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垦经济 > 现代农业

构建现代稻米产业体系 推动米业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0-06-18 作者:宗兆勤 臧素珍 来源:江苏省农垦米业集团有限公司 点击次数:13978

摘要:现代稻米产业体系具有丰富内涵,我国稻米产业发展在种植、加工及市场集中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苏垦米业聚力构建自主可控、富有竞争力的现代稻米产业体系,强化基地建设、技术革新、品牌创建和市场营销工作,提高稻米产业创新力、竞争力,推动了稻米产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现代稻米产业体系;竞争力;高质量发展

“食为人天,农为正本。”稻米产业是我国现代农业优势产业,是加快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和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的重要产业。如何发展现代稻米产业,推进稻米产业高质量发展?笔者基于江苏省农垦米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苏垦米业”)的实践,认为构建自主可控、富有竞争力的现代稻米产业体系,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必然要求,是提高稻米产业创新力、竞争力,推进稻米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一、对现代稻米产业体系内涵的理解

现代稻米产业体系涵盖稻米及其衍生品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诸多环节,是产前、产中和产后协调发展的有机整体,涉及生产要素、市场需求、产业组织等全过程,通过专业化、社会化的产业分工协作,形成各个环节有效衔接、产出高效、竞争力强的综合产业系统。

具体从三个方面理解和把握。一是生产社会化与分工协作推动农业产业链的纵向延伸与专业化发展。二是通过稻米产业化分工,形成优势产业并提升优势集中度,使产业集群内各经营主体之间形成竞争合作并存的关系,从而优化集群创新网络,提高集群内效率,降低集群创新成本与风险。三是把生产、加工、市场服务业深度融合,使稻米产业发展由低质量、低技术、低附加值、低成长状态向优质化、高技术、高附加值、高成长状态转变,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因此,现代稻米产业体系的发展方向可以概括为:以产业创新为驱动,以现代农业、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融合为目标,推进产业化经营、多功能开发、各种资源有效利用、比较优势充分发挥的综合性系统产业。

二、我国稻米产业的现状与不足

(一)稻谷产量持续增长,但优质品种占比较小。

稻米作为国人的主粮,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自2004年以来,我国水稻产量连年增长,同时稻谷库存高企,2018年政策性稻谷库存已达1.4亿吨以上,库存稻谷主要是普通稻谷,结构性的供大于求现象明显。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对优质大米的需求持续增加,但优质稻谷品种占比较小,研发优质稻谷品种迫在眉睫。

(二)加工企业行业集中度低,品牌效益不突出。

截至2014年底,全国有稻米加工企业8519个,产能2.43亿吨。行业集中度低,行业排名前三甲的中粮集团公司、北大荒米业集团、益海嘉里投资有限公司,三家产能合计也只有4%左右的份额。大米品牌既多且杂。企业各自为战,造成了国内优质稻米品牌间的内耗和严重的同质竞争。消费者难以通过品牌辨别大米品质,品牌溢价能力差,2014年全国大米行业实现利润不足5亿元。

(三)产业链条短,精深加工水平低。

目前我国稻米加工产业向上下游延伸过短,精深加工水平低。这不仅使附加值偏低,产品结构单一,而且加剧行业不良竞争,导致企业处于价值链的低端,难以与大型外资企业抗衡。具体而言,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整体呈现小、散、低的现象,加工工艺水平较低,技术低水平复制,特别是中小型稻米加工企业工艺质量差、效益低,资源浪费严重。二是产品品质单一,精细化程度低,一些附加值高的免淘洗米、胚芽米和营养强化米等产品的加工能力有限。

(四)大米过度加工现象严重,副产品综合利用能力差。

由于“食不厌精”等消费观念的驱使,稻米企业对大米过度加工现象突出。稻米过度加工导致出米率下降、营养成分的流失和品质降低,导致加工成本上升,同时还造成食物浪费,影响口粮安全。稻谷加工副产物的综合利用率偏低。我国每年稻米副产品达4500多万吨,其中稻壳3000万吨、米糠1000万吨、碎米等500万吨,但米糠的深加工综合利用只占10%,稻壳发电及综合利用只占30%。发达国家稻米副产物的综合利用率普遍达到90%以上,其中日本的米糠综合利用率达到100%,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也达到30%以上。稻米加工副产物利用率低,直接影响我国稻米加工的资源利用率与增值效益。

三、苏垦米业发展稻米产业的优势

苏垦米业作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秉承“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初心,围绕“争做国内最具竞争力的食品加工企业原料供应商和生产最受消费者青睐的好大米”战略定位,按照“优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增效益”思路,以“中国好粮油行动示范企业”项目建设为载体,强化基地建设、技术革新、品牌创建和市场营销工作,聚力构建自主可控、富有竞争力的现代稻米产业体系,推动稻米产业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努力实现稻米产业链延长、价值链升级、利益链拓展,推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优势:

(一)全产业链优势

2011年下半年,江苏农垦组建致力于产业纵向一体化经营的江苏省农垦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苏垦农发”),把垦区的种植业资源以及相关联的生产要素整合于一个公司。苏垦米业作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整体纳入苏垦农发,从体制上保障了全产业链所必须的各项要素的整合与最优配置。同时,利用影响力大规模参与农村集体土地经营权流转,积极拓展种植基地,进一步扩大了产业链规模。

