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一直是老挝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落实,中老农业合作更加密切,在老挝的土地上种植出生活的“甜蜜”。
搭建技术平台
2013年,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安排专项资金,在东盟国家组织实施“中国(广西)—东盟农作物优良品种试验站”援助建设项目,首期分别在老挝、越南、柬埔寨各建设1个农作物优良品种试验站。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承担起“中国(广西)—老挝农作物优良品种试验站(下简称‘试验站’)”的建设工作,搭建起农业技术交流的重要平台。
试验站利用无土栽培和水肥一体化技术在老挝成功种植了哈密瓜。2014年4月,老挝万象举办了首届“哈密瓜节”,老挝农业部门的官员和附近的村民们兴高采烈地涌进大棚内摘瓜、品瓜,这是老挝群众有史以来第一次吃到本土种出的哈密瓜,他们称之为“中国甜瓜”。
自2013年建成至今,试验站不断尝试引进新品种,提高农作物产量。目前已引进试种了261个农作物品种,从中筛选出适合老挝种植推广的农作物优良品种67个,在当地示范推广作物种植面积4万多亩。试验站还举办了32期培训班, 为老挝培养农业技术人员,累计培养农技人员1558人次,推荐近百名老挝农业技术人员、学生到广西大学、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习深造。
从贫困村到蔬菜基地
金花村位于湄公河支流南俄河边, 曾是一个默默无闻的贫困村,一到雨季,水流四溢,农地常被淹,村民也只收获点口粮。如今,这里成为在万象小有名气的蔬菜种植基地,村民们的日子也有了盼头。
变化发生在2016年,中国国际扶贫中心(下简称“扶贫中心”)在金花村开展中国—老挝减贫合作社区示范项目,试验站为项目提供技术和农产品销售支持。
老挝因雨季长、虫害多,传统的蔬菜种植收成并不好,导致蔬菜价格较高,试验站利用大棚技术解决这些问题。2016年,试验站在金花村建起5个大棚无偿给村民使用,没想到却无人认领。最后,村支书坎马带头,发动村干部每人认领一个大棚,按照试验站技术人员教的方法来种植蔬菜。
蔬菜有收成后,大家惊奇地发现,同样的种植面积,传统蔬菜种植每月卖菜收入折合人民币约450元,而在大棚里种植蔬菜每月收入可达1000元人民币!这下村民们坐不住了,争相申请认领大棚,试验站再次建起的8个大棚立即被村民们认领完毕。通过带头示范效应,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大棚蔬菜种植。
看到效果好,扶贫中心和试验站又开展了二期项目,新建了10个蔬菜大棚,配套供水设备,并对村民进行了多次技术培训。两期项目直接扶持46户农户种植大棚蔬菜,带动全村80%的农户参与蔬菜种植。如今金花村的蔬菜种植已初具规模并占有一定的市场销售优势,这也为村民们脱贫致富打下了良好基础。
替代种植根除“毒源”
老挝北部曾经是传统的罂粟种植区,经济社会发展落后,基础设施薄弱,村民们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开展罂粟替代种植,不仅可以从源头上消除毒品危害,还有助于老北地区的长远发展。
在这一共识的基础上,中老双方加强合作,鼓励中国企业进入老挝投资农 业,开展罂粟替代种植。云南农垦集团积极响应号召,在老挝北部开展天然橡胶、水稻、玉米等农作物的种植。自2006年2月进入老挝,目前已累计投资10.12亿元,建设了21个橡胶示范种植基地,总面积超过10万亩。
过去依赖种植罂粟为生的大量村民被吸引到橡胶种植中,云南农垦集团的橡胶种植基地为当地村民提供了6000多个就业岗位,短期劳务用工超过10万人次,长期、稳定、正当的经济收入让村民们的生活条件得到大幅改善。除了开展种植替代,云南农垦集团还推动民生工程建设,为当地修路架桥,兴建住宅、学校、戒毒室等,得到地方政府和民众的支持。
2021年1月,老挝人民革命党中央政治局委员、政府副总理宋赛·西潘墩来到云南农垦集团投资建设的老挝橡胶产业研究院视察。
宋赛说,云南农垦集团在老挝地方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贫、民生改善、社会公益事业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他希望云南农垦集团要以老中两国 《构建老中命运共同体行动计划》为纲要,为老挝现代农业的发展贡献中国力量和中国智慧。
责任编辑:刊物编辑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