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政策与改革 > 农垦情况

河北盛开农垦改革发展之花——河北垦区改革开放40周年回顾与展望

时间:2020-05-22 作者:河北农业农村厅农垦局 来源:《新中国农垦改革开放40周年》 点击次数:16687

摘要:河北垦区区位优势突出,主导产业优势明显,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2003年,原省属九大农场进行管理体制改革,设立管理区,履行县级经济社会管理职能。新时期,推进河北农垦改革,遵循经营园区化、农场企业化、垦区区域集团化、土地资本化、股份多元化、资产证券化、团队职业化和产品品牌化的发展方向,加快改革发展。

农垦是中国特色农业经济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有农业经济的骨干和代表,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河北农垦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省级队(排头兵)、是脱贫致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领头羊,肩负着全省农垦改革发展乃至腾飞的历史重任。2015年11月27日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如强劲的东风,激发了农垦发展活力。2016年10月30日,河北省委省政府印发了《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吹响了河北农垦改革发展的进攻号角,唱响了河北农垦更强、农场更美、农工更富的主旋律,全面推进农垦在推进全省农业现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一、河北农垦概况 

(一)区域面积大。全省农垦系统有32个国有农牧场(23个农场,9个牧场)和1个省级农垦科学研究所,人口46万人,职工7万人。土地总面积590万亩,在全国内陆垦区中排名第五,其中耕地147万亩、草地145万亩、水面40万亩、林地116万亩、其他面积142万亩。 

(二)经济实力强。河北农垦在全国农垦中占有重要位置。经过近70年艰苦创业,特别是近年来的改革发展,河北省农垦整体经济实力显著提升,成为全国农垦的一支骨干力量。目前,全省32个农场,大中型骨干农场9个,中小农场23个,分布在除秦皇岛、衡水、邯郸市之外的8个设区市。2017年,全省农垦生产总值488.76亿元,在全国35个垦区中排名第五位。中捷、柏各庄、南大港、芦台、汉沽5个大型骨干农场位列全国1780个农场经济总量前20强,中捷农场、柏各庄农场分列第一位和第二位。 

(三)区位优势突出。河北农垦农牧场大部分处在环渤海、环京津经济圈内,有19个农牧场位于环京津地区。这些农场的独特区位优势,使其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具有巨大发展潜力。河北垦区中捷、柏各庄、御道口、南大港和界围5个农牧场成功入选第一批现代农业庄园创建场,为环京津的国有农牧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巨大商机。 

(四)主导产业优势明显。长期以来,农垦依托自身优势,积极致力于现代农业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马铃薯、乳业、种业、水稻、水产、生态休闲等优势主导产业,在全省乃至全国现代农业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脱毒马铃薯种业示范带动作用强。立足察北、沽源和康保牧场的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以张家口市宏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张家口市雪川农业有限公司和张家口中农坝上种业有限公司的脱毒马铃薯良种繁育为核心,打造集新品种选育、脱毒苗培育、良种繁育、微型薯生产、商品薯培育深加工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成全国最大的马铃薯种薯研发和育种基地。2017年7月23~25日,中国马铃薯大会在张家口市举办。大会期间,弘基食品展示了马铃薯月饼、牛角包、香排包、老婆饼、曲奇、手撕面包、薯香花生、紫薯蛋糕等产品,时任农业部副部长屈冬玉到展区参观指导。力争到2020年,建成马铃薯繁育示范基地6万亩,形成微型薯4亿粒、脱毒原种16万吨的生产能力;形成生物组培、种薯繁育、商品薯种植到鲜薯深加工、薯渣饲料较为完善的全程产业链条,带动周边农民种植马铃薯60万亩。年深加工马铃薯全粉、变性淀粉、薯条、薯片等16万吨。节水高产冬小麦良种繁育示范带动作用明显。以大曹庄、保定农场为中心,建立良繁基地8万亩,辐射冀中南冬麦区300万亩。发挥中捷农场农科所旱碱地小麦良种培育、引进、推广等优势,积极推广自主品种“冀麦32”“捷麦19”两个新品种,辐射河北省黑龙港流域、天津和山东渤海滨海区域,积极推动“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建设,到2019年,小麦良繁基地面积达到3万亩,产量1.5万吨,辐射周边150多万亩。乳业建设水平提高。以察北、沽源牧场奶牛标准化规模饲养、养殖小区建设为重点,推进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规模养殖率达到100%。全系统良种奶牛存栏达到20万头,牛奶总产量每年达到65万吨,分别占全省的15%和20%,其中高端优质乳产量达到50万吨,占全省高端优质乳产量的30%以上。水稻种植高产优质。以柏各庄、芦台、汉沽农场水稻基地为重点,以高产创建活动为抓手,依托省农垦科研所,加强高产优质先进适用技术的统筹集成应用与研究,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水平。进一步强化柏各庄农场“国农垦现代农业示范区”作用,通过土地流转、土地托管等方式,扩大水稻种植面积,2019年水稻种植面积达到43万亩以上,稻谷总产量达到全省的40%以上,优质稻谷总产量占全省80%以上。水产养殖优质高效。以水产养殖基地建设为依托,以柏各庄、中捷、南大港和汉沽农场为重点,立足健康生态养殖,优化养殖模式,大力发展工厂化养殖,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加产出效益。2019年,水产养殖面积达到20万亩,工厂化养殖面积达到60万平方米,牙鲆、石斑、半滑舌鳎等优质水产品达到10万吨。现代农业庄园建设起点高。建设了坝上牧场草原和沿海农场湿地为核心的2200平方公里环京津生态现代农业庄园,每年接待游客上千万人次。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强。拥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5家,其中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8家,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市场供给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全省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骨干引领作用。 

