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动态 > 垦区新闻

安徽农垦:由“大”向“强”
彰显“高质高效农业强省”建设的皖垦担当

时间:2023-12-28 作者:张昆 来源:微观三农 中国农村网 点击次数:6230

安徽,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活跃着一支坚韧而充满活力的力量——安徽农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安徽农垦逐步拓展,20个农场公司、100万亩土地点缀在沿江、沿淮和江南地区,遍布于安徽9个地市、19个县区。

作为安徽省内最具规模的国有现代农业企业,安徽农垦始终坚持为耕者谋福、为食者谋安,以先进的科技、精细的管理、卓越的品质,让安徽农垦成为全国农业领域的佼佼者。

近三年,企业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年均增速分别达34.76%、21.23%。今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总收入47亿元,增长54.26%;实现利润总额2.96亿元,增长10%。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安徽农垦展出了强大适应力和坚韧生命力,走出了“致力绿色有机、服务美好生活”的发展之路。

聚焦主责主业、加强科技研发、开辟农业社会化服务新赛道……站在新的起点上,安徽农垦正不断巩固传统优势、培育新增长极,全面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推动企业乃至安徽省现代农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深耕主业 打造食物供给保障的“主力军”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崛起……这些国家战略惠及安徽,也给安徽农垦带来了新的机遇,为安徽农垦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需求空间。

机遇如何成优势?需求怎么变动能?

“安徽以占全国4.3%的耕地,生产了全国6%的粮食,是全国5个粮食净调出大省之一。中共安徽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提出,要加快建设高质高效的农业强省。作为安徽省属国有企业中唯一以农业为主体的企业集团,也是全省最具代表性的现代农业企业,安徽农垦必须主动服务安徽农业发展大局,巩固提升农业竞争优势,在助力安徽打造长三角‘大粮仓’‘大菜园’‘大果园’上展现作为。”安徽农垦总农艺师姚礼发说。

“打造‘大粮仓’是首位的。”安徽农垦种植业部部长徐世园补充说,“丰富农产品供给,是安徽农垦抢抓机遇、提升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但必须以抓好粮食生产为前提。”

走进安徽农垦龙亢农场,映入眼帘的就是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的高标准农田,站在地头,一眼望不到边。农田里随处可见现代化的排灌系统和小型气象站等设备。通过室内的物联网应用系统,工作人员足不出户就能实现实时数据监测和精准控制,并可以开展有针对性的田间管理与作业。

“通过物联网,哪一块地需要用药、施肥,我们都能及时掌握。制定好具体方案后,只需要安排好无人机,设定好路线,就可以完成田间作业。”龙亢农场农艺师刘俭说,“农技措施的落实,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增强了农作物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促进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

2022年,农场粮食总产量达到3.09万吨、同比增长7.3%,小麦和水稻最高单产分别达到672.95公斤/亩、732.5公斤/亩。农场耕地已全部实现“吨粮田”,其中一半以上实现“吨半粮田”。“要想把地种好,就一定要去龙亢农场看看。”对于龙亢农场的“种地经”,安徽省怀远县梨园村党总支部书记尚元进很是服气。

为了夯实粮食生产根基,安徽农垦积极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划定工作,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耕地面积35万亩左右,今年实施6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超过近三年改造总和,集团粮食等作物播种面积每年稳定在70万亩以上,粮食年总产量突破35万吨,今年夏粮小麦总产量23.5万吨,平均单产高出全省近100公斤。外销的小麦粉、大米数量在全国垦区位居前列。

“端稳饭碗再添菜”。“大粮仓”的基础进一步夯实,安徽农垦助力建设“大菜园”“大果园”的脚步更加稳健。

砀山果园场公司年产水果近3000万公斤,其中“翡翠”牌砀山酥梨和桃被认定为绿色食品;草湖酒业公司具备年产各类酒5000吨的生产能力,是全国黄酒业首家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安徽省主要黄酒出口基地;皖垦茶业集团以亚洲最大的连片标准化茶场为基础,以打造“敬亭绿雪”原产地为重点,持续扩大白茶、黄金芽等高附加值品种的种植面积,聚力打造“江南茶海”。“敬亭绿雪”茶获评安徽省著名商标产品,获中国绿色食品标识。推进成立现代食品研究院,依托“黄山大厦”等现有平台,拓展“中央厨房”建设,探索预制菜加工产业新路径。

