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热作产业 > 产业动态

东盟对我国热带水果产业的影响(二)

时间:2006-06-08 作者: 来源: 点击次数:1515

孙俊萍   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研究所     

     3  东盟对我国热带水果的主要影响
      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我国热带水果产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利,也有弊;既是 挑战,也是机遇。
      3.1  有利影响
      3.1.1  消费市墙扩大
    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将形成一个拥 有17亿消费者、近2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1.2 万亿美元贸易总额的经济区,从而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因此,对我国热带水果产业及 相关产业来讲,扩大了市场销售规模,丰富了我国 的水果市场,具有巨大的潜在市场。
  3.1.2  消费者得到实惠
    “中察果蔬零关税协议”实施后的2003年10 月至2004年9月,中国从泰国进口蔬菜水果共 281.8万t,价值4.2亿美元,比协议执行前的 2002年10月至2003年9月分别增长58.4%和 220%,贸易规模迅速扩大。与此同时,进口的泰国水果价格明显下降,国内消费者得到了实惠。
  3.1.3  提高我国热带水果竞争力 
     有利于引进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加速我国热 带水果产业与国际接轨的进程;有利于我国热带 水果产业的整体索质和竞争能力的提高。近年来, 我国已加大对热带水果种植结构的调整,所生产的 水果品质有了很大的提高,其中有些从东盟国家引 进的品种,成功引种后的品质并不亚于进口水果。
  3.2  不利影响
  3.2.1  资源优势减弱
     我国热带地区自然条件与东南亚国家十分相似,资源和出产也大体相同。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 贸易区后,原来在国内所具有的热带亚热带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的唯一性将会动摇,热带水果将不可避免地受到东南亚国家的激烈竞争和严重威胁。这种危机,将随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的加快,各种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的打破而越来越显现出来。各方面的情况表明,随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计划的正式启动和推行,种种减免关税和削减非关税障碍的措施势在必行。特别是中国政府已经承诺,为了支持东盟内部缩小差距,中国还将适时向东盟中的4个新成员——老挝,柬埔寨、缅甸和越南提供特殊优惠的关税待遇。原来在国内具有独特优势的热带水果将会苜当其冲,在国内市场上遇到来自东盟国家的强劲竞争。
   3.2.2  生产收益减少
     东盟国家的热带资源忧于我国,而其劳动力价格不高,甚至低于我国,产品具有上市早、价格低的双重优势。从热带水果的价格看,越南和泰国的热带水果具有很强的竞争力。特别是中察两国政府签定了“中泰关于在(中国一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早期收获’方案下加速取消关税的协议”。自2003年10月起,在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下提前实现中泰之间水果和蔬菜产品的零关税。这必将影响我国的水果贸易结构,有利于更多地进口来自东盟的热带水果,从而大大增加我国 热带水果面临的竞争压力。
     广东、广西、梅南作为国内热带果蔬的主产区,在收获时间、生产效益、产业化程度等方面与 泰国水果相比都处于劣势,面临着不小的冲击。据广西农业主管部门反映,中泰果蔬零关税措施实施后,随着泰国热带水果进口的增多,广西果农反映国内客商明显减少,产量丰收但市场变小,荔枝、龙眼等热带水果的产地交货价格大幅度下滑,出现了“果贱伤农”的现象。广西农业部门测算结果表明,中泰果蔬零关税措施的实施及2004年1月“早期收获”计划的全面启动,2004年广西仅龙眼、荔枝、芒果、香蕉及菠萝五大果类受东盟进口水果影响的损失就超过6亿元人民币。
  4  我国热带水果产业发展对策
  4.1  科技创新
    热带水果产业是资源制约型产业。要想让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大的产出率,必然依靠科技创新。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生产企业要相互配合,从优良种苗的引进、培育与推广,到田间种植管理,以及产品的生产销售等,都要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才能促进热带水果产业的提档升级。目前,我国主要水果品种单一、采收期过于集中的状况汉有根本扭转,绐销售、加工、出口等带来一系列困难。因此,应进一步调整品种结构,拉开成热期,扩大市场短缺的优质品种的面积。对适宜在中国生产的热带水果品种,要争取在技术上实现突破。争取突破保鲜、加工和反季节生产技术,并在自然条件适宜的地区引进国外的优良水果品种,加强与东盟各国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引进技术,完善与国际接轨的质量标准体系,以应对东盟对中国水果出口进一步增加的压力。
  4.2 立足国内市场
    必须实事求是,立足国内市场,稳抓国内市场,做精做好。将国际市场的开发作为一项中长期规划。这应成为引导热带水果产业发展的一个宏观导向。国内消费水平中档偏低,这就要求不仅要扩大培养更多的国内消费者,同时还要提升他们的消费档次。
  4.3  规范化管理
    目前国内热带农业生产多为个体经营,种植销售零散分布、投入少、规模小,加之果农的科技素质低,规范化管理和集约经营层次较低。因此,要大力提高我国果业的组织化程度,树立知名晶牌, 积极引导消费。
   4.4  政策扶持
    热带水果是新兴产业,大部分热区又分布在边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经济基础和基础设施都比较薄弱,如想让其快速发展起来,必须依靠政策的支持。这些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在投资、信贷、税收、土地使用、商引贤、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了很多倾斜和优惠政策。2002年6月我国启动 的“热带水果行动计划”,将进一步促进了热带水果产业的发展。
   4.5  加强柬后处理
    水果采后的商品化处理是提高果晶上市质量,增强市插竞争力的重要环节,水果的采后处理在发达国家已实现工厂化和产业化。目前,我国热带水果集中采摘上市期的滞销积压现象在各地屡有发生,导致部分果农出现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建议树立现代果晶产业化经营观念,以科技为先导,培育区域性产后处理与贮运加工龙头企业。
   4.6  注意非关税壁垒的形成
    在与东盟各国消除关税壁垒的同时,注意非关税壁垒的形成。加强同东盟各国商检机构的协商机制,协调制定统一的水果质量标准和商检标准,以避免双方在检验检疫技术上产生分歧。

责任编辑: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