(五)管理体制形式多样。全省主要有三种管理体制,实行前两种模式农(牧)场经济总量占全省农垦的99%以上。

1. 地方政府。柏各庄农场建立了一级地方政府,隶属并成为曹妃甸区(副厅级)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场区合一。芦台、汉沽、中捷、南大港、大曹庄、察北、沽源、御道口等农牧场,实行农(牧)场和管理(开发)区合二为一并存的形式,均为隶属设区市管理的正县级单位;新桥、小务、李庄、柳行和青先农场参照原省属农牧场,建立开发区,实行“场、区两块牌子,一班人马”,所在农场是正科级,区为副县级,均隶属县政府管理农场企业。其他18个农牧场属企业性质,有的归当地市、县政府管理,有的归当地政府部门管理。

40年的改革发展,把土地、资金、资源、技术、人才、品牌等要素聚集起来,为一二三产业融合提供了平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河北农垦改革发展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新机遇!

二、扬起改革风帆,理顺农垦体制机制

2003年3月,为解决农牧场既缴税又缴管理费的双重负担问题,在充分调查研究基础上,省委省政府对原省属九大农场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主要着眼于解决管理体制不顺、社会负担沉重等历史难题,其改革核心是设立管理区,履行县级经济社会管理职能,建立财税机构,使农牧场办政权、办社会职能有了行政载体,政企、社企实现初步分离或内部分开。16年来,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农垦系统活力得到释放,农垦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一)理顺了农牧场体制机制,减轻农场和农工负担。省属农场划归属地管理后,建立了一级财政,使农场真正享受到地方政府税收返还政策,解决了农场既缴税又缴管理费的双重负担问题,推进了农场政企、社企分开的进程,促进了农场区域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2006年,国有农场税费改革以来,河北农垦每年享受补贴资金2.94亿元,农工人均减负2600元。 

(二)农垦经济高速增长。农垦管理体制改革后,占全省农垦经济总量99%以上的原省属农牧场,以管理区、开发区为依托,有力促进了全省农垦事业快速发展。2019年,实现农垦生产总值预计达500亿元,同比增长8.05%;财政收入达到70亿元,比2003年增长69倍,年均增42.5%,是全省同期增速的2.3倍。设立县级财政的9个农牧场财政收入均达到1亿元以上,其中中捷农场财政收入达到32.4亿元,柏各庄农场财政收入达到22.2亿元。中捷农场GDP(国内生产总值)居全国农垦系统农场之首,农场区域经济发展优势凸显。 

