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场志编纂经验与体会之十:《双桥农场志》编纂体会

时间:2021-08-31 作者:何燕斌 来源:北京首农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史志办 点击次数:5526

编纂农垦农场志,对于记录农垦历史、总结农垦改革发展经验、传承特色屯垦文化、服务乡村文化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编纂农场志的过程,既是一次编纂史志的实践,也是一次很好的经验积累。

一、领导重视是志书编纂的重要推动力

志书编纂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集专业性与综合性于一体的大工程,需要多方配合、合力推进。而其重要推动力首先是来自于领导的高度重视。只有各级领导高度重视,自上而下地推动各方面共同参与编纂,并为编纂工作提供各种必要条件,层层压实责任,层层落实目标,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编纂热情,营造浓厚的编纂氛围,保证志书顺利地编纂完成。

双桥农场志从编纂伊始就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集团副书记作为集团史志工作的主管领导,亲自召开双桥农场志编纂工作启动会,到会部署编纂工作,要求双桥农场尽快成立编审委员会,设机构、建机制,抽调专人负责此项工作;要求集团史志办全程参与、选派精兵强将,直接参与执笔;并要求做好协调、打好配合,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双桥农场志编纂工作。

会后,双桥农场迅速成立了农场编纂委员会,由党委书记任主任,副书记任副主任,成员包括组、宣、纪、工、档案及主要业务部门的工作人员。编委会层层分解任务、明确责任,及时整理出各类文史资料。集团史志办由熟悉北京农垦发展历史的副主任率领撰写小组,参与双桥农场志具体编纂工作。

编纂工作启动以后,史志办撰写小组先后三次到双桥农场召开专题会,并与双桥农场建立了微信联系,与双桥农场密切配合,从双桥农场志总体结构框架设计、编章排布,到充实内容、核实信息,每个环节都经过了双方共同探讨、研究、确认。编纂过程中,集团党委领导、集团宣传部门负责人多次表示关心、多次听取汇报,史志办负责人与双桥农场负责人全程督导跟进,成稿后各级领导更是层层审核,严把志书编纂的政治关、史实关、体例关、文字关。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有力地推动了双桥农场志编纂工作的开展,也确保了高质量目标的实现。


二、科学的篇目设计是志书编纂的坚实基础

双桥农场志既继承了传统志书体例优点,又结合了现代志书分类特长。充分的工作准备对于志书编纂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开始编纂工作前,根据上级要求,结合农场实际,史志办会同农场有关部门对农场志的编纂方案与编纂框架进行了重点研究。编纂方案是修志的总体规划,确定了编纂方案就为编纂工作提供了具体操作方法与程序规范。志书框架是修志的基本纲目。下大力气反复研究商讨框架结构,可以为整个志书编纂过程打下良好基础,能够在编纂中少走弯路。双方在多次沟通协商的基础上,召开专门工作会,对农场志的篇目框架进行研讨。最后决定,根据双桥农场在1998年场乡体制改革后,国有企业与地方行政彻底脱钩的现状,确定农场志的篇目设计以企业志为基础,兼顾地方志的方向。全书分设8编,分别为历史沿革、农业产业、工业产业、第三产业、管理体制、科技教育卫生、党的组织及企业文化建设、附录,编下领章、节2个层次。

这样的设计既兼顾了农场与共和国同时代的发展历程,又突出了20年来农场作为国有农业龙头企业的改革创新。是一个科学性比较强的设计。


三、资料丰富详实是志书编纂的关键环节

双桥农场志全书近40万字,离不开详实的基础资料支撑,若没有详实的史料积累,志书编纂就如无米之炊无从谈起。

双桥农场作为北京农垦中历史比较久远、较有影响力、有特色的农场,在史料积累工作上,农场不仅存档了发展历程中的主要史料,还曾经自行编修出版过多版双桥农场史,为此次农场志顺利编纂奠定了重要基础。尽管如此,由于农场发展历程中与属地多次“分分合合”,交叉管理,很多资料很早就由农场移交属地区、乡、镇政府部门,而且北京行政区划也有所变化,对于年代久远的一些资料也已无从查找。

史志办与双桥农场的同志密切配合,多次沟通,一方面多方收集与农场发展重要时期关系密切的各类史料,大到成本成册的数据统计,小到一张手写的会议记录纸片,不放过一点能找到的有用资料;另一方面对现有的各类资料进行反复甄别,对个别记录模糊的资料进行多次核实确认,对无法确认或者带有传说性的史料予以摒弃,对于孤证或有争议的资料谨慎采用。

经过农场与史志办的共同努力,保证了进入农场志的资料做到翔实可靠,经得起历史推敲。


四、严谨评审是志书编纂的质量保证

在双桥农场志的编纂过程中,农场侧重于资料收集汇编,史志办侧重于文字编写整理。在形成初稿后,我们组织了三级评审,确保全书作为历史资料的科学性、真实性和可靠性。第一级评审是组织史志办执笔人与双桥农场相关人员参与的初级评审,主要是核实资料是否真实可靠;第二级是双桥农场领导和史志办负责人的共同评审,主要是看篇章和文字组织是否科学合理,在内容结构上适时加以调整;第三级是史志办负责人与集团党委宣传部负责人的终审,确保重大内容不失实和有关保密内容符合要求。双桥农场志初稿成稿后,在三级评审中先后进行了12次修改,确保了志书质量。


五、启示和思考

回顾双桥农场志整个编纂过程,对集团史志办的同志来说,既是一个编辑写作的过程,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第一,编纂志书必须认清志书记载主体。不同的记载主体,写作要求是不一样的,不能套用一个框架。农场志传统上倾向于地域性的地方志。但是,在改革创新的今天,北京的很多农场有了质变,大多数在1998年的场乡体制改革后变为国有农业企业。要真实反映农场的这场深刻的历史变革,就必须对原来的写作观念进行必要的调整,采取以企业志的框架为主。这就要求我们与时俱进,更新观念,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

第二,对于历史资料必须要做认真的鉴别。在本次编纂双桥农场志过程中,我们搜集到大量的原始资料,也有很多以前农场自行编纂的农场史志。开始我们认为这些资料都已经过前人加工,可以放心采用。但是,在写作中,发现其中有很多不够确切的内容,有的数字叠加错误、有的事件年代前后矛盾、有的文字记载逻辑混乱。因此,对于前人加工过的历史资料也要认真甄别,不能盲目采信,确保我们编纂的志书能够经得起历史考验。

第三,必须建立历史资料收集整理机制。在这次编纂农场志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基层单位对历史资料收集整理的观念极其淡漠,且不说几十年的资料,就是近期的资料保存状况也令人堪忧。由于缺乏史志编纂工作机制,造成很多历史记载残缺甚至流失,很多在历史上有过突出贡献的人物事迹被湮没,非常可惜。这是历史的遗憾。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和状况延续,史志办近期决定要在集团系统逐步建立起一套史志编纂工作机制,包括组织机构、日常工作要求、定期考核制度等。


(文字编校:殷甦雪)


责任编辑:发展规划处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