花朵。
生活习性
成虫白天多静伏于树干遮阴处,受惊动时作短暂飞行,很少远飞。多在8 ~ 10时和15 ~ 17时羽化,翌日即行交配,产卵前期3 ~ 5d。卵散产,多产于新梢顶芽夹缝及嫩叶背面叶脉间隙或枝梢表皮裂缝处。产卵期4 ~ 8d,每头雌虫日平均产卵5.5粒,最多时达14粒。成虫寿命雌虫6 ~11d,雄虫5 ~ 14d。卵多在8 ~ 11时孵化,初孵幼虫由卵底咬孔爬出,若卵产在嫩芽上,则由卵底直接蛀入取食,后转移到嫩梢上危害。幼虫蛀入枝梢后通常向下取食,被害部形成隧道,并不断向洞外排泄粪便,随着虫龄的增大,洞口也不断扩大。当枝梢老化时,幼虫无法继续向下取食时即转梢危害,通常有1 ~ 2次的转梢危害。老熟幼虫通常在离蛀孔3 ~ 4cm处化蛹,孔径1mm左右,蛀孔内壁及孔口周围吐白色薄丝。
龙眼亥麦蛾一年发生5代,世代重叠,以老熟幼虫在枝梢隧道内越冬。第一代幼虫危害春梢及花穗,影响抽梢及造成小花穗脱落;第二代幼虫主要危害夏梢及夏延秋梢,对翌年产量影响较大;第三代幼虫危害秋梢;第四代幼虫危害秋梢和冬梢;第五代幼虫危害冬梢,蛀食至11月中旬左右进入越冬。
卵期天敌有赤眼蜂、捕食螨、花蝽、蓟马、草蛉等。幼虫期已发现寄生蜂有黄长距茧蜂及扁股小蜂等。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在龙眼亥麦蛾零星发生的果园,应在幼虫仍在梢内蛀食时及时而彻底地剪除被害枝梢,然后集中烧毁或深埋。
(2)生物防治:龙眼亥麦蛾的卵期有赤眼蜂、捕食螨、花蝽、蓟马、草蛉等天敌,幼虫期有黄长距茧蜂、扁股小蜂等寄生天敌,应加以保护和利用。
(3)药剂防治:对于普遍严重发生的果园,应在龙眼每次新梢抽发初期,尤其是春梢或花穗抽发初期,可用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 000 ~ 1 500倍液,或40%毒死蜱乳油1 000 ~ 1 500倍液喷雾,并在6 ~ 7d后再喷1次。(来源:荔枝龙眼产业资源平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