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农场·我的故事”七十六:用脚步丈量这片黑土地

时间:2023-10-09 作者:李慧 来源: 点击次数:5643

【人物档案】程德鑫,男,1930年3月出生,浙江省金华市人,1984年9月入党,1949年9月参加工作,初中文化。1949年9月至1951年1月在华东军政大学,第二航空预科总队学习。1951年2月至1958年4月在第二航空、第五航空预备学校任教。1958年5月至1962年6月先后为八五〇农场二分场农业练习生、谢尔塔拉开荒指挥部组长、五分场农业技术员。1962年7月至1970年任乌不根塔拉牧场生产供销科副科长、场革委会生产组组长。1970年10月至1980年12月在绰尔河农场任农机科科长。1980年12月至1983年2月在大杨树农场局农林处任科长。1983年3月至1984年9月任大杨树农场局古里农场副场长。1984年10月任大兴安岭农牧场管理局生产处副处长。1990年2月离休。

我们到程德鑫家中采访时,他由于年轻时脑部遭受过重创,加之疾病的原因,已经对过去的事情记得不太清楚了。从程德鑫女儿口中,我们得知了这位曾经用脚步一步步丈量出农垦黑土地的老人的不平凡的一生。

参军入伍

1949年,年轻的程德鑫在上海参军入伍。1949年5月,杭州解放后,笕桥中央航校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部队接管,仍作为航空学校和军用机场使用。程德鑫作为接管部队中的一员来到笕桥机场,担任地勤教官。

笕桥中央航校是1928年11月成立于南京的中央军校航空队,是中国空军的摇篮之一。1930年,蒋介石决定在原中央军校航空班的基础上,择址杭州笕桥,扩建为中央航空学校。当时航校设施齐全,设备先进,由国内优秀的军事人才担任教官,影响遍布全国,至抗战前培养了500多名飞行员和航空机械等方面的空军人才,被誉为“中国空军的摇篮”。

程德鑫入伍时,抗战刚刚结束,新中国即将成立。多年的战争让中国人民深深意识到航天航空的重要地位。然而此时的飞机制造业基本处于“一穷二白”的状态。解放军接管笕桥中央航校后,中国开始组建自己的空军。笕桥中央航校大大加速了中国空军建设的步伐,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航空技术的发展。

当时的程德鑫在这里任地勤教官区队长一职,主要做行政管理工作。他是高小毕业,文化水平不高。为了能当好教官,程德鑫利用一切闲暇时间,认真学习,专心备课。他的讲课十分受学生的欢迎,深入浅出,很容易理解。在担任教官期间,程德鑫和同事们培养出了很多优秀的飞行员,其中就有参加过抗美援朝的第一批女飞行员。当提到学生时,混混沌沌、记忆不甚清晰的程德鑫竟然完整地说出了一句:“她们特别的勇敢,吃了好多苦,付出了比男学员多出几倍的努力!”

开发北大荒

1958年,程德鑫所在的部队响应中央号召,整建制转到黑龙江八五〇农场,开发北大荒,从此开启了他与黑土地的不解之缘。1962年,程德鑫到谢尔塔拉任开荒指挥组组长。为了更大面积地开荒、更好地种地,勘察荒原便成了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程德鑫和同事们来到北大荒的第一要务。

踏查荒原是一件极辛苦的活儿,不光要查清可垦荒面积,还要了解土地类型、地面植被、土壤结构等自然资源,还要确立好建场方案,选好场部与生产队的建点位置。谢尔塔拉是蒙语金色草原的意思,拥有丰富的湿地资源,然而在今天看来这如画的风景却在当年险些要走了程德鑫的命。

在一次勘测过程中,程德鑫不慎落入水塘中,混杂着腐烂植物的泥水埋到胸口。当时同行的人吓坏了,急急忙忙地冲过来要施救。程德鑫临危不乱,冷静地大喊:“你们不要过来!不要再有人掉下来了!”说话间他用两条胳膊架在一旁的塔头墩之上,阻止自己继续下沉,同时示意其他人找来一些树枝递给他,一点一点往坚硬的地面上拉。生死关头,程德鑫想到的第一件事,是不能害得其他人跟自己一起丧命。

对于南方人来说,难适应的不仅仅是饮食上的差异,谢尔塔拉冬季滴水成冰的气候是最大的挑战。那时常常刮“白毛雪风”,在外边走不了多远就将人的眼泪鼻涕都冻在脸上。有时晚上下雪把门堵住,像一层厚厚的冰墙,需要用铲子从里边一点点刨出一条通道,人才能出去。

有一年的风格外大,有一次竟将指挥部一名同志连人带马都卷进了大雪泡子不见身影。这天寒地冻的,旷野白茫茫一片很容易让人迷失方向,若不及时将人找到,就会有生命危险。程德鑫和同事们捂得严严实实,穿上厚厚的“毡疙瘩”,几人一组,从多个方向出发寻人。万幸的是人最后找了回来。回到屋里众人都冻得两股战战,为了不造成人体组织坏死,只能用雪慢慢地揉搓半天,才敢裹上毛毯,喝口热水。

军人作风

1980年12月,程德鑫调到大杨树农场局农林处任科长。在子女眼中,父亲对家庭照顾不多,他全部身心都扑在了单位上。记忆最深的就是父亲是个很爱学习的人,每当闲暇时候,就捧着《毛泽东选集》和《邓小平文选》细细品读,认真做笔记。有一年他订了《北京师范》杂志,来一本学一本。虽然是主抓生产任务,可每次开会领导的总结、计划,很多时候都是他帮着熬夜写。他的工作作风就是千方百计想办法解决问题,出色地完成党交给他的工作。也正是这种家风影响了子女们,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程德鑫的军人作风一直在工作中延续。在生产供销科当副科长分发物品的时候,也是实打实地按照规章制度办事,从来不会因为谁对他好,或者关系亲近,就私下多给发物品。正是因为他的正直和坚持原则,引发了部分人的误解和不满。文革期间,他被错划成反动派,受了不少委屈,腿部落下了残疾。但他宁愿自己多吃些苦,也从来不肯随意指认无辜的人。

文革结束,平反后的程德鑫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可他从来不会因为自己身体上的不便向组织提要求。那时冬天需要烧柴,程德鑫没办法上山,只能让几个子女自己想办法。有人劝他,用公家的车给家里拉些柴火吧,程德鑫拒绝了,他说:“那是公家的车,要拉也是给知青们拉!他们远在他乡不容易,更需要组织上的温暖!”

采访结束,我们往外走的时候,因为知道我们是从家乡来的人,程德鑫老人不顾身体不便执意把我们送到大门口。我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今天的年轻人没有经历过那段艰难的岁月,正是老一辈农垦人当年的努力奋斗,才有了现在农垦人幸福的生活。

(作者单位:大兴安岭农垦集团公司)


责任编辑:农垦经济研究会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