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热作产业 > 产业动态

我国茶叶加工业科技发展战略研究(1)

时间:2005-04-14 作者: 来源: 点击次数:3080

                  作者:江用文 熊兴平 王国庆 成浩

1  我国茶叶加工现状
     1.1  概况
     1.1.1  我国茶叶在世界上的地位。2001年全国茶树种植面积114.07万公顷,茶叶产量70.17万吨,茶叶出口量为24.97万吨,分别占全球总量的42.5%、23.22%、17.94%。我国是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茶叶产量仅次于印度,列世界第二位;茶叶出口量位于斯里兰卡、肯尼亚之后,列世界第三位。
      1.1.2  我国茶叶生产布局。2001年全国有19个省、市自治区产茶(不包括台湾省),其中茶树种植面积在6.67万公顷以上的有7个省,分别为云南省(17.37万公顷)、湖北省(15.56万公顷)、浙江省(13.1万公顷)、福建省(13.06万公顷)、安徽省(11.19万公顷)、四川省(8.86万公顷)和湖南省(7.41万公顷),上述7个省的茶树种植面积占全国面积的75.88%,产量占全国的80.36%。茶叶产量超过10万吨的有福建省(13.38万吨)、浙江省(12.06万吨),在5万吨至10万吨之间的有云南省(8.07万吨)、湖北省(6.44万吨)、湖南省(5.84万吨)、四川省(5.84万吨)。浙江省是全国最大的绿茶生产地区,绿茶产量为11.03万吨,占全国绿茶产量的21.49%;乌龙茶生产集中在福建、广东两省,其中福建省乌龙茶产量占全国乌龙茶产量的77.73%,红茶主要集中在云南和湖南两省,两省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51.62%。
      1.1.3  国内茶叶消费。1990年以来,国内茶叶消费量增长总体上呈上升趋势。1990年国内茶叶消费量为34.5万吨,2001年提高到46.5万吨,国内消费的增长速度大于出口。国内茶叶消费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国内茶叶消费以绿茶为主,消费量逐年增加。乌龙茶等其他茶年度间有差异,增量不大,趋向于稳定。第二,茶叶消费档次不断提高。名优茶和茶叶深加工产品消费快速增长。我国生产的名优茶主要用于国内消费,2001年名优茶消费量是1990年的7倍多。茶饮料销售量从1997年的40万吨增长到2002年的300万吨,增长5倍多。
      1.1.4  茶叶出口。2001年,我国茶叶出口24.97万吨,2002年再创历史新高,达到25.22万吨。近年来,出口茶叶产品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绿茶从与红茶平分秋色发展到占主导地位,2001年出口量约为1990年的两倍,占出口量的比率从1990年的42.3%上升到2001年的65.3%。
        近几年,我国茶叶出口出现削价竞争现象,出口数量增加,但创汇额稳中有降。
       1.1.5  经济效益。1990年以来,我国茶叶产量保持持续增长,特别是名优茶和深加工产品的发展,带动了我国茶叶经济效益增长。2001年全国茶叶国内销售值85.7亿元,出口创汇3.4亿美元,茶饮料销售值150亿元,速溶茶销售值1亿元,袋泡茶销售值5亿-6亿元,茶多酚等天然产物销售值1亿元。茶产业产值达到了270多亿元,比1990年的70亿元增加了3倍多。

      1.2  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茶叶加工得到了较大发展,加工水平不断提高,新产品不断出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2.1  茶类结构不断优化。近十年来,适应国内外茶叶市场需求的变化,茶叶生产企业积极调整茶叶产品结构,努力扩大有资源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产品生产。第一,绿茶发展强劲。绿茶占总产量的比重从1990年的61.7%增加到2001年的73.1%。第二,乌龙茶发展较快。乌龙茶占总产量的比重从1990年的6.11%增加到2001年的9.98%。第三,红茶产量下降。红茶占总产量的比重从1990年的20.33%下降到2001年的6.12%。
       通过调整,茶叶产品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1990年绿茶、红茶、乌龙茶的比例为70∶23∶7,到2001年变化为82∶7∶11。
       1.2.2  茶叶加工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不断提高。日本蒸青绿茶加工已实现自动化。20世纪90年代,我国从日本引进数十条蒸青绿茶生产线。同时,国内一些茶机生产厂家通过对其消化吸收,已研制出国产化蒸青绿茶成套加工设备。目前,国内蒸青绿茶生产线已达到200条线,蒸青绿茶加工能力超过2万吨。
                      