(三)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初步形成。发挥农垦区位、资源、体制和行业优势,制定优惠政策,优化发展环境,引进国际国内大型企业入驻农垦,以现代、犇放牧业,旗帜、蒙牛、三元乳业,雪川农业、宏基农业、秋实草业等为代表的大型企业纷纷入驻,成为垦区现代农业建设主力军。引导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农垦各项产业开发,联合经营、专业合作组织、股份制和股份合作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发展,经营体系不断完善。到2019年年底,全系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9家,总产值828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8个。

(四)社会事业长足发展,垦区民生极大改善。2019年,河北农垦人均纯收入预计1.8万元,比2003年增长近4倍,年均增长11.8%。职工和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基本达到应保尽保,中捷、柏各庄等农场开始构建立体民生保障网络。垦区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健康发展,道路、饮水安全等已基本纳入地方区域发展规划。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加大,累计落实危房改造任务34487套,争取农垦危房改造及配套资金11.13亿元;落实扶贫资金8000万元,8个重点扶贫农场中有2个实现脱贫;落实办社会职能改革资金7.4亿元。职工生产生活条件有了较大改善。从2019年起,将国有农场承担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纳入地方政府统一管理,实现国有农场与周边区域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共享共建水平得到明显提高,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垦地协同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 

(五)现代农业示范带动作用增强。通过种养业标准化创建、高产攻关,大大提高了农垦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能力。全省农垦建有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2个、全国农垦系统现代农业示范场3个、全国农垦农机标准化示范场2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3个。主要农产品产量稳步提高,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管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8%,比全省平均高出12个百分点。农田喷灌、微灌等节水灌溉率达到60%,走在全省前列。主导产业已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格局,乳业、水产业已建成全省同行业最大的龙头企业,马铃薯种苗生产、商品薯加工技术接近发达国家先进水平。

三、河北农垦改革发展目标

新时期河北农垦如何推进改革?第一,经营园区化;第二,农场企业化;第三,垦区区域集团化;第四,土地资本化;第五,股份多元化;第六,资本证券化;第七,团队职业化;第八,产品品牌化。围绕垦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改革发展。

到2020年,实现以下目标:为实现集团化发展,积极发挥省级股权基金引导作用,实施“联合、联盟、联营”战略,为实现垦区区域集团化创造条件。以中捷农场企业集团为样板,示范带动农场企业化发展,打造一批大型农垦企业集团。同时推动中小农场合并重组,建成若干个农垦企业集团(公司)。通过股份合作、土地托管等形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对农场土地资源进行全域规划开发,通过对土地资产化、资本化,对土地进行全面确权评估,作价注入农垦企业(集团)、转增国有资本金,增强农垦企业(集团)的资产规模、提高投资和融资能力。所有农场完成企业化改造,9个大型骨干农场建成区域性现代农业企业集团,培育1~2家农垦上市集团公司;全面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建成9个以上省级现代农业园区,打造优质水稻、小麦良种、马铃薯及种薯、牛奶、水产品、饲草等30个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生态农业基地,形成完善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垦区民生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和民生政策在农场全覆盖,垦区人均纯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农场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进一步健全,新型城镇化水平明显提升;建立完善高效的农垦管理体制,以政代企、以企代政,政企、社企不分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管理区(开发区、产业园区等,下同)履行政府职能、提供公共服务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国有农场的市场主体地位充分彰显,形成优势互补、合力推进的良性机制。推进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内部分开、管办分离改革。争取将农垦社会事业建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纳入地方政府统一规划,地方政府通过授权委托、购买服务等方式,赋予农垦社会管理机构相应管理权限,为河北农垦全面深入改革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一)着力打造全域化农垦现代农业园区。“现代农业建设是农垦的魂,农垦的根,农垦的旗帜”。原农业部党组成员杨绍品表示,各垦区要深刻领会农垦改革发展文件精神,把现代农业建设作为农垦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务必确保农垦“十三五”现代农业建设发展取得新成效,再创新辉煌。按照品种高端、技术高端、装备高端、管理高端、产品高端”要求,以9个大型骨干农场为重点,进行全域规划、全域建设,加快打造一批在全省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现代农业园区,努力形成现代农业发展高地。提升塞北管理区、曹妃甸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水平,努力把大型骨干农场建成省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以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推动农垦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垦地合作,通过集聚生产要素、壮大优势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完善服务体系,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二)加快建设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快建设农场高标准农田,实施农场节水灌溉工程、地表水置换地下水工程。调整产业结构,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立足农场不同的区域、资源优势,将柏各庄、芦台、汉沽农场建设成为优质水稻生产供应基地,中捷农场、察北、沽源、康保牧场建设成为牛奶、马铃薯、饲草、畜产品大型生产供应基地,柏各庄、中捷、南大港农场建设成为优质水产品及种苗生产供应基地,中捷、大曹庄、保定农场建设成为小麦良种基地,坝上各农牧场和沿海农场建成生态休闲旅游基地,柏各庄农场、中捷农场、沽源牧场分别建成稻谷、农作物种源、饲草应急保障基地。其他农牧场也要根据区域资源优势建设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三)积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发挥农垦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程度高和产业链条健全、生产要素聚集等优势,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业持续增值增效。推进农业生产全程标准化,建立“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鼓励农垦企业加快粮食晾晒、烘干、仓储设施和现代物流中心建设,大力发展大宗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建设食品、饲料等专用原料基地和加工产业园区,辐射带动周边农民增收致富。推进农垦农产品流通网络优化布局,加快发展冷链物流、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等新型流通业态。推进农垦企业品牌建设,打造一批全国知名品牌。支持农垦企业按照有关规定参与国家大宗农产品政策性收储。结合垦区特色城镇和乡村振兴战略,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加快发展休闲农业、生态旅游。 