……

截至2022年,安徽农垦获批6个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50多个农产品通过“三品一标”认证。

今年10月13日-15日,中国安徽名优农产品暨农业产业化交易会在合肥举行。倮倮香软米、砀山酥梨、敬亭绿雪茶、青草湖花雕酒……安徽农垦现场展示的特色农产品,包装精美、种类丰富,吸引了众多市民采购商驻足。现场销售及合同订单销售近1000万元,再一次展现了安徽农垦农产品的市场欢迎度。

从一开始以大宗农产品的初级产品为主,到今天的粮食、水果、茶叶、名酒和以农产品为原料的生活用品“百花齐放”,安徽农垦农产品越来越新、种类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高、卖得越来越远,逐渐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站稳脚跟。

联农带农 担当推进乡村振兴的“引领者”

“以前种500亩地,心里就没底,每天提心吊胆。现在即使种一万亩,也没什么压力。”安徽省长丰县杨庙镇大路村党支部书记董永含说,“现在种地不仅投入少,而且抗风险能力强,收成也高,一年就能赚10万多元。”

就在5年前,董永含还在为种地焦心。当时,大路村将土地流转给企业,种植蔬菜和粮食,但因管理不善,1000多亩麦田只收了40多万斤春小麦,平均亩产只有400斤。“收上来的麦子大概只能卖40多万元。”提到这件事,董永含有些无奈,“这点钱连给村民分土地流转款都不够。”

因没取得预期收益,企业“连夜跑路”,村里的土地撂荒了。“当时农田里都长了草,村民与村干部的关系也紧张了起来。”董永含说,“当时在村子里遇到村民,他们大多就头一扭,装没看见”。

问题摆在了大路村面前,怎么解决?当时安徽农垦正探索将自身的优势辐射到周边乡村,帮着农民种好地,大路村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会。在杨庙镇政府的牵线搭桥下,最终由安徽农垦农产品有限公司接手大路村这个“烫手山芋”。

“公司和大路村创新合作模式,以‘绿色、低碳、共享、高效’为方向,采用‘党建引领、村企联合、三方经营、网格管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方式,联手打造‘国有企业+村集体合作社+职业农民’的乡村振兴新模式。”安徽农垦农产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翟程介绍,公司负责“资金+技术”,村集体合作社负责“组织+协调”,职业农民负责“管理+生产”,三个主体组合发挥1+1+1>3的优势,实现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东的“三变”成效。

2021年,大路村半年就实现收入354万元、利润112万元。2022年更是在合肥市率先实现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突破千万元,达到1021万元;4个合作村居分红前纯收入共计近300万元,是2021年的3倍。2022年合作地块小麦亩均单产856斤,较未合作前增产240斤。2023年,大路村种植的小麦亩均单产946斤,再创历史新高。

“2015年,安徽农垦就牵头成立了当时全省唯一一家农服公司——安徽省农业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上积累了深厚的优势,大路村的成效就是优势的展现。”翟程说,“近年来,安徽农垦不断创新服务模式,逐步探索出了‘331’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模式、‘企业+合作社+职业农民’模式、‘土地流转+新农人’模式等,提升托管效益和服务适应性,培育了新的增长点。”

从凤阳到长丰,从长丰到凤台,再到寿县、怀远、明光、阜南、怀宁,安徽农垦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脚步已经遍布安徽10个地市、29个县市区。目前,安徽农垦有地方农服子公司3家,14家农场成立了农服公司和相应部门,与地方政府成合资公司6家,服务主体持续壮大;由最初的农机作业逐步延伸到了农作物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托管服务,服务内容不断丰富。

