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东北正处在解放后的第三个年头,国家经济十分困难,根据“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增加政府收入,减轻人民负担,一切为了战争”的指示方针,绥滨县委和县政府为了解决政府财政收入问题,计划建一个农场。1948年2月,委派张云鹏去筹建一个农场,并派李忠文当助手。张云鹏和李忠文来到永祥屯附近,在当地干部和群众支持下,进行一个多星期的荒原踏查,把情况向县委和县政府作了汇报,县委决定立即筹建农场,同时,从县内动员出80名志愿建场人员,拨给60匹马和16台四轮马车,李忠文当大车队长,于富当班长,郑广喜当事务员。
张云鹏率领首批建场人员,驾着16台四轮大铁车,拉成一排长队,人欢马叫,面临凛凛寒风,脚踏茫茫雪原来到永祥屯,暂借民房五间,厨房、宿舍、办公室都安排在里面。
1948年9月29日农场成立党支部,张云鹏任党支部书记。同时任命张云鹏为绥滨农场第一任场长。并设组织机构,有:生产股,股长徐经荣,副股长于富;经理股,股长郑广喜;总务股,徐绍林负责(就业人员);会计室,主任荆玉璞。
4月,县公安局派驻农场一个武装排30人,借住永祥屯农会办公室。边参加生产,边保卫,一年后撤回。
当年春天,在永祥西部建起一队,后因当年冬雪大,化冻后发现这里地势低洼,种地困难,又向西迁移,开新荒地76垧,垦摆荒地320垧,播上了种,建起二队(现26队老菜地)。白天种地,晚上盖房,当年春用草筏子、拉哈瓣盖一栋草房、做职工宿舍,又盖起两栋马架子,一栋做场长办公室兼干部宿舍,一栋做卫生室。9月盖起土草房3栋,正房做办公室和宿舍,厢房做食堂、磨房、马号。还盖起二栋土草结构仓库,储备粮食,这就是绥滨农场第一个场部。绥滨农场从无到有,当年开荒、当年种地、当年盖房、立住脚、扎住根,就这样诞生了。
1949年春,荣军农场(绥滨太河),并入绥滨农场,土地面积增加,县又从抚顺调来就业人员104人,职工队伍扩大。设两个分场;一分场在一队,李忠文负责;二分场在太和,郑广喜负责;总场在2队(现26队)由生产股股长徐经荣和副股长于富负责。机关配教育干事、会计、总务员、事务员、办事员、副业主任等管理干部。
艰苦的创业生活
建场初期,职工生活是非常艰苦的,1948年2月初,北大荒的广阔荒原,白雪茫茫,北风呼号;野兽成群,人烟稀少。场长张云鹏率领首批建场人员来到永祥屯,开始自己没有住房,暂借民房5间,5月在2队盖起草棚、马架,9月盖起3栋草房,建起“三合院”的-场部。农场才算有了自己的住处,但仍是拥挤不堪。吃的是粗粮,开始每天3顿玉米面窝窝头,自己用磨加工、副食是大咸菜、野菜,后来改成了玉米面代豆发糕和大楂子,副食有萝卜、白菜,油非常少,过年过节可吃到些白面,但面也是很黑很粗,粮油有时到绥滨去运,有时到附近村屯去换,有时自己磨面碾米,吃饭无桌椅,用大塔头墩子铺木板为桌,小塔头墩子为椅,冬季严寒,夏季蚊虫叮咬。
建场初期没有医生,有病送绥滨县,或用些地方偏方治疗。1951年才调来张守先兽医兼人医,自己又培养了一名护士,后来张改为人医,又调来两名日本医生,男的叫山浩、女的叫初妤,他们回国后,又调来一名柳医生,当时医药缺乏。1952年建立卫生所,住在小马架子里,医疗设备有一个注射器,一把钳子、一把剪子,文化生活更谈不上。
劳动是繁重的,都靠人、畜力作业。劳动工具是旧农村落后的生产工具;种、管、收全部靠人力、畜力完成。劳动强度大,时间长,白天在田间劳动,晚上还要盖房,不分昼夜,起早贪晚。
交通运输道路都是土路,雨后难通行,交通工具有四轮铁车、爬犁、马等。
劳动分配实行供给制,以粮、布等为劳动报酬,农场无资金,生产上花钱要经县财粮科批准。到1951年下半年逐步实行工分制,发给工资。
落后的生产力
建场最初三年,生产力极为落后,无论是物资、生产工具、还是技术等都十分缺乏,干部缺乏建场经验,各方面条件都极其困难,生产劳动主要靠人力和畜力,建场时县政府拨给农场60匹马,16台四轮铁车和一些简单的小农具。有弯勾犁、磙子、爬犁、拉子、锄头、镰刀等。从火犁公司收集一批破烂农具,如洋犁等。
耕地、播种、管理、收获都是农村的旧生产方式,简单粗放、费力费时、效率低、质量差。耕地深度也只有十多公分。
种植作物主要是大豆、小麦、玉米、高梁、谷子等,产量很低,如1948年小麦亩产43斤,玉米亩产124斤,大豆亩产82斤,1949年小麦亩产68斤,玉米亩产226斤,大豆亩产122斤,1950年,小麦亩产106斤,玉米亩产64斤,大豆亩产103斤。
可喜的经营成果
建场最初3年,虽然条件艰苦,生产力落后,但全体创业者在党和当地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遵循党的指示,凭着不畏艰难的创业精神和革命热情,白手起家,披荆斩棘,历尽千辛万苦,克服种种困难,在一片白雪茫茫的荒原上立脚扎根,终于把绥滨农场从无到有的建立起来。
三年共开垦荒地551垧,每年平均播种粮豆500多垧,三年合计生产小麦160吨、玉米80吨、大豆814吨,粮豆合计1054吨。并为政府上交利润1.34万元。
除农业生产外,在基本建设上,盖土草结构房150平方米、仓库一栋、马圈一幢,初步解决了建场初期职工的住宿、吃饭、办公、储粮、饲养役马等。
另外在冬季农闲时间,还组织大车拉脚,上山伐木、烧炭等副业生产。
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由于农场的成立,安排了很多人员的工作,减轻了政府的负担,锻炼和培养了农场第一批干部和职工,初步积累建设农场的经验,为农场后来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年来,当地政府对农场一直给予关怀和支持,绥滨农场三年一直获得县“模范农场”光荣称号。
责任编辑:发展规划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