      同时,将日本蒸青绿茶加工技术引入中国绿茶加工,研制蒸汽热风混合式蒸青机,能解决中国绿茶存在的烟焦味,并可消除夏秋茶的苦涩味,将可能替代当前使用的滚筒杀青机,有助于改进我国绿茶品质。
                      
      近十年来,名优茶发展迅速。2001年名优茶的产量达到15.5万吨,比1990年增长了7.03倍;名优茶产量占茶叶总产量的比重从1990年的3.57%提高到22.09%,产值从24%提高到55.2%。随着名优茶生产规模的扩大,名优茶加工机械化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开发出多种适合不同风格名茶加工的名优茶加工机械,如扁形茶、针形茶、毛峰茶等,除扁形名优茶加工机械所加工的茶叶品质与手工尚存在一定差距外,其它类型的名优茶机械能达到甚至超过手工制作的水平。
                      
      花茶加工技术也取得了明显进展。研制成功花茶窨制联合机、箱式花茶窨制机、行车式窨花机,使花茶生产基本上实现机械化。花茶窨制工艺由过去鲜花与茶坯接触发展为鲜花与茶坯分开,窨制的茶坯由干坯发展湿坯,新工艺不仅节省鲜花下花量,而且提高成品花茶的质量。
      1.2.3  茶叶深加工产业发展迅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对茶叶的消费向多样、优质、方便方向发展。茶叶深加工是茶产业从低技术含量向高技术含量,从单一用途向多用途,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的重要途径。近20年来,通过自主创新,引进国内外先进的食品加工技术如膜分离、冷冻干燥、UHT、无菌包装、微胶囊、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开发出多种茶叶深加工产品,并实现产业花。第一,茶饮料快速发展。1997年全国茶饮料产量不足20万吨,2000年茶饮料产量达到185万吨,2001年超过250万吨。第二,袋泡茶市场看好。全国现有袋泡茶生产企业300多家,袋泡茶年销售量超过20000吨。第三,速溶茶市场开始启动。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膜技术、冷冻干燥技术应用于速溶茶制备,速溶茶生产技术趣向成熟,速溶茶逐渐复苏,2001年全国速溶茶生产量达到1200吨。第四,茶多酚从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1996年以前,茶多酚主要内销,年销售量约40吨,产值约1000万元。从1999年开始,茶多酚的需求由国内转向国外,2001年销售量达到600吨,产值达到1亿元,2002年茶多酚销量更达到1250吨,产值达到2亿元。

2  茶叶加工发展的战略环境分析
                      
       研究我国茶叶加工的发展战略,首先必须全面、客观分析茶叶加工的外部环境、内部条件。今后一段时期,茶叶加工面临的外部环境为:第一,经济全球化、区域化趋势不断增强;第二,中国加入WTO,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第三,适应农产品供求结构的变化,进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第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本研究采用SWOT(优势、劣势、机遇、挑战)方法进行茶叶加工战略环境分析。
        2.1  机遇
        2.1.1  加入WTO为我国茶叶加工业带来机遇
      (1)有利于改善茶叶的国际贸易环境。加入WTO后,我国可以享受世贸组织绝大多数成员方的无条件贸易最惠国待遇以及对发展中国家的优惠待遇,分享乌拉圭回合农业谈判带来的贸易机会和贸易自由化带来的益处,降低交易成本,为开拓我国茶叶出口市场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加入WTO后,有利于减少其他国家对我国茶叶出口的非关税限制措施等不公平待遇。另外,利用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条款及争端解决机制保障自己的利益,更经济有效地解决与其他国家可能发生的农产品贸易争端。
      加入WTO后,我国具有参与制定国际贸易新规则的主动权和发言权,扭转被动接受其他成员谈判结果的不利局面,有利于发挥我国应有的作用和维护自身的利益。
                      
      (2)有利于扩大我国茶叶出口。根据乌拉圭回合农业协议,各成员方应缴农产品实施的关税(包括普通关税和非关税措施转换的关税等值)应在基准期(1986年-1988年)水平基础上按规定幅度削减,并且今后不得超过此水平。我国加入WTO后,将享受各成员方减让进口茶叶关税的优惠,使我国茶叶出口能与其他茶叶出口国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竞争。我国茶叶出口将会增加,尤其对促进我国绿茶出口十分有利,这是因为:一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具有饮用绿茶的习惯,而这些国家对进口茶叶均征收较高的关税;二是茶对人体健康的研究表明,绿茶比红茶更有利于健康,促使近几年绿茶消费增长趋势;三是我国绿茶生产历史悠久,在世界上占绝对优势地位。世界上还有其他少数国家生产绿茶,但无论是产量和品质风格上,尚不能对我国绿茶构成威胁。
                      