(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农场要在良种化、机械化、信息化等科技创新方面和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继续走在全省前列。推动唐山、沧州、邢台等地具有种业发展传统优势的农场和农垦科学研究所加强合作,形成坝上种业研发合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坝上农场独特气候优势,探索组建以马铃薯、裸燕麦、饲草为主的种子企业联盟。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农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搭建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推广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推进生产经营管理全程信息化,开展农业物联网等信息技术集成应用和试验示范。开展高产、高效技术集成示范,推动绿色、高效、可持续现代农业发展。积极组织农场及农垦企业参与“中垦农场联盟”“中垦电商联盟”“中垦种业联盟”和“中垦农产品流通和冷链公司”,为促进垦区产业融合、推动农场加快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五)提升农垦国际化合作水平。发挥中捷、汉沽、海兴、柳行、芦台、察北等农牧场国际合作渊源和外事资源优势,引进国外农业先进技术,将其打造成为境外农业技术转移合作的先行示范区。鼓励有条件的农场以合资合作和并购重组等方式开展境外农业开发,建立生产、加工、仓储、运销体系。利用国际合作发展专项资金、农业综合开发等现有政策渠道,鼓励支持农场实施农业国际合作项目。加强国际先进技术设备的引进、消化、利用,不断提高农垦企业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 

(六)加快推进垦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将中捷产业园区、唐海镇等经济基础较好的农场所在地要建成宜业宜居的中小城市,将其他设立管理区的大型骨干农场要逐步发展成为特色场镇。毗邻城镇的中小农场要加大区域资源共享共建力度,与地方政府合作开展城镇开发建设,防止互相隔离和重复建设,推动垦地城镇融合发展。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国有农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引导职工向场镇集中,开发建设场部小城镇。加快实施国有垦区危房改造,加强农场道路、供排水、环境整治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场镇综合承载功能。 

(七)切实加强贫困农场建设。落实国家专项规划和政策措施,加强贫困农场和生态脆弱区农场的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切实改善职工生产生活条件。加大对贫困农场扶持力度,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增强农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支持农场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多渠道增加职工收入。

当前,国内外农业竞争日趋激烈,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不断加快,河北农垦正处在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时期。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河北农垦形成了组织化程度高、规模化特征突出、产业体系健全的独特优势,科技推广应用、物质装备条件、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农业对外合作等走在全省前列,在全省农业中的战略作用更加突出。河北农垦必须适应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农垦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努力把河北农垦建设成为保障京津冀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国家队、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示范区和农业对外合作的排头兵。 

责任编辑:经济研究处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