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农垦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把“安居富民”工程作为为职工办实事的民心工程来抓,加快了垦区小城镇建设步伐,改善了职工生产、生活环境,推动了城乡一体化进程,使经济社会发展走上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的轨道。 |
本报记者 李茂林 |
走进宁夏农垦事业管理局所属的前进农场、平吉堡奶牛场、西湖农场、南梁农场、渠口农场、灵武农场和农牧场贺兰山新村,看到大规模连片、档次品位较高而各具特色的花园别墅、乳香花园、湖边新区、农家乐园、富民新区、休闲广场等,让人不由得叹服宁夏农垦实施“安居富民”工程两年多来所呈现的巨大变化,垦区和谐的文化氛围、地理环境和自然景貌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不仅使生产、生活变得激扬挥洒,也使人们的心灵被灵性放飞,被情感滋润…… 实施“安居富民”工程,并以之带动提升小城镇建设水平,实现城乡一体化,是宁夏农垦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职工的根本利益,为垦区广大职工群众办的一件顺民心、得民意的好事、大事,是保持农垦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项战略性举措。工程启动两年多来,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在有关厅局的大力支持下,宁夏农垦事业管理局始终把“安居富民”工程的实施与推进小城镇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结合起来,与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结合起来,与生态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科学编制了发展规划,制定了扶持政策,建立了工作机制,树立了样板,上下互动,狠抓落实,取得了卓有成效的佳绩。 里程碑 经历风雨才能见彩虹 纵观宁夏农垦职工居住变迁,伴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经历了数十年的风雨历程。 据老农垦回顾,农垦初创时期,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遵循“边开荒、边生产、边建设,先治坡、后治窝”的原则,把主要精力和资金用于农田建设和生产上,而职工以简单的土窖洞或土木结构的住房为主。农场职工队伍不断扩大,生活水平也有不同程度提高,可职工们的住房越来越紧张。到了上世纪70年代,农场建造了一些土木结构的房屋,解决了一部分职工住房的困难。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使县域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人们的生活质量水平进一步提高,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以来,职工的思想意识随之发生了新的转变。上世纪80年代中期,有些条件比较好的职工建造了一部分砖木结构的房屋,大多数职工还是住在陈旧的土木结构的房内,并且居住群体很分散。由于垦区受弱质产业的影响,加之沉重的社会负担,农场的发展十分艰难,特别是农场体制上的两不靠、三不像(既不靠城市,又不靠农村;既不像工,又不像农,更不像兵),国家很多优惠政策项目都很难享受到,更无法列入宁夏回族自治区总体发展规划之中。种种原因致使农垦职工生活贫困,无力改造住房,更谈不上小城镇建设。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宁夏农垦领导班子决心改善职工群众的居住生活环境,提高居住文化品位,真正使他们实现安居乐业。因此,“安居富民”工程势在必行。 宁夏农垦领导班子深知,在繁忙的生产之外,广大职工渴望享受属于自己的生活,“安居富民”工程因此占据着追求完美生活者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空间。于是,“安居富民”工程规划先行占尽“天时”,城镇化格局占尽“地利”,提升职工群众的生活水平、加速构建和谐农垦的新生活,新经济热潮带来的“人和”,就奠定了未来发展的核心地位和美好前景,“安居富民”工程也就恰如其分地描绘出了一幅我国农垦生产、生活的风景画。 工程实施两年来,危房改造实施顺利,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已累计完成危房改造4400户,38万平方米,完成总任务的50%。其中2005年完成2300户,20.7万平方米,有8000职工家属乔迁新居。目前已有9个农场的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水、电、路、绿化功能齐全,档次品位较高。其他各场的建设也有了较快发展,已成为垦区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中玉泉营农场、前进农场被宁夏建设厅列为小城镇建设试点单位,灵武农场、渠口农场又分别被评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小城镇建设和农民新居先进单位,2005年又有7个农场被列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农民塞上新居”示范点。 “安居富民”工程促进了小城镇二三产业的蓬勃发展,促进了职工增收。据了解,各场结合产业经济发展,实施项目带动,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8家,从事经营商铺人员达2051户,建设文化广场活动中心8个,发展日光温棚、饲养棚舍8万间,转移剩余劳动力7300人,员工人均收入达8000元。