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热作产业 > 技术与标准

病虫害防治 | 龟背天牛

时间:2017-10-27 作者: 来源: 点击次数:4362

  龟背天牛属鞘翅目(Coleoptera)天牛科。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云南、陕西等省(自治区)。寄主有龙眼、荔枝、番荔枝、李等。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20 ~ 35mm,体背具黑色和虎皮色的绒毛斑纹。头部和腹面及足均生稀疏的黑色绒毛;触角一、二节具黑色绒毛,第三节端部生有长的黑色簇毛,自第三节起呈现火黄色。每个鞘翅上具黑黄色相间的条纹,构成龟壳状,故名龟背天牛。

卵:长椭圆形,长4.5mm,白色或黄色。

  幼虫:末龄幼虫体长60mm左右,扁圆筒形,乳白色。前足退化,而代之以各体节腹、背上有移动器。全体均被稀疏细长毛,前胸背板黄褐色,后半部具深褐色“山”字形盾状隆起。

蛹:为乳白色裸蛹,近羽化时黑色。


  危害症状

  成虫咬食荔枝当年的枝梢皮层呈环剥状,造成树冠上大量枯梢。幼虫钻蛀枝干木质部形成扁筒形纵向坑道,影响水分和营养的运输,削弱树势,严重时可导致整株树枯死。

  生活习性

  广东、广西一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龙眼、荔枝等枝干内越冬。从6月上旬至11月下旬,田间均可见到成虫,7 ~ 9月最多。成虫羽化后先在荔枝、龙眼、葡萄等的嫩梢皮层取食,嫩梢枯死。卵多产于枝干或枝桠杈口的皮层下,单个散产。卵期10d左右。初孵幼虫先在树皮下蛀食,后逐渐蛀入枝干的木质部,形成扁圆形纵向蛀道。幼虫从上向下蛀害。老熟幼虫在蛀道的宽敞处用分泌物和粪便堵住两头作茧室化蛹。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结合果园管理,发现有虫枝条及时剪除并烧毁,发现树皮有虫卵或初孵幼虫及时用小刀剔除消灭,发现新钻蛀的幼虫及时用小铁丝钩杀幼虫,发现有成虫则随时捕杀。

  (2)人工防治:在成虫羽化盛期、产卵前的7月,利用其假死性突然摇动树枝使其落地并及时捕捉。

  (3)药剂防治:幼虫蛀入木质部以后,可见新鲜虫粪排出,及时检查蛀道口,往洞孔内注射48%毒死蜱乳油、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或80%敌敌畏乳油等药剂的10倍煤油或柴油稀释液,然后用棉花或黏土封住洞口;或用小棉团蘸48%毒死蜱乳油、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或80%敌敌畏乳油原液塞进蛀道,再用黄泥土封堵洞口。 来源:陈炳旭主编《荔枝龙眼害虫识别及防治图册》

责任编辑: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