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热作产业 > 产业动态

中国农业应对世贸须转型 改种水果求出路

时间:2006-03-29 作者: 来源: 点击次数:1650

       香港商报:执笔之际,世贸会议已在香港结束,其中就农产品补贴订出了时间表,算是一项成就。但笔者杞人忧天,恐怕事情并非如此简单。我们必须明白,现时农产品补贴,最大阻力源自美国以及西欧这些‘民主国家’。
    
    《亚洲华尔街日报》曾报道,透过入口关税、配额,以及补贴等,有时欧美的‘国内价格’确与‘国际价格’相去甚远。譬如瑞士的荷芹(Parsley),其关税达百分之七百!试想想,这样庞大的既得利益,又怎会容易放弃呢?如果农民多给一点‘政治献金’,多支持某一两个政客,甚至可能把执政党也更换。
    
    2013年之前,欧美可能有政治更替,而‘新政府’不见得会如承诺一样,真的把所有关税、所有补贴都取消。因此,笔者认为,不妨‘听其言,观其行’,要有两手准备,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需要作出一定政策、心态、人力等的调整,才能应付未来的挑战。
    
    改种水果求出路
    
    较早前,《亚洲华尔街日报》亦有报道,中国的农民,早已改变策略,迎战‘世贸’的挑战。有很多农民不种稻米,而改种水果等,其中改种苹果尤为成果显著。在2004年,中国的苹果出口达2亿7千万美元,是2001年的两倍半,苹果汁出口也在同期增加两倍。有美国的苹果农民表示,在1999年时,每吨苹果可以带来60美元,今天只有20美元,由此可见苹果市场竞争之激烈。现时,中国的苹果只有约百分之十达到所谓的‘国际标准’,换句话说,中国在这个‘战场’上的‘改善空间’,尚有不少呢!
    
    当然,最近亦有电子传媒报道,欧美国家已实行种种措施,譬如以‘倾销’为理由,打击中国的‘苹果业’,但这相信不能改变发展的趋势。
    
    笔者特意以苹果作为一个例子,是要说明几件事:
    
    第一,面对不公平贸易,不合理竞争,不需要坐以待毙,甚至自杀,而是应该寻求其他的可能性。中国农民没有像某些国家的农民那样,到处示威抗议,反而是费心思,开拓其他市场。这过程一点不容易,必须‘重新学习’,甚至要改变生活习惯,也可能有很多失败、挫折,但中国农民却以不屈不挠的精神成功转型。
    
    第二,在辅助农民转型的过程中,政府其实可以有多种参与。首先,国家可以宽免农民所承担的一些债务,甚至保证新贷款,去让农民购买新的种子、肥料、机器等等,又或者国家聘请一些大学的农科学生,到不同地区教导、培训农民,去适应、学习新的农产品培植。
    
    此外,国家更可以在农产品的研究上,特别是在大学里,投入更多资源,并且保护知识产权,鼓励突破,然后让更多农民所种植的农产品,可以减少病害,以及达到所谓的‘国际标准’。
    
    长远来说,正如拙文提及(《香港商报》2005年12月12日,《世贸得益者应补贴农民》),中国农民数目必须减少,要改由更机械化的方法生产,让更多人进入工业及服务业。这方面,林行止先生亦多次为文分析,这里不重复了。 

责任编辑: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