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动态 > 媒体报道

改革促转型管理促跨越---甘肃农垦临泽农场创新发展综述

时间:2013-12-03 作者:王增林 杨汉宏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经济日报 点击次数:4734

  甘肃省农垦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杨树军(左二)深入临泽农场考察生态环境建设情况。

  临泽农场举办以“爱我中华”为主题的广场舞比赛活动。

  临泽农场大农机在苜蓿草基地作业

  临泽农场干部职工自发购买的各种小汽车 

  【核心提示】临泽农场始建于1957年,前身系甘肃省地方国营新华镇农场,1969年因战备需要由中国人民解放军5281部队管理,成为部队农场;1975年3月,5281部队根据上级批示将新华农场移交张掖地区,成立了甘肃省张掖地区国营临泽农场,成为地方农场;1983年甘肃省农垦局改制为甘肃省农垦总公司后,正式纳入甘肃省农垦系统管理;2009年临泽农场成为甘肃亚盛股份公司临泽分公司。

  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中,临泽农场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向富裕文明的嬗变,这里无不凝聚着几代农垦人艰苦创业的心血。如今的临泽农场正以科学高效的管理体制、稳步增长的经济效益、欣欣向荣的小城镇建设、特色鲜明的企业文化和素质一流的干部职工队伍,书写着农场不平凡的发展历史。

  经过60年沧桑巨变,临泽农场这片曾经的不毛之地已变成了勃勃绿洲。苜蓿草产业已实现规模化、产业化,是甘肃农垦重要的优质苜蓿草基地,源源不断为市场提供优良的绿色产品。坚持发展抓项目的工作思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代农业,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活水平。2012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1153万元,是建场初期的500倍;实现主营业收入5000万元,是建场初期的41倍;职工平均收入达到23000元,是建场初期的86倍。企业走上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快车道,为甘肃农垦和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发展现代农业壮大特色产业

  临泽农场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走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之路,是企业经过几十年探索总结出来的一条富民强场之路,也是加快经济增长、提高职工收入的必然选择,只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才能独树一帜,才有大作为、大发展。

  实施“三大一化”工程,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多年来,临泽农场紧紧围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加快种植结构调整步伐。一是主导产业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企业通过计划指导、政策调整、效益引导等手段,强化土地的集中统一管理,培育以特药、苜蓿草种植为主的“一花一草”两大产业,其中特药种植面积达到了5000亩,苜蓿草达到了11500亩,两大主导产业的种植面积占到了总播种面积的73%,为建立大产业奠定了基础。二是经营模式不断完善。农业结构调整,土地集中经营,农资统一经营,农产品统一销售,对增加职工收入,增强公司经济统一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引领现代农业的作用更加突出,企业集中资金办大事的能力更加显著。三是现代农业装备水平全面加强。以膜下滴灌为代表的现代高效节水技术在特药种植中普遍推广,既节约了水资源,又提高了效益,而且降低了职工的劳动强度,把职工真正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这就是现代农业的魅力所在。农场坚持以机械装备支撑产业发展的思路,两年共购置农业机械38台(套),总动力达到了1000多千瓦,苜蓿草种植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农机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了90%以上,现代农业水平不断提高。

  推进项目建设增强发展后劲

  多年来,临泽农场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推进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抓手,全力推进项目建设,投入不断档、发展不停步、创新增活力。2010—2012年累计完成项目投资7750余万元,重点在产业基地建设、基础设施改造、民生保障、文化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大投入。苜蓿草基地建设项目的实施,实现了再造一个农场的目标。三年共收复弃耕地5800多亩,建成了渠、路、林相配套的标准化农田5个,耕地面积达到了3万亩,其中苜蓿草基地种植面积达到了1.5万亩,标志着苜蓿草基地建设正向着大基地、大产业的方向迈进。滴灌节水项目的实施,提升了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三年共建成10000亩高效节水滴灌示范田,作物单产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了20%;国家危房改造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职工的居住条件。三年共完成危房改造任务353户,建成标准化二层住宅楼337套,所有居民完成了住房改造,城镇化率进一步提高;万亩土地整理项目建设完成,使项目区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全面的改造提升,为现代农业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实施公路建设项目。几年新建柏油路26.8公里,形成了两横三纵的道路交通网,道路等级进一步提升;以生态文明为引领,建成了占地面积68亩的湿地公园,小城镇规模不断扩大,企业形象进一步提升。实践证明,项目是经济建设的载体和抓手,抓好项目建设,是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手段和重要途径,也是综合实力和发展潜力的标志,项目建设为农场经济持续发展增强了后劲。