2022年安徽农垦各企业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600万亩次,开展全程社会化服务92万亩。其中,省农服公司全程托管作物面积5.2万亩、订单生产作物面积12万亩,全程托管亩均收益200元,托管及订单原粮业务实现业务收入13055万元,毛利润620万元。固镇子公司2022年全程托管的1.1万亩小麦亩均单产451公斤,高于周边单产30公斤,亩均节本增效95元以上,有力地发挥了农垦的示范带动作用,为安徽建设“千亿斤江淮粮仓”、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了农垦力量。

聚才育才 点燃农垦发展强大的“新引擎”

翻开安徽农垦发展壮大的厚重历史,每一页都浸透着农垦人的汗水,凝结着农垦人的心血,诉说着农垦人的信念。

建垦初期,农垦人自己动手,搭工棚、支土灶、挖土井。他们冬天迎着寒风、夏天顶着烈阳,克服重重困难,投入开荒大生产。三年间,人烟稀少、杂草丛生的芦苇荡中“诞生”了普济圩、正阳关、方邱湖三个万亩以上的国营农场。安徽农垦博物馆中一张“万人大会战的拓荒场景”图依然向我们展示着那一代农垦人敢闯敢试、不懈探索的精神风貌。正如老一辈革命家王震所说:“创业者披荆斩棘,按照国家需要,在白纸上画最新、最美的图画。”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安徽农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拓展,人才,尤其是一批高举农垦精神旗帜的人才,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新时代,安徽农垦提出冲刺“百亿级”企业、打造现代农业企业集团航母,建设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农业企业,人才的作用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安徽农垦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下力气推进“人才强垦”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颇见成效。在思想认识上,不断提高站位、加强认识,在垦区上下牢固树立人才是农垦创新发展第一资源的理念,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明确“政治坚定、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活力四射”的干部人才队伍建设目标。在具体工作上,采取务实举措,为人才成长发展提供坚强保障,召开青年人才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激发干事热情。制定安徽农垦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人才强垦三年行动,实施四个“百名英才”工程,加快科技领军人才、农业技术骨干培养。集团对24家所属二级企业人力资源“把脉问诊”,形成“十四五”中后期发展的“一企一策”情况报告。

在进一步优化人才“存量”同时,安徽农垦还积极探索人才合作培养工作,扩充人才“增量”。近些年,安徽农垦不断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协作,助力企业人才建设。与安徽农业大学建立战略合作协议,建立人才需求清单,共同推进校企人才共育,双方围绕种植技术人才短期培养提升、“安徽农垦”校企合作定向班、高层次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合作探索,借高校之力为集团培养一批有情怀、层次高、实践强的三农人才。与阜阳师范大学文学院进行合作,探索在产品销售终端、互联网直播销售渠道以及人才输送等方面进行深度融合,聚力培养更多适应数字化时代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2018年,安徽农垦龙亢农场被批准设立博士后工作站,吸引了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安徽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的博士和农业专家们到农场开展农业科研基础性研究和实验示范工作,已集成了一大批先进实用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科研成果。在“将课堂从学校引到田野”的过程中,农场工作人员也进一步增长了见识、提升了能力。农场现拥有40多位科研人员,其中中高级职称26名,安徽省538英才工程人才2名,农业农村先进个人2名。这成为了安徽农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典型之一。

2023年,农垦集团进一步为员工“充电赋能”,将“课堂从田间搬回学校”,在扬州大学举办优秀年轻干部人才培训班。集团总部10个部门及25家二级企业的60名年轻干部进行全脱产、全封闭式培训,参训学员平均年龄不到四十岁,呈现年轻化、学历高、部门负责人多的特点。

如今的安徽农垦,人才规模不断壮大、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近2万人的在职职工队伍,2300多人的科技人员队伍,正在不断引领着安徽农垦奋勇向前。

责任编辑:刊物编辑处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