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动态 > 媒体报道

播种金色希望——记安徽大圹圩农场党委书记、场长徐成银

时间:2008-07-17 作者:郑运章 鲍广云 来源:安徽日报 点击次数:4504

  


安徽大圹圩农场党委书记、场长徐成银(右二)察看麦田管理情况。

  在安徽的最东面,有一片充满活力的热土——安徽省大圹圩农场。近年来,该农场先后获“全国造林绿化400佳单位”、“安徽省百家最佳经济效益企业”、“安徽省农业科技推广先进单位”、“安徽省绿色食品先进生产管理企业”等。这些荣誉的取得,与农场党委书记、场长徐成银是分不开的。

  “用科技实现职工增收、农场增效。”徐成银始终把职工利益放在心上,不断采用新技术,提高农场经济效益。大圹圩农场水稻生产长期采用雇工手栽的办法,用工费用年均数百万元。而且由于是雇用周边的农民,必须等农民自己的秧插完了,农场才能“开秧门”,不能适时移栽成了限制农场水稻增产最主要的原因。徐成银一方面带领技术员到江苏多家农场参观考察机械化插秧,一方面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支持。2003年,农场争取到了农业部水稻机插秧推广项目。目前,农场全部实现了机插秧,累计推广机插面积6.4万亩,节约成本670余万元,增产粮食近190万公斤。2005年由徐成银任课题负责人的 “机械化插秧推广项目”获得了安徽农垦科技进步二等奖。

  由于管理不善,农场原先很红火的种子公司陷入了连续亏损的困境。“尽快帮助种子公司脱离困境,重树农场种子品牌。”徐成银在种子公司职工面前这样表态。为了解决种源问题,他带队到省内和江苏各育种单位和科研院校,考察新品种,拜访专家教授,联系合作事宜。如今,农场已经和江苏多家育种单位结成了紧密合作伙伴关系,平均每年引进区试稻麦新品系70多个,示范推广稻麦新品种10个以上。为了提高种子质量,由他制定并推动落实了多项种子生产管理制度。为了赢回失去的客户,开辟新市场,他八方联系,起到了很好的推介宣传效果。2007年,农场销售小麦种子542.5万公斤,水稻种子320万公斤,实现利润689万元。

  由于历史欠账,大圹圩农场职工以前的工作生活以及出行环境比较差,企业劳动保障体系几乎是空白。在徐成银的努力下,如今职工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先后进入地方统筹。农场还投入190万元,修通了天长市至农场5米宽的水泥道路;投入350万元,修通了连接场内各单位的水泥路,农场的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

  辛勤耕耘换来丰厚回报。去年,农场实现粮食亩产981.6公斤,职工人均收入1.48万元。2006年,农场党委被评为安徽省属企业“红旗党委”。2007年,农场被全国农林水利行业工会授予 “和谐企业”称号。徐成银也先后被授予全国“农林水利产(行)业劳动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

责任编辑:袁燕梅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