(二)种植基地优势

生产种植环节的组织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是农垦现代农业产业的重要特征。规模化经营,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有利于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有利于农业标准化生产措施的落实,有利于推动农业结构和生产布局调整,加快现代农业建设进程。

江苏农垦拥有百万亩绿色、优质种植基地,自然生态禀赋优越。目前,江苏农垦19个种植基地共建成绿色食品种植基地面积近100万亩,质量追溯体系覆盖规模达73万亩,有机米认证面积1500亩,并正在增加转换面积3000亩,能够满足诸多知名企业对高标准基地的要求。

(三)现代农业物质装备和科技优势

江苏农垦全面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大宗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98%。苏垦米业拥有国际一流的生产设备,大米生产线14条,年加工能力超过60万吨,能够满足各类大米加工需求。同时应用机械通风、粮情检测、低温烘干等先进技术开展绿色科学储粮。

江苏农垦构建了苏垦农科院、院士工作站、稻米精深加工研究所为主的农业科研体系,农业科技贡献率70%以上。与江南大学合作成立农产品精深加工研究中心,相关项目已结题并进入产业化试生产、市场化开发阶段。

四、构建现代稻米产业体系的苏垦实践

现代稻米产业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苏垦米业立足江苏农垦实际,坚持因地制宜原则,通过品质提升、结构优化、功能拓展、链条扩张、绿色发展等方式,提高综合水平,逐步建立起自主可控、富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一)选育优质良种

苏垦大米来自于优质的品种。我们充分发挥种业的“芯片驱动”作用,实施高品质良种选育工程。打破对优质种子的传统理解,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优质稻米评价体系。首先按照优质化标准加大良种引进(购买)力度,形成大面积种植、试验示范推广应用、储备等三个层次的优质种子体系;二是增加投入,提高自主研发能力,根据市场需求,比如特殊消费群体、特别用途,有针对性研发新品种补市场短板;三是重视现有大面积种植优质品种的提纯复壮工作,确保品种纯度与品质稳定性,确保用优质的品种生产出优质稻米原料。

(二)高标准建设种植基地

苏垦米业的种植基地均处沿海、沿江、沿湖地区,土地肥沃,生态环境优越,赋予“苏垦大米”绿色、生态新内涵。苏垦米业按照绿色发展要求,扎实推进全国标准化绿色(稻麦)生产基地创建工作,坚持“一控两减三基本”,推进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管理信息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推进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强化农药包装废弃物和农田残膜回收处理。根据营销能力提升不断增加空茬休耕、种养混合等绿色种植面积。落实专门机构对垦区百万亩耕地资源实施动态跟踪监测,全面加强生产基地环境保护。

(三)构建自主可控的质量控制体系

质量是产品的生命之所系,现代稻米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质量安全。我们把“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追踪、责任可追究、产品可召回、风险可控制、质量有保障”的质控体系作为战略举措来抓,使其成为“苏垦大米”永恒的质量标贴、客户认可的企业标准,形成竞争对手无法复制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在现有质控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集成度、开放度、兼容度。把质量控制体系与供应链管理高度集成,与客户建立数据共享机制;适度扩大信息的开放度,使消费者能够充分体验到公开、透明、可信;进一步运用物联网、信息化、数字化、可视化等手段,并使其与现有质量控制系统相互兼容,充分满足消费者体验性的需求;强化操作规程和产品标准的程序化、规范化,确保苏垦大米质量安全管理落实到位。

(四)提升现代营销能力

借助“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发展契机,用新零售综合体思维,推进营销模式创新,实现线上线下高度融合的销售模式,确保苏垦大米“种得好”的同时“卖得好”。策应媒体广告投放效应,多方式并举,有步骤推动实体店布局;挖掘自有电商平台的潜力,满足客户对农产品便捷、新鲜保持、低物流成本的需求;深挖“自有”优势,搭建会员制销售、私人定制等多种营销方式高度集成的销售模式,充分满足客户多元化、个性化需求,培植小众客户;下移营销渠道,细分市场,实现销售网格化,完善分销体系,使小众产品分销能力显著提升。

(五)推动科技创新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们依托苏垦农科院、院士工作站、稻米精深加工研究所等创新平台,积极打造产学研利益共同体;注重优质稻米优质化集成方案,在优选种子的基础上,优化栽培模式,科学收储与加工,大力度推行低温烘干、低温仓储、适度加工,推进专用、营养、功能性产品开发利用,实现产业链加粗延长;以入选“中国好粮油”的南粳46与南粳9108为突破口,加强品牌战略统一规划,构建品牌体系,实现优质品牌与优良品种合一,提升江苏农垦稻米板块整体品牌价值和品牌竞争力。

现代稻米产业一头连接着生产者,一头连接着消费者,涉及农户、加工企业和消费者多方主体,是重要的民生产业。苏垦米业着力构建的自主可控、富有竞争力的现代稻米产业体系,不断做优做强做大;同时通过土地流转、订单种植、收购兼并等路径,带动力显著提升,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产业扶贫,不断推动稻米产业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蔡基松

(本文刊载于《中国农垦》2020年第4期)

责任编辑:刊物编辑处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