事实表明,小城镇建设水平的提升活跃了市场,搞活了流通,繁荣了经济,促进了职工从事餐饮业、交通运输业、产品流通业、服务维修业、文化娱乐业,为职工的就业搭建了服务平台,创造了就业机会,增加了职工收入。 “安居富民”工程也带来了多元投资,两年来通过局、场、个人的共同努力,聚集资金3.5亿元,不仅加大了城镇建设的投入,而且建立了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融资体制。有专家评价,实行全方位筹资,全社会投入,逐步建立起由原来政府投入为主转到以市场、社会投入为主的融资渠道,用经营思想来经营城镇、做好盘活存量资本和拓展增量资本这两篇文章,宁夏农垦在“安居富民”工程上成为一种范例。 功德碑 人心铭记他们的成功 宁夏农垦“安居富民”工程从2003年底启动以来,结合农垦实际,因地制宜,创新机制,迅速崛起,职工住房不再是被人遗忘的城镇边缘,不再是混乱散落的“干打垒”容颜。他们发扬农垦精神,创造了改造农垦“旧山河”的奇迹,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和弥足珍贵的经验。 宁夏农垦事业管理局把实施“安居富民”工程带动小城镇建设作为全面推进垦区小康建设的重要举措来抓,把改善职工居住条件、增加职工收入视为头等大事。主要领导始终情系农垦,心系职工,为得到宁夏回族自治区领导的认可和支持,曾多次上下奔波,多方呼吁,多方协调。他们为资金的落实到位,曾无数次忙里偷闲,礼贤下士,主动上门找有关部门汇报协调。去年以来农垦局先后召开了长山头农场现场观摩会、玉泉营小城镇规划编制专题会议、两大工程研讨会等多种会议加以推动。各农场领导班子也都把“安居富民”工程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富民之策、利民之事、为民之责的头等大事来抓,成立了领导小组,设立了专门机构。对本单位的危房情况认真排查摸底评估,制定了危房改造方案。并通过有线电视、场内广播、黑板报等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局场两级的有关政策和加快小城镇建设、实行城乡一体化的必要性,从而提高了各级干部、职工对实施“安居富民”工程、加快小城镇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为了规范、健康有序地推进“安居富民”工程与小城镇建设的实施,去年以来,农垦局先后制定下发了《宁夏农垦安居富民工程实施意见》、《关于做好宁夏农垦小城镇规划编制工作的安排意见》两个指导性文件。文件从垦区实际出发,提出了“安居富民”工程发展的总体思路、近期目标、扶持政策、发展原则、促进职工增收的10大措施以及小城镇规划的具体内容、遵循的原则、实施要求、经费落实等,使其制度化、规范化、明朗化。为了把具体任务落在实处、责任到人,去年初农垦工作会议上,他们又将“安居富民”工程目标任务连同垦区经济指标一同下达、一同布置、一同鉴定目标责任书,实行逐级考核、责任到人,农垦上下掀起了“安居富民”工程建设的热潮。 渠口农场领导班子为使农一队危房整体搬迁、拆除,多次召开会议,走队串户,反复动员,给群众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使60多户危房户搬进了新居。两年来,建设高标准小区3个,已达200多户。前进农场、简泉农场针对部分老军工、老干部、特困户危房问题,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管理,集中搬迁,共建设105套,彻底解决了老农垦衣食住行、看病难的问题。长山头农场为确保安居工程的顺利实施,下达了任务指标,要求场队领导对贫困户包干到人、责任到户,年底进行检查验收,对完不成任务的干部扣罚2个月工资,并为危房户担保贷款、赊购建筑材料等,共筹措资金50多万元,帮助贫困户50户。平吉堡奶牛场为调动职工购房的积极性,对老职工、老知青、老军工均按工龄、职称、贡献大小每户给予了近万元的扶持。老农垦高兴地讲:“我们在农垦干了近50年,一下从土坯房搬进漂亮的楼房,真是做梦也没有想到。我们从内心感谢党、感谢局党委,感谢场领导为我们办了一件天大好事。” 在发展建设中,宁夏农垦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一手抓小城镇建设,一手抓职工危房改造,培育典型,以点带面,加快了和谐社会构建步伐。渠口、西湖、长山头农场兴建的平房小区,平吉堡、连湖、农牧场、灵武农场兴建的楼房小区,南梁农场新建的农家乐园等都是按照农场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统一规划,集中连片建立起来的高标准样板小区,它们各具特色、各有千秋,起到了城乡统筹共同发展、典型示范的作用,加快了“安居富民”工程的实施,促进带动了小城镇建设。 工作推进中,他们强化了土地管理,确保了示范小区建设用地,坚持一户一宅、旧宅复垦的原则,对被确定的危房改造户建新必须拆旧,否则不予享受一切优惠补贴。对集中连片改造的样板小区实行10-15万元的以奖代补政策,坚持多建多补、少建少补、快建快补的原则,对各场撤站并队、向场部小城镇靠拢发展的小区大力扶持、加快发展。对特困户和部分离退休人员,采取统一规划集中建房、区别对待,体现老有所居、老有所养的工作新理念,促使安居工程的强力推进,整体搬迁。 积极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的融资机制是加快实施“安居富民”工程、推进小城镇建设的根本保证。近年来,各场坚持社会开发与自我开发相结合的办法,先后引进开发商多家,引进社会资金来建设农场小城镇,特别是前进、平吉堡农场引进大成房地产开发公司开发建设别墅小区两个,建筑面积达4万多平方米,西湖农场引进康奥房地产公司、吉运房地产等公司开发阅海住宅楼280套,实现了投资者盈利、本地经济繁荣、城乡建设发展、小城镇面貌改善的“双赢”效果。 方向碑 高歌猛进向未来 目前,为进一步提升“安居富民”工程的建设速度和建设档次,宁夏农垦以科学发展为指导,以服从服务于农垦“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为要求,以实施“安居富民”工程带动战略提升小城镇建设水平为主线,以改善和提高职工生活质量、实现小康社会为目标,围绕垦区产业集团化、农业现代化、农场城镇化、旅游特色化的四化方针,按照“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突出特色、重点发展”的原则,加快新型住宅房、小康楼、集贸市场、文化广场建设,形成服务一产、带动二产、搞活三产,逐步建立起市场活跃、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的农垦小城镇。 