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热作产业 > 产业动态

实施香蕉发展战略促进香蕉果品出口

时间:2005-03-14 作者: 来源: 点击次数:1944

 海南省发展南亚热带作物办公室 王澄群

     我国位于世界产蕉区的最佳地带, 自然条件优越,果品质量佳,具有发展香蕉产业的优势。近年来,农业部高度重视我国香蕉产业的发展,制订了全国香蕉产业发展规划,积极推进香蕉产业升级。 2003 年种植面积到达 25 . 5 万公顷,总产量 590 . 3 万吨。我国香蕉产业的发展,现已引起世界香蕉主产国和经销商的关注,世界三大香蕉跨国公司、日本等周边国家都相继来我国考察、洽谈,寻求出口合作或拟进口。从世界香蕉产业发展和国际市场分析,我国香蕉出口前景看好。但就目前出口情况看,出口量仍非常少,其原因主要是种植区域分散、优质果品率低、产业化程度差、企业规模小、供货期短,难于与要求周年供货的国外大公司对接等问题。为此,实施香蕉发展战略,才能促进我国香蕉果品的出口。

      一、实施区域化发展战略,建设优势区域带

      我国香蕉分布于南方 6 省,主要产蕉省是两广、海南和福建,就香蕉主要省中又分布于多个地区,种植区域分散,难于发挥区域优势和发展产业化。必须要实施区域化发展战略,建设优势区域带,才能加快香蕉产业发展。

      全面做出香蕉优势区域的的发展规划 各省区要依据农业部对香蕉优势区域的发展规划,根据本省的自然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和灾害影响情况,进一步做出省区的优势区域的发展规划。包括区域的产业带、产化体系建设、各个区域的种植和收获期,果品的主要销售方向等。区域规划必须要相对集中连片,具有区域规模化,并能促进产业化发展。加快香蕉优势区域带的形成 根据优势区域的发展规划,充分利用政府的行政手段、行业协会的组织作用,积极引导香蕉种植运销企业、专业户和农户加快优势区域的发展速度。抓住当前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香蕉产业萎缩、向日本供蕉量减少的有利时机,加快区域产业发展,提高品质,抢占市场。要加快香蕉优势区域带的形成,就必须在区域范围内,根据市县的发展情况,分类指导,做好配套服务,总结典型;加以推广,加快区域规模的圹大,逐渐使之连片、从而形成区域带。全面调整各个区域的植期分布,确保周年供货。我国植蕉区与菲律宾和中美洲不同,受自然气候因素影响较大,不可能在同一个地方一年四季都能收获香蕉,做到周年供货。如两广、福建易受霜冻影响, 而海南和雷州半岛又受台风灾害。但我国植蕉区域大,只要通过市场机制,由香蕉出口公司和优势区域中的种植企业、香蕉合作社等建立出口协作关系,做到利益共享,就可锁定优势区域中的出口基地,并根据各个优势区域的自然条件,调整最佳的种植、收获时间,进行合理安排,全国植蕉区统一对外,就可做到我国香蕉的周年供货。只有这样才能与国夕卜的大公司对接,从而保证我国香蕉出口的规模量。二、实施优质化发展战略,提高果品竞争力香蕉品质的优劣除了直接与果品的商品率、市场的竞争力和企业的经济效益有关外,还影响到我国香蕉的保质保量出口。

      为此,必须在品种、标准化栽培,采收处理、出口基础建设和发展高品位香蕉等方面实施优质化发展战略,才能提高果品质量和竞争力,从而促进出口。

      积极引进和推广优良品种 优良品种是确保香蕉优质和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关键。要确保品种优质化,首先必须积极组织有关专家赴世界香蕉主产国考察、搜集国外的优良种质资源,经过试种,筛选出优质、高产、抗性好、市场认可的优良品种,通过组培,加快推广力度。二是组建香蕉品改中心,组织技术力量进行联合攻关,对现有优良品种和引进品种进行改良,以选出更优良的品系,做好品种的储备和更新换代,使我国香蕉品种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加快标准化栽培技术的推广力度 目前,我国香蕉生产中的产量和品质都很不平衡,其主要原因是栽培技术管理差别大。为了进一步提高品质和产量,一是认真总结成熟的技术和经验。在现有基础上根据各区域的气候、土壤、立地环境等,组织专家进一步研究、完善标准。二是抓好标准化栽培技术的示范推广工作。通过培训和示范推广点的辐射作用,利用各种途径加大标准化栽培技术的推广力度,以提高香蕉的品质和产量。加快机械采收、包装技术推广力度 制约我国香蕉出口的最大问题是香蕉果品外观质量差,保鲜时间短。其原因主要是未采用无机械擦伤碰伤的采收轨道 ( 索.道 ) 和运输工具,以及未采用标准的香蕉包装生产线和严格的包装工艺所至。去年实施的香蕉 948 项目,海南首先引进、并设计出轨道采收和包装生产线,现已推广了 3 个点。今年,广西、广东和福建也相继建立了示范推广点。生产实践证明,采用轨道采收包装生产线包装的香蕉无论是果品外观质量,还是保鲜期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得到国际市场的认可,促进了出口。

