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动态 > 媒体报道

增加职工收入 海南垦区全面推行长期承包

时间:2008-05-09 作者:孙乐明 来源:新华网海南频道 点击次数:3580

    “眼下海南垦区正在推进的长期承包像是一场风暴,在农场干部和职工心里掀起很大波澜。”5月6日下午,海南省牙叉农场7队队长黎和生,指着办公室一块写着长期承包内容的牌匾说,那是2004年挂的,但最后没有实行,这次是动真格的了。

    一旁,马存容、李亚均等几位女胶工凑在一起,精心算着自己的账。

    去年搞的是“实产分成”,她们每人收入1.2万多元。今年实行“定量上缴”,每人至少能增收4000多元。

“蛋糕”多切给胶工

    连日来,海南天然橡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刘大卫、梁运强、张梦英分头率领6个指导组,马不停蹄深入集团68个基地分公司,就长期承包问题进行摸底、动员和指导,并帮助分公司算账和制定方案。

    指导组所到之处都发出强力信号:长期承包必须得到贯彻,职工收入必须增加。

    海南西达农场美新队队长王琼珍开完核株定产、划分岗位和抽签的职工会议后,对记者说,今年划小了岗位,增加20人就业。但通过新承包办法,职工收入比去年还要多。她说去年附近的向阳队搞长期承包试点,大家去看了,效果好,积极性都很高。

    “对农垦来说,长期承包是华山一条路,必须迎难而上。”海南大丰农场场长钟国深说,尽管这样做会给农场经营带来短期压力,但这是改革代价,必须承担。长期承包推行后,可为逐步过度到股份制经营和产权改革打下基础。

    由于新办法把原有的“蛋糕”多切了给胶工,农场场长们开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根据各自优势规划发展林下经济,寻找新的增长点,并精简管理人员,减少管理成本。

    其实,去年下半年垦区就开始在金江、广坝、芙蓉田、西达等8个农场试点。各农场都选出2个队,分别实行“实产分成”和“定量上缴”两种模式的承包改革。

    半年的试验证明,“定量上缴、超产归己”模式效果明显,各试点队职工最多的增收7000多元,最少的也增收4000多元。
落伍的农垦奋起直追

    今年春节后,长期承包还只是在8个试点农场铺开。但不久前胡锦涛总书记考察海南时的讲话,以及紧接着回良玉副总理对海南农垦的考察,使长期承包推进速度明显加快、力度明显加大。

    在回良玉副总理考察海南农垦期间,一位陪同的部级领导这样感慨:想不到在改革开放30年后,海南农垦还在实行“联产计酬”这样落后的管理方式。

    这使农垦人心灵上产生巨大震动:农垦确实是落伍了。

    “我们要以此为东风,加大力度、加快速度全面推进长期承包,以此为突破口带动农垦的改革全局。”海南省农垦总局局长王一新说,以前他讲要以一天也不耽误的精神推进改革,现在则说要以一个小时也不耽误的劲头拼命工作。

    于是,长期承包话题迅速成为全垦区热议的焦点,并马上在68个橡胶农场强力推开。

攻坚战开始打响

    根据“定量上缴,剩余归己,统一收购,市价结算”的指导性意见,各基地分公司(农场)采取公开竞标或抽签办法,将开割胶园发包给职工家庭经营,签订长期承包责任书。职工家庭自主经营,完成上缴任务后,剩余产品按市价结算所得全部归己。

    海南省西达农场向阳队胶工吴桂兰拿出按着手印的承包责任书说,“实产计酬”时,每割1公斤胶水,自己只得4元左右,而市场价是18元,所以许多人偷胶水出去卖。现在交够农场的,剩余全是自己的,谁还会偷胶?

    有关人士一针见血地指出,垦区以往的劳务承包,总是先把总公司和农场的碗装满,剩下的才分给职工,挤压了职工的收入空间。现在则反过来,先把基层职工的碗装满,让职工得到实惠。

    进驻农垦半年多的中华财务咨询公司项目部,正以薪酬体系设计为切入点,对海南农垦进行全方位诊断并试图开出药方。项目部的王松林说,实行长期承包是基础性改革,可以从根本上释放垦区的生产力,为下一步改革奠定基础。

    海南省政协副主席、省农垦总局党委书记张力夫认为,开割胶园职工家庭长期承包是必须跨越的一道坎,将对垦区产生深远影响。如果说以前的改革的外围战,现在将要进行的则是一场攻坚战。

    “去年的改革,还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风,现在,雨真正来了。”张力夫这样形容。

职工收入增加是检验标准

    “橡胶生产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决定了家庭是最好的单元,国有胶园的改革,必须立足于真正的职工家庭长期承包,最终走向产权改革也是必然趋势。”

    海南省委党校原校长李克,曾在2000年主持过对海南农垦的调研和改革方案的制订。现虽已离休在家,但一直关注海南农垦的改革和发展。

    “好在经过30多年的折腾,现在农垦改革终于走到正确的路上。”李克说,这的确是一大进步。但他同时认为,目前农垦正在实行的承包,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长期承包。