      (3)有利于吸引资金、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加速茶叶加工业发展。加入WTO后,对我国农产品的影响是不同的。具体表现为:粮食、棉花、油料、糖料等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其国内市场价格均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在市场上不具备比较优势;而茶叶、水果、园艺作物、蜂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备明显的比较优势。加入WTO后,应根据国际市场的变化对我国种植业结构进行调整,粮棉油糖等作物生产相对萎缩,而茶叶生产将会持续发展。当前,我国茶叶基础设施落后,茶园管理粗放,茶叶加工厂设备陈旧,现代化程度低。加入WTO后,茶产业的良好发展前景,将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向茶产业,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高茶叶产业档次,加速我国茶叶产业的发展。

      2.1.2   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茶叶加工业带来机遇。近年来,我国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从供不应求到供过于求,农产品供求结构已不适应消费需求的变化,农业生产出现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因此,必须根据国际、国内市场需求的变化,对我国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同大宗农产品相比,茶叶属于比较效益高的农产品,而且茶叶的人均消费量比较低,有很大的潜在市场需求。因此,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有利于发展茶叶加工业。当前,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中,茶叶得到主产区高度重视,作为具有资源优势和市场发展潜力的农产品,投入明显加大。

      2.1.3  农产品加工得到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县域经济”。2002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农产品加工成为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的一条重要途径。农业部2002年8月推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行动计划”,该计划提出将建设九大优势农产品加工产业带,茶叶加工是九大优势农产品加工之一。

      2.1.4  西部大开发为茶叶加工业带来机遇。我国西南地区是茶树的原产地、是我国乃至世界最古老的茶区,具有悠久的茶叶生产历史。在西部12个省(市、自治区)中,云南、贵州、四川、广西、重庆、陕西、甘肃和西藏等8个省、区产茶。1998年西部地区茶园面积为35.6万公顷,茶叶产量为18.8万吨,分别占全国总量的33.7%和28.2%。茶业是西南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西南地区发展茶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第一,山地资源丰富,适宜种植茶树;第二,劳动力成本低廉;第三,茶树种质资源丰富。但是西南地区交通、信息闭塞,农民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茶业技术水平低,导致西南茶业的竞争力不如东部、中部地区。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茶业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不少地区在退耕还林、农业结构调整中,把茶业作为重点支持的产业。

      2.1.5  饮茶有益于健康的研究结果将促进茶业消费。近年来,茶叶对人体保健的研究不断取得令人鼓舞的结果,茶叶内含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突变、抗癌、抗衰老、清除自由基、防治心血管疾病、降血糖、降血脂、降血压等功效。上述研究结果一方面将吸引越来越多的人饮茶,另一方面为开辟茶叶新用途奠定了基础。

       2.2  挑战
       2.2.1  加入WTO,我国茶叶加工业受到冲击
       (1)国内市场将面临洋茶冲击,影响我国茶叶生产。按1999年海关进口税则,我国进口茶税率优惠为30%,普通为100%。加入WTO后,进口茶叶关税降至14.5%-15%。这意味着洋茶在中国市场准入空间将大大增加。我国人均茶叶消费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国内市场远未饱和,有巨大的市场发展潜力。由于我国红碎茶品质低,在国内外市场缺乏竞争力,国外有实力的茶叶公司已把目光瞄准了我国市场。加入WTO后,更将刺激外国红茶进入我国市场。
                      
      (2)国内茶叶企业受到国外企业的激烈竞争。目前,按我国法规禁止外商投资绿茶及特种茶(名茶、黑茶)加工。加入WTO后,我国对外资投向的限制进一步放宽,联合利华、可口可乐等跨国公司已瞄准了我国市场,建立独资或合资公司。因此加入WTO后,将会有更多的外商投资茶产业,与国内企业竞争。国外企业凭其雄厚的资本实力、健全的销售网络、先进的营销手段及品牌效应,对我国茶叶加工、贸易企业造成巨大冲击,势必挤跨一批规模小、经营不善、竞争力弱的国内茶叶企业。

