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热作产业 > 产业动态

云南保山白花村:支部共建,芒果结出“科技+”的味道

时间:2020-09-03 作者: 来源: 点击次数:8708

2008年,为了增强科研单位与地方结合紧密度,支撑地方产业发展,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与云南省保山市潞江镇人民政府讨论后,决定与该镇最大的芒果种植村——白花村开展支部共建。自此,白花村开启了由传统靠天吃饭的芒果种植模式向“科技+种植”的巨大转变,其所在的隆阳区,今年已经正式退出贫困县,正驶入乡村振兴的快车道。

支部共建,白花村芒果种植遇“专家”

白花村芒果种植面积大、生产技术落后。在云南省农科院热经所科研支部原书记尼章光与保山市潞江镇白花村原村支书、主任杨智林的共同组织下,双方开展了党支部共建活动,结成对子,下定决心依靠热经所的专业技术团队助推当地芒果产业发展。

立说立行,支部共建开始后,云南省农科院热经所针对白花村芒果种植情况坚持每年定期开展培训,由罗心平、尼章光等4-5名芒果专家进行授课,培训内容包括品种介绍、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套袋技术、老树矮化更新栽培技术等。专家还鼓励种植户把病虫害样本带到课堂,现场辨识并讲解防治方法。为了能够快速及时响应种植户的需求,云南省农科院热经所还公布了专家热线,只要种植户有需要,专家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辨识问题,现场教授栽种要点和病虫害防治方法。邻村新城村农户周锦春曾把蓟马当病害,大量使用杀菌剂,花了不少钱却没有效果。通过云南省农科院热经所专家的多年指导,周锦春现在已经成为当地芒果种植技术骨干,并且开始帮助培训本村其他种植户。目前,周锦春种植的26亩芒果,年收入超过30万元。

芒果结出“科技+”的味道

在2008年以前,云南省芒果生产以传统种植品种“三年芒”、“马切苏”等为主,存在优良品种少、品种结构单一、上市期集中、生产技术水平低、不耐贮运等问题,芒果种植面积连年下降。

2005年以来,在云南省外国专家局、云南省科技厅和云南省农科院等单位的支持下,云南省农科院热经所通过国际合作引进国外的芒果品种500余份,建立的芒果种质资源圃包含国内外品种800多个,并且通过科技创新,选育出适宜云南不同生态类型区的一批优良芒果品种,其中14个品种通过省级品种审(认)定, 5个品种通过国家审定,6个品种入选农业农村部热带作物主导品种,4个品种分获2018、2019年云南省农业主导品种。

云南省农科院热经所不断开展科技创新,针对选育品种的特点,还为不同品种研发了配套的栽培技术、套袋技术和科学的病虫害防控方法,量身定制的“科技+策略”让每一个芒果品种都能够在适宜的生长区域结出色香味俱全的产品。

小芒果引领“三农”发展大变样

自从白花村成为云南省农科院热经所支部共建支撑芒果产业一村一品发展的试点村,围绕“一村一品”产业发展需求,云南省农科院热经所创新“科技+”产业发展模式,探索出了一条以“村为主线、专业合作社为平台、培训为切入点、示范户为辐射点、销售商为纽带、技术为支撑”的一村一品芒果产业发展新模式。如今的白花村,芒果已经远销俄罗斯、越南,遍及中国上海、北京、重庆、嘉兴、福建等地,村民95%以上的经济来源靠种植芒果。去年,白花村的科技示范户罗祥和按专家的技术指导种植的9亩帕拉英达芒果,产量20吨,销售收入超过16万元;全村芒果种植户收入高的达二三十万元,一般的也有10多万元。富起来的白花村村民纷纷盖房、买车,村上五组、六组的80多户村民中,已有60多户靠种芒果的收入盖起了新楼房,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白花村由过去的“要致富出门打工”,转变成了“要致富种芒果”的就业新观念,更是坚定了“种好芒果靠科技”的种植新观念。拥有本专科学历人数由 2009年的14人提高到了2019 年的80人,农户还自己投资建设基础设施路面18公里、抽水站8组16台,果园70%以上面积均有喷滴灌,产量及品质得到了提升,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能力进一步增强,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迈进。

云南省农科院热经所围绕产业需求创新支部共建方式,走出了一条“科技+党支部+龙头企业+贫困区”产业脱贫新思路,形成了乡村振兴新模式。为了能够让更多的农民受益,云南省农科院热经所利用白花村芒果产业模式,继续辐射带动了怒江州泸水市、保山市隆阳区、保山市龙陵县等地怒江流域热区芒果产业发展,培育形成怒江流域30万亩规模的中熟芒果优势产业带,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责任编辑:热作发展处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