    李克认为,真正的长期承包,应建立在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和橡胶经营权基础上。做不到这一点,承包的基础就不牢,更不能说彻底。另外,现在同样要防止走形式、欺上瞒下的现象。

    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许多农场制定的方案,与过去的办法没有多大差别,农场仍然留有很大余地,职工增收的空间很小。对此,部分职工表现出冷漠和无奈。

    “过去也经常搞,还不是经常变?反正怎么交、交多少,都是农场说了算,我们管不了那么多。”许多职工这样说。

    “职工的担心是正常的。”一位农垦干部说,总公司的让利,会不会真正体现到胶工身上?一些农场会不会出现走形式、应付上面的情况?因为类似的改革以前也搞过,但由于触动了许多利益阶层,阻力大。今年全面开割后,职工收入的增加才是检验标准。

    在4月30日垦区宣传、组织工作会上,海南省政协副主席、省农垦总局党委书记张力夫说:“以往的办法永远解决不了体制问题,是皮毛上的改革。这次改革借鉴了农村土地承包的办法,比较彻底。但要实现生产资料的均等化,农垦又有自己的特殊性。”他认为,方案和办法的局限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解放思想要贯穿在每项工作中。

    海南省农垦总局局长王一新表示,目前要实现土地使用权一步到位的长期承包,条件还不完备。但在增加职工收入方面不应含糊,总公司要审查各农场的方案,对于不合格的、应付了事的,要承担相应责任。

    多年关注海南农垦的民间人士夏远鸿认为,垦区干部大量占地情况很严重,许多职工没有承包岗位而下岗。让广大职工成为改革的参与者、推动者和受益者,十分重要。因此,在长期承包前,应该清产核资,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如果这两个问题得到很好解决,那释放出来的生产力是不可限量的,农垦依靠自有资源,在几年内就可创造出翻番的效益。”夏远鸿说,垦区存在一些既得利益者,他们不想改革,也不愿改变现状。

    “现在不是该不该搞的问题,而是怎么推进的问题。”总局领导班子的鲜明态度,使长期承包成为眼下最要紧的中心工作。

    虽然离真正意义上的“长期承包”还有距离,但值得欣慰的是,毕竟已经迈出坚实的一步。

护林保胶难题有望破解

    有资料显示,海南农垦每年在护林保胶上投入超过1亿元,光是各农场的护林保胶专职人员就有7000多人。在许多农场,总局下达的联防队员编制都被超编,而每到割胶时间,各农场的机关干部还要耗费大量精力进行护林保胶。

    尽管这样,每年仍有3万到4万吨胶水从农垦流失到地方的私营加工厂,损失达6亿元。

    海南东岭农场党委书记肖武告诉记者,以前常有人把胶水偷偷卖掉,现在则相反,胶工有事没事都会到林段转转。以前职工护林保胶是被动的,现在是主动的,像爱护自己的果园一样爱护胶园。另外,职工以前走漏肥料的情况比较普遍,现在基本可以杜绝。

    在一些农场,为了减少管理成本,纷纷开始削减护林保胶人员。南茂农场就把64人减少到44人,每年节省开支40万元。

    “以前想减也减不掉,现在有条件了,这条件是长期承包带来的。”该场场长蒋廷芹说。

    据估算,在农垦每年流失的数万吨胶水中,95%是因内部监守自盗发生的。现在虽然还不能完全杜绝流失,但职工偷卖胶水的机会成本加大了。

    相关人士认为,在这个困扰垦区多年的老大难问题上,农垦一直陷于治标不治本的被动局面,现在的长期承包有望破局。

一位胶工的经济账

    今年4月10日,对南茂农场第一作业区八五队胶工黄开文来说,意义非同寻常。

    那是今年橡胶开割的第一天,他凌晨2点就起床了。拿着心爱的胶刀,来到熟悉的林段,看着那一株株排列整齐的橡胶树,他的心情却与以往有些不同。

    这是因为场里实行了新的承包办法,他投标获得了3个橡胶树位共1132株橡胶。只要交够农场的胶水,剩余的都是他自己的。

    黄开文开始打起了盘算:在管理上,首先要多施肥、施好肥,还要提高割胶技术,目的和理由只有一个——多产胶才能多拿钱。

    “虽然我已经是场里的产胶状元,但需要努力的地方还有很多。”日前,黄开文一边在林段施肥,一边向记者算他的经济账。

    “现在的3个树位,也是我去年割的。去年按实产计酬办法,我收入1.5万多元。今年我核定的上缴产量是3.19吨干胶,经过努力完成4.3吨是不成问题的。超产的1.1吨,就完全是自己的收入,按目前每吨2万元的价格,就是2.2万元。扣除自己负担的社会保险费用和部分生产成本,纯收入2万元不成问题。”黄开文显得胸有成竹。

    作为农场连续2年的产胶状元,黄开文曾享受农场奖励到马来西亚和广西旅游过。他说,以前娶不到媳妇,自从当了产胶状元后,情况改变了,有位姑娘喜欢上了他。

    “准备今年割完胶后,就请大家喝喜酒。以后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黄开文对未来充满希望。(海南日报记者 孙乐明)

责任编辑:袁燕梅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