      2.2.2  茶叶进口国实行的绿色壁垒严重影响我国茶叶出口。由于绝大多数茶叶进口国自身并不产茶,加上目前国际茶叶市场呈现供过于求的状况。茶叶进口国特别是欧盟成员国以保护本国消费者健康和生态环境为借口,制定极为苛刻的产品标准。苛刻的产品标准势必增加茶叶出口国的生产成本,削弱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2.2.3   其他茶叶出口国的发展威胁我国茶叶出口的扩大。我国是绿茶出口最大的国家,占世界绿茶总出口量的83.5%。但是,近年来越南非常重视发展绿茶生产,绿茶出口快速增长,出口量从1992年的4000吨提高到2001年的14500吨,增长2.6倍;绿茶出口占世界绿茶出口总量的比重从1992年的4%提高到2001年的8.9%。

       2.3  优势
       2.3.1   我国茶叶产品种类丰富,绿茶加工有明显优势。我国生产红茶、绿茶、乌龙茶、黄茶、白茶和紧压茶等六大茶类,其中乌龙茶、黄茶、白茶和紧压茶是我国独有的产品。我国茶叶产品结构有明显的特色,茶叶加工、国内消费和出口均以绿茶为主,绿茶产量占全国茶叶总产量的73.1%,占国内茶叶消费量的55.9%,占茶叶出口量的65.3%。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绿茶生产国、出口国,绿茶生产量、出口量分别占世界绿茶生产量、出口量的71%和83.5%。
      2.3.2  茶叶深加工居世界前列。我国茶叶深加工起步较早,仅次于日本,领先于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等主要产茶国。茶饮料、茶多酚等茶叶新产品均实现了产业化,如2001年我国茶饮料生产量达到300万吨,茶多酚的生产量超过了1000吨。
      2.3.3   有一支技术力量较雄厚的茶叶科技队伍。我国现有专业从事茶叶研究的省级以上研究机构15所,另有10所高等农业院校中设有茶学专业,每年可为国家培养近千名的本科毕业生和博士、硕士研究生,这是其他几个主要产茶国所不具备的。
      2.3.4  民营茶叶加工企业快速发展。近几年,民营茶叶企业数量不断增加,民营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民营企业的组织结构不断完善,民营企业在茶叶加工业中所占的地位不断提高。今后,民营企业将成为茶叶加工业的骨干力量,对促进我国茶叶加工业发展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2.4  劣势
     2.4.1  企业规模小,缺乏知名品牌。在计划经济时代建立的一批有规模的国有茶叶加工企业,由于经营管理不善,普遍亏损,处境艰难,其中有不少企业已宣布破产。目前,我国现有茶厂6.7万家,平均每个茶厂年生产茶叶仅10吨。而英国联合利华公司在伦敦的一家茶叶加工厂年加工能力就达到2.8万吨,相当于我国一个中等产茶省的全年产量。
                      
      过小的规模导致我国茶产业无知名企业,更谈不上真正意义的现代企业。没有龙头企业,就不会创出知名品牌。没有知名品牌,我国茶叶出口将受制于人,难以开拓市场。
       2.4.2  红碎茶国际竞争力弱。在国际茶叶贸易中,红碎茶占主导地位。2000年红碎茶出口量占全球茶叶出口总量的85%以上。我国红碎茶由于受生态条件制约,品质明显低于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等主要产茶国,在国际市场上无竞争优势。过去,我国红碎茶出口通过补贴,依靠低价占领国际市场。外贸体制改革后,取消了对出口红碎茶的补贴,红碎茶出口大幅度下降。
      2.4.3  茶叶加工业技术水平低。第一,茶叶加工技术与设备落后。我国茶叶加工厂普遍存在厂房破旧,设备落后,卫生状况差,达不到食品生产的卫生要求。造成一是茶叶卫生质量不能保证,二是茶叶品质很难稳定和提高。在日本,茶叶加工厂和加工设备已经到了自动控制的水平,即使在斯里兰卡等发展中国家,茶叶加工也实现了生产的连续化。第二,产品档次低。我国茶叶生产企业科技创新意识薄弱,生产的茶叶基本上是初级产品,深加工产品只占3%左右,产品的技术含量与附加值均很低,无法满足国际市场要求。在日本的茶产业中,深加工产品约占1/3;欧美国家尽管不种植茶树,但茶叶深加工产业非常发达,有装备和技术一流的茶叶加工厂。这些国家十分重视茶叶新产品开发,近20年来袋泡茶消费量比例已由占茶叶总消费量的2%上升到90%。(待续)

责任编辑: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