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热作产业 > 产业动态

入世后农业结构调整应注意几个问题

时间:2006-06-13 作者: 来源: 点击次数:1719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业结构调整的宏观背景、内在机理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何面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获取农业结构调整的新成果,有几个问题不容忽视,务必引起我们的充分注意。

  一、自信莫自大。眼下,农村确有不少人看到“本地鸡”比“洋种鸡”好吃,“土鸡蛋”比“洋鸡蛋”好卖,便认为自己的“土特产”比“洋”产品要好,自信入世后不怕国外“洋”产品来竞争。这种思想倾向对入世后农业结构调整是十分不利的。从长远看,入世的确能给农业、农民带来很多实惠,我们也的确具有不少竞争优势,但就目前而言,我国的农业基础毕竟还比较脆弱,同发达国家相比,农业的经营规模和生产技术还存有相当大的差距。面对入世后国外农产品纷纷抢滩我国市场的现实,我们应尽快提高对“洋”产品和“洋”对手的认知,引导农民理性地分析和把握市场,以科学的态度、扎实的功夫去迎接挑战,赢得机遇,切不可夜郎自大,盲目乐观。

  二、守规莫守旧。加入世贸组织半年多了,农村不少地方对此好像还不以为然,缺乏紧迫感、危机感,有的对WTO规则知之甚少,有的还恋情于一些旧体制、旧制度。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深化农村改革,打破与WTO规则相违背的一切框框套套,加快体制和机制创新的进程,努力让农业结构调整的各项活动符合WTO规则的要求。遵守WTO规则,先得了解和掌握WTO规则。我们应运用多种形式,在农村广泛开展WTO知识的学习和宣传,尤其是农村干部要带头学,严格按规则办事,带领群众真正把农业和农村经济推入与WTO接轨的运行轨道。

  三、放开莫放任。有位农村干部说:加入世贸了,市场放开了,政府对生产经营上的事可以放放手了。但是,放开市场,绝不意味我们对农业生产就可以撒手不管,放任自流。我国农业最薄弱的环节是缺乏有效的农业经营主体和强大的农业组织体系。据统计,在全国2.5亿农户中,目前加入各种专业合作组织或专业协会的不到5%,而发达国家的农民,几乎都参加了对口的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这些专业组织体系不仅具有很强的自我服务功能,而且在参与全球农产品生产贸易中,具有很强的对话能力和十分有利的谈判地位。入世后,面对我国农村小生产与大市场等诸多矛盾,政府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上的任务不是减轻而是加重了,问题是如何能把事情管到点子上,理到关键处,这也是入世后政府面临的最大挑战。我们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转变工作方式,转变工作作风,改变以前那种“一切包办”的做法,把主要精力用到强化宏观控制和实施信息引导、技术培训、典型示范、培养农民市场意识等工作上来。农村干部要由过去直接组织生产,转变到着力抓经纪人队伍建设、抓市场信息传递、抓制度创新、抓农副产品市场开拓、抓市场环境改善。

  四、重引莫重压。总结近些年农业结构调整的经验与教训,有两种现象很值得注意:凡是获得显著绩效的,措施上虽不完全一致,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都注重在“引”字上下工夫,善于运用典型示范的办法,引导农民应用新品种、新技术;善于引入市场管理机制,引导农民参与市场竞争。凡是在调整中屡屡受挫的,原因虽不完全相同,但有一点却是一致的,即都注重在“压”字上费蛮力,压指标任务,压规模档次,强迫农民养这种那。一“引”一“压”,虽只是一字之差,反映的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前者尊重农民意愿,尊重客观实际,自觉按经济规律办事。后者脱离实际,急功近利,完全凭主观意愿办事。入世后,随着国外一些规模庞大、实力雄厚的农业企业及其质优价廉的农产品的涌入,我们一方面要严防再犯“急性病”,切莫一见人家的生产组织化程度高,看到人家的规模生产效益好,便不顾自己的客观条件,拔苗助长,盲目硬压农民。一方面要多注重在“引”字上花气力,积极运用说服的方法、示范的方法、服务的方法、激励的方法,去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发挥农民的聪明才智,引导农民沉着应战,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在农业结构调整中最大限度地减少失误,赢得实惠。

责任编辑: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