他们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坚持以规划为依据,以制度创新为动力,以功能培育为基础,以加强管理为保证,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抓好长山头、渠口、玉泉营、黄羊滩、平吉堡、灵武、农牧场、南梁、暧泉、前进、简泉、连湖、西湖、巴浪湖等农场10平方公里小城镇规划和垦区每年2000户以上的“安居富民”工程建设工作,拉开几条小城镇道路框架,合理布局休闲广场、农贸市场、集中连片搞好工贸小区建设,加快土地、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有序转移富余劳动力,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共同发展。 宁夏农垦领导班子认为,规划是龙头,规划是灵魂。有什么样的规划,就有什么样的建设。先有现代化理念的规划,才能有现代化的农垦小城镇。所以,规划十分重要。近期,他们结合制定农垦“十一五”垦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抓紧制定小城镇规划,充分利用规划来调整变更城镇建设土地占用量,为农垦今后发展留有充裕的发展空间。 各场按照农垦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要求,科学制定小城镇规划,规划坚持服务性、超前性、高标准、多功能的原则,既科学合理、讲求实效,又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根据不同农场的资源优势、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一律按照建制镇标准,确定小城镇发展规模和模式。发展模式根据各场特点确定。目前,有以农副产品加工为龙头,服务一产、带动二三产业发展的综合型小城镇;有以优势特色产业为主,形成专业批发市场和集贸市场型的小城镇;有靠近国道、省道,交通便捷、二三产业较为发达的交通枢纽型小城镇;有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或人文景观的旅游小城镇;有靠近城市、依托城市促进农场发展的近郊型小城镇等。各场在规划中注意把握了以下几个环节:一是结合自身实际,突出产业特色,按功能定位,将商贸区、产业发展区留足发展空间,使小城镇成为招商引资的承载平台;二是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与各场土地总体利用规划相结合;三是与住宅区布局调整相结合,从农场改革和整体经济发展角度,从管理层次和生产队住宅布局考虑,有计划地撤并一些分场、生产队管理层次和居民点,尽量把人口向场部集中或者远离场部的职工住宅尽量连片集中,以利于资源充分利用,节省土地,节约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降低管理成本;四是与垦区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相结合,有文化体育活动广场、广播电视、图书科技、老年活动中心、中小学校、医院、敬老院、托儿所等社会公益事业,而且布局合理;五是与生态建设相结合,坚决克服先建设先污染、后治理的倾向,把建设与绿化同步进行,保证有绿地面积,节约用水、用地,不破坏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凡已完成规划的必须上报农垦事业管理局安居办公室和自治区建设厅村镇处,经审批后方可实施。 宁夏农垦事业管理局强调,“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职工住宅是全家的积累和职工一辈子的心血,职工新居一定要把建设工程质量放在首位。不论是安居工程还是公用设施,各级领导都要以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认真解决好建设过程中的设计、质量、安全以及经济等方面的问题,要真正做到让职工少花钱,建好房。 实践证明,小城镇建设是“三分建设,七分管理”,那么如何在垦区这种特殊体制下实现更大的发展呢?宁夏农垦回答,不能是一年新、二年旧、三年又是脏乱差,按照市场规律抓好管理,是小城镇建设发展的永恒主题。针对社区管理和保洁工作“钱从何来,活由谁干”的问题,各单位从改革入手,创新机制,以抓好城镇的保洁服务、治理脏乱差为切入点,深入体制改革实现经营理念的重大突破,实行市场化运作,实现由“以费养人向以费养事”的转变。做到任务明确,责任到人,奖罚分明,从根本上解决城镇脏乱差的问题,用好的管理机制,不断美化管理好自己的家园,保持社区洁、净、美。 他们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公益事业大家办”的方针,制定灵活、优惠、宽松政策,逐步建立起由原来政府投入为主转到以市场、社会投入为主的融资渠道。鼓励企业、个人和外商投资搞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建设和房地产开发,实行谁投资、谁所有、谁经营、谁受益的方法,用经营眼光来规划城镇,用经营手段建设城镇,以经营方式管理城镇。 目前,宁夏农垦“安居富民”工程已经进入攻艰阶段,他们决心通过实施项目拉动产业的战略,加快园区建设,为小城镇建设注入新的活力,鼓足实劲,乘势而上,全力推进,为构建和谐农垦、全面实现农垦的小康社会而不懈努力。 (本版图片由宁夏农垦局提供) 《市场报》 (2006-06-14 第16版) |
来源:人民网-《市场报》 |
责任编辑:袁燕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