  加强队伍建设突出服务意识

  临泽农场有一个团结务实、作风强硬的领导集体,有一支不畏困难、真抓实干的干部队伍。农场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明确要求各级干部要带着对职工群众浓厚的感情,深入生产一线与职工同甘苦、共患难,解决实际问题。在领导率先垂范下,各级干部纷纷从繁杂的事情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基层抓落实上。每当春播、三夏收获的大忙季节里,处处都能看到干部蹲点帮扶的身影。农场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实行效能考核,与利益分配挂钩制,实行管理干部年薪制,以此激励干部干事创业,实现人生价值。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每年组织干部外出参观考察,学习先进、开阔眼界、增长才干,对懂管理、会经营、敢创业的干部大胆提拔聘用,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管理干部,形成了一支富有朝气和活力的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干部队伍,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与人才建设“双赢”的路子。

  注重改善民生构建和谐农场

  临泽农场抢抓政策机遇加快危房改造,党委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措施始终如一。几年累计投资4000多万元,在规划区内新建了56幢337套别墅式小楼,95%的农场职工和从业人员完成了住房改造,住上了宽敞明亮、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新居,农场正以崭新的面貌成为甘肃农垦的宜居文明之地;为了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2006年投资67万元新建了占地6000多平米的文化广场,配备了健身器材。2010—2011年在原广场的基础上,投资390万元,新建了占地面积4.5万平米的惠泽湖湿地公园。晨曦、晚霞之中人们在公园内或健身跳舞或休闲散步,一幅惬意的生活画面展现在眼前。加快基础设施改造,为职工提供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几年来累计投资700万元,对职工住宅区的水、电、暖、排污等设施进行更新改造,建成了节能环保的水源热泵供暖系统。同时,以主干道为中心,新建了占地50亩的生态园,形成了广场、公园、主干道为主的几个绿化新区(点),绿化覆盖率逐年提高,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

  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建设和谐农场创造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干部职工充分享受到了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启动多项惠及全场职工的民生工程。规范做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五类保险,在册职工参保率始终保持100%,连续多年被农垦集团公司评为“社会保险先进单位”;规范推行职工住房公积金制度。从2002年开始连续十年为职工交纳住房公积金,资金全部进入当地公积金管理中心,统一管理运行,累计为职工缴纳公积金1105万元,是农垦企业推行住房公积金制度仅有的几家企业之一;推行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等普惠职工群众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各类从业人员都能享受到社会保障的权利,社会保障覆盖率达到了100%;认真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直补和税费补贴政策,全部向家庭农场职工兑付,同时农场内部的水费补贴、农产品价格补贴、福利待遇等优惠福利政策也全方位向职工倾斜,近年来农场返还职工的各项资金总额达1000多万元;出台优惠政策,为干部职工购房、买车、发展畜牧养殖业、购买生产资料等提供资金借款,有效地解决职工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困难,极大地调动了职工群众的积极性。目前,企业和谐稳定,职工安居乐业,各项事业显现出蓬勃发展的生机和活力。

  经济的不断发展,是为了满足职工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引领职工朝着健康、文明、有序的方向发展。农场创办简报,开辟宣传栏和橱窗等文化宣传阵地,鼓励有写作能力的干部职工向《简报》和《甘肃农垦》杂志以及地方宣传媒体投送稿件,宣传企业经济建设中典型的人和事,对外树立企业形象。农场在每年的元旦、春节、五一等国家法定节假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文体比赛等各项活动,丰富了职工的文化生活。农场每年都要表彰一批优秀的共产党员、先进集体(单位)个人、文明家庭。通过创新载体,塔建平台,建立了科普知识、法制宣传、信息交流、公民道德教育等活动阵地,极大地丰富了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陶冶了职工的情操,拓展了企业对外文化交流领域,增强了职工爱场如家、勤奋敬业的意识,营造了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助推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向纵深发展。

责任编辑:姚远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