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动态 > 工作动态

渔政渔港监督局:严查食人鱼 防患于未然

时间:2002-12-30 作者: 来源: 点击次数:6103

  近日,在我国境内陆续发现非法引进、养殖、销售的食人鱼(也称食人鲳),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为加强对外来水生物种的监督管理,保障物种安全,防止外来入侵种对我国水域生态环境的破坏,经过细致调研,中华人民共和国渔政渔港监督局于12月25日发出《关于查处食人鱼的紧急通知》。通知要求:一是各地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主动会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市场上销售的以及公园、水族馆等养殖、展示的食人鱼进行检查,一经发现,立即予以没收并销毁,并严禁将食人鱼放入自然水域;二是各地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及渔政渔港监督管理机构要加强对食人鱼等水生物种的非法引进、生产、经营行为的执法检查,并及时上报查处情况。同时,该局正积极与外经贸部、海关总署沟通,就食人鱼贸易管制问题采取措施。   目前,全国各地已开展清查处理食人鱼的行动,北京、广西、广东、陕西、重庆等省市均采取了有力措施彻底清剿食人鱼,严防食人鱼流入自然水域。 食人鱼背景资料 一.食人鱼的生物学特性   食人鱼(俗称食人鲳),属脂鲤目脂鲤科锯脂鲤属的鱼类,该属约有20多个种。目前我国发现的有卡氏锯脂鲤、纳氏锯脂鲤等,这两种鱼鱼体呈卵圆形、尾鳍呈叉形,成鱼体长多在25厘米左右,体呈灰绿色,背部为墨绿色,腹部为鲜红色。下颚发达有刺,牙齿锐利、三角形、呈锯齿状排列。食人鱼对水质要求不严,喜欢弱酸性软水,生长适宜水温为22—28℃。食人鱼群体觅食,主食比较小个体的鱼,猎食水中任何移动的东西,尤其对血腥味敏感,任何一点血腥味都会激起大群食人鱼的狂暴攻击。食人鱼体质强壮,易饲养,但不能与其它鱼共养。   食人鱼原产于亚马逊河流域,分布在南美洲北部,以凶猛闻名,俗称“水中狼族”。在原产地亚马逊河流域,成群的食人鱼常将误入水中的动物在短时间内吃得只剩白骨,甚至将误入水中的人吃掉。巴西人称其为“皮拉尼亚(Piranha)”,这是印第安图皮族语,意思是“割破皮肤的”,印第安人常将食人鱼牙齿当小刀来用。“凡有食人鱼的河里不能下水游泳”是人们对到亚马逊游览的忠告。 二.我国食人鱼引进利用现状   据查,目前我国从南到北多数省市均有食人鱼养殖、垂钓、销售和展出活动。主要作为观赏鱼从巴西、香港等地引进,分散在水族馆、公园和观赏鱼市场。一些地方利用食人鱼的凶残抢食的习性,开展垂钓等休闲娱乐活动,养殖者日益增多。在广东、广西、浙江、四川、湖南、北京、天津、辽宁、吉林等省市,食人鱼销路看好,价格为每条20—100多元不等,最高售家价达到300元,北京市有的摊位“一周能卖一缸”、沈阳有的摊位“一天能卖30多条”。在我国,目前尚未发现食人鱼有食用等其它用途。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该鱼对生存条件要求不高,北京市海洋馆已成功地进行了人工繁殖,并已获得子二代个体。其它地方可能已有繁殖基地。 三.食人鱼的潜在危害性   (一)对人畜的危害   食人鱼生性凶残,在原产地亚马逊河流域常常对过河的行人、牲畜发动攻击。在巴西常发生入水动物受到食人鱼攻击的事例,一些在水中玩耍的孩子和洗衣服的妇女经常会受到食人鱼的攻击。在我国,我们曾在某海洋馆目睹一群食人鱼在两三分钟时间里吃掉一条两斤多重的鲜活草鱼;食人鱼咬伤饲养人员和养殖爱好者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很多不了解食人鱼习性的养殖者都被它咬伤过。富国海底世界的工作人员在处理食人鱼时就被咬破手指。   (二)对水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动物所,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广西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等科研院所的鱼类、生态专家一致认为,体质强壮、对水质要求不严的食人鱼在我国南方广大地区都能找到适宜其繁殖生长的气候条件和水体,并且一旦流入自然水域,将打破现有的生物链,威胁我国的土著鱼类,破坏我现有的鱼类区系,降低生物多样性,使我国生物多样性功能丧失,对生态的破坏是不堪设想的;而且会对我国渔业资源和生产造成重大损失。 