      积极发展高品位香蕉 国外发达国家对香蕉的消费量趋向于高品位香蕉一一山地香蕉、有机香蕉等,如日本超市的高品位香蕉其售价比一般香蕉售价高 I 倍以上,且市场前景看好。我国植蕉区有不少的山地资源,而且生态环境好,工业污染少,极有利于发展高品位香蕉。因此,应在优势区域范围内认真做出规划,积极抓好高品位香蕉的示范和推广,以增加我国香蕉的种类,加快发展速度,尽快形成规模生产,以占领国际市场。加快出口基地建设 出口香蕉对内在品质、外观质量和卫生指标要求都较高,要保证出口果品的质量,加快出口的规模量。除了抓好标准化栽培和采收包装线外,更主要的是要在优势区域范围内,根据出口的需求量情况,扩大出口基地的建设,农业部汀要与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密切配合,做好备案、跟踪和监督管理,指导抓好基地建设和做好服务工作,全国统一、协调和安排产期,才能保证周年供货,确保产品质量和出口的规模量,抓住有利时机,抢占国际市场。

       三、实施合作化发展战略 促进规模化生产

      我国香蕉生产与世界主产国比较,其最大的区别在于国外的区域化、企业化和规模化生产程度高,不少的企业都以几万亩,甚至 10 万亩的连片规模化生产。而我国 5000 亩以上的企业为数不多,相对来说海南的规模化、企业化程度较高些,但其规模也基本在 300 — 5000 亩之间。目前,种植分散、企业规模小是我国香蕉产业的基本国情。因此,必须要对我国的蕉园通过合作经营的形式来进行整合,才能形成规模化生产,以适应出口和提高香蕉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

      合作经营组织模式 在香蕉种植的主产乡镇和农民种植相对集中的区域内,通过就近的种植公司,采取公司 + 农户的组织模式,在自愿互利的原则下,把分散种植的农户联结在一起,形成一个小区域的的香蕉合作社。在此基础上再由香蕉销售公司或龙头企业把若干个合作社和中小香蕉种植企业再进行组合, 以形成香蕉合作联社。使联社的规模达到 3 — 5 万亩,甚至 10 万亩的规模。通过合作联社的合作形式,实施合作经营,形成规模,统一对外,共享品牌,整体运作,就可发挥联社的规模效应。

      香蕉合作社的合作形式 合作社通过合作经营的机制把分散的农户、种植企业联结在一起,可实行七个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培育种苗、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指导、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统一销售,。有条件的还可统一生产资料供应。通过几个统一可以保证种苗、生产资料质量,降低成本,有利于技术指导,确保香蕉品质和产量,有利于发挥品牌效应,提高售价,从而提高合作者的整体经济效益。

      组建产业集团 探索香蕉经济合作、经营模式是探讨我国香蕉产业在发展中如何把分散种植的农户、专业户、小企业与大、中型企业联结在一起,充分利用资源,整合资源和共享资源,促进香蕉产业的发展。在建立香蕉合作联社的基础上组建产业集团,形成基地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才能把我国香蕉产业做大做强,,提高我国香蕉产业的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应对世界香蕉跨国集团的竞争。否则仍以一盘散沙,各自为战的传统农业方式是不可能战胜跨国公司的集团军的。在这一点上,我国香蕉产业的经营者必须要有充分的认识。

      四、实施产业化发展的战略 做大做强香蕉产业

      产业化程度的高低,说明一个产业的强弱。我国的香蕉产业在世界香蕉产业中仍处于较弱的状态,既属于产业化发展的初始阶段,存在着产业基础差、产业链短、产业体系建设不配套等诸多问题,要加快产业化发展,必须从培育产业龙头企业,完善产业体系、培植著名品牌抓起。

      加快培育产业龙头企业 我国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各省都已培育了一些龙头企业。但这些龙头企业其规模、知名度,带动作用仍小,抵御风险的能力仍弱。要加快我国香蕉产业的发展,政府和行业协会必须要认真研究,加快培育几个上规模、能带动香蕉主产省或跨省的香蕉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的发展,才能提高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加快产业体系建设 目前,在我国香蕉产业中,普遍偏重于香蕉的种植,在香蕉的采后处理、贮运、市场体系建设等方面仍然很滞后,产业体系不配套,制约着产业的发展。因此,要通过培育龙头企业和招商引资来发展产业体系,从而加快产业体系建设,增强产业竞争力。

     加快培植品牌 在加快培育产销龙头企业和产业体系建设的和同时,积极增植几个知名品牌,使之在国内的香蕉市场上占有一定的份额,才能提高我国香蕉品牌的知名度,并与世界香蕉跨国公司抗衡。现我国香蕉已有了一定的面积和产量,问题在于如何整合资源,培育龙头和品牌。能否在现有产蕉区中,通过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通过龙头企业把合作社、合作联社连结在一起,形成省际或跨省产业集团和集团品牌。只有产业集团的品牌才能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与外国知名品牌抗衡,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 (中国热带农业信息网)

 

责任编辑: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