四.农业部近期的工作情况   九月份,广西的媒体报道食人鱼之后,温家宝等领导同志作出重要批示,我国相关政府部门迅速作出反应。我部立即着手对食人鱼饲养情况展开调查,并与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海关总署就食人鱼的引进管理交换意见,建议将食人鱼(活体、受精卵)列入海关禁止进口目录(已正式给海关行文)。在广泛征求专家意见及调查研究、确定了食人鱼危害性的基础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日前发出《关于清查食人鱼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地渔业部门主动会同工商管理部门清除食人鱼,并对非法引进的食人鱼加强监督管理。目前,各地纷纷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清查处理现有饲养的食人鱼,禁止非法养殖、经营食人鱼,形成全面清剿食人鱼的局面。 五.国外对食人鱼等外来物种的管理情况   目前,世界上水产增养殖品种多数都来自于引种,引种推动了世界水产增养殖业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蛋白源。我国生物引种始于建国后,特别是70年代后,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引种活动日益频繁。目前,我国从世界各地引进的生物种类130种,其中50%已在全国各地区推广应用,罗非鱼、虹鳟鱼、大菱鲆、海湾扇贝等一些种类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养殖对象,为推动水产养殖业发展,养殖品种结构调整、丰富市场和增加渔(农)民收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引种在给人们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潜在的负面影响。由于无序、盲目的引种,以及一些品种引进时未经口岸检疫,造成水产养殖病害频发;加之在引种管理方面,法律法规不健全,监管力量薄弱,一些品种的引进有可能会危及本地种,导致本地种的消失与灭绝。为加强对水产苗种引进的管理,2000年,全国人大在《渔业法》修订时明确规定,“水产苗种的进口、出口由国务院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第十六条)。为进一步规范水产苗种引进活动,防止外来物种的入侵,我部正在着手制定《水产苗种引进管理办法》,建立水产苗种引进审批和风险评估机制。在对现已引进的水产苗种引种情况进行科学评价的基础上,制定引种名录,实行属地化监管,推动水产苗种引进工作尽快步入依法管理的轨道。   外来物种引进有其有利的一面,也有可能形成有害的物种入侵。因此,为了防止物种入侵,国际上对外来物种的管理十分重视,制定了一系列的国际性、地区性的条法。《生物多样性公约》(1992年)第8条规定:必须对那些威胁生态系统、栖息地或物种的外来物种进行预防引入、控制或根除。世界大多数国家都建立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如欧盟还签署了不少区域性国际生物安全条约或法律性文件。1979年9月19日签署的《欧洲野生生物与自然界保护公约》要求缔约国承担严格控制引进非原生物种的义务。《关于地中海特别保护区的巴塞罗那公约附加议定书》(1995年6月10日)规定,禁止引进可能对公约使用范围内的生态系统、生境和当地物种造成有害影响的物种。目前美国成立了由联邦环境保护局、农业部和国防部等10个部门组成的外来物种入侵管理委员会,制定全国外来物种入侵防治计划。进入21世纪,第一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是“生物多样性与外来物种管理”,亦表明外来入侵物种及其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   食人鱼作为外来物种,具有生态适应力、繁殖力、传播力强等特点,美国有21个州禁止食人鱼养殖;其他州,如纽约、科罗拉多州必须得到野生动物保护部门的许可证后方可养殖;新墨西哥州则将食人鱼养殖限制在本州之内;在北部水温很低不适于食人鱼繁殖和生存的州允许食人鱼养殖。 六.我国对外来物种的管理现状 我国十分重视生物安全问题。在国际上我国加入了《生物多样性公约》等一系列与外来入侵种有关的国际协议和机构,在国内加强相关的立法,《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1991年10月30日)及《进出境动植物检疫实施条例》(1996年12月2日)的颁布实施,对防止引进外来有害物种和动植物病虫草害具有重要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引进海洋动植物种,应当进行科学论证,避免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危害”。但是外来物种的管理是一个全球性的重大课题。据初步了解,目前各地引进的食人鱼是作为观赏鱼或其他通过一般贸易方式引进的。对这些物种的引进,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立法,且该工作涉及环保、渔业、海关、工商等多个部门,需要各部门协助配合,共同来规范物种引进活动,形成确保我国生物安全的有效机制。 七.对目前社会关注的几个问题的意见   1.为什么要清除食人鱼? 食人鱼作为生物物种,没有什么罪过。但是作为外来种,它闯入我们的水域生态系统,危害就大了。我们南方有很多水域基本符合食人鱼的生存条件,食人鱼一旦适应了我国自然水域环境,形成自然种群,后果将是灾难性的:对进入水中的动物甚至人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大量猎食我国的土著鱼类及其食物资源,迫使部分土著鱼类在生存竞争中灭绝,对生物多样性、对入侵的水域生态系统造成极大的破坏。如此,也必将对我国渔业资源、渔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   这方面的前车之鉴很多。乌鳢,又称黑鱼,在我国是很常见的一种经济鱼类,但在美国被称为“地狱鱼”,该鱼的存在使美国一些河流中原本繁盛的鲑鱼绝迹,当地居民甚至向池塘中投毒来消灭这种“罪不可赦”的鱼类。2002年7月23日,美国内政部宣布,将美国境内的黑鱼定为“有害物种”,并建议有关部门采取措施禁止28种鳢科鱼类入境,以保护本地生态环境不受到侵害。还有一个典型事例:澳大利亚本来没有兔子,1859年有移民从英国带来13只欧洲野兔放养与澳洲。澳大利亚没有鹰、狐狸等兔子的天敌,与兔子生态位相近的小袋鼠对它们也没有竞争能力,这些使野兔在当地几乎没有对手,于是野兔开始了几乎不受限制的繁殖。至1907年,欧洲野兔已几乎遍布整个澳洲。由于兔子和牛羊争夺牧草,澳大利亚的畜牧业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当然其草原生态也遭到严重破坏。 在我国,水葫芦、大米草、紫茎泽兰、美国白蛾、美国斑潜蝇等外来物种都造成了严重损失,并且危害还在继续。   2.清除食人鱼为什么没留口子?   有些人对全面清除食人鱼不理解,认为应该为科普、教育等公益性事业保留一定的食人鱼,如在管理严格的水族馆内用作观赏,等。对此,我们认为:目前,我国在外来物种管理方面,制度还不完善,监管手段还不适应。食人鱼生活在水中,以卵生方式繁衍后代,防其逃逸比陆生动物要难的多,万一不慎让其流入自然环境中,后果是严重的。为加强管理,防止食人鱼进一步扩散,目前从对社会、对公众安全负责的角度,只能采取清除的方式。   3.目前清剿的是否都是食人鱼?   因为小个体的食人鱼外观很像我国现有养殖的淡水白鲳,所以有些媒体报道的和市场上的部分“食人鲳”实际上是淡水白鲳。媒体大量报道以后,有些不法经营者利用人们的猎奇心理,故意以淡水白鲳冒充食人鱼,作为观赏鱼出售、招徕顾客进行垂钓等。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清查工作增加了难度。为了确保消除食人鱼,一方面我们增强工作人员识别食人鱼的能力,另一方面对于拿不准的,宜先将其按食人鱼处理。 来源:农业部 作者:渔业局

责任编辑:中国农垦信息网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