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动态 > 媒体报道

沃野千里展雄姿——海拉尔农垦集团“集团化、股份化、产业化”改革纪实

时间:2011-12-22 作者:杨 红 范红光 李光 来源:呼伦贝尔日报 点击次数:4002

沃野千里展雄姿

                -----海拉尔农垦集团“集团化、股份化、产业化”改革纪实(杨红/文 范红光 李光明/图)

   编者按
    2004年以来,海拉尔农垦集团按照“集团化、股份化、产业化”的改革发展要求,整体推进集团化、股份化改革,极大地促进了垦区经济快速发展和各项事业进步。
    农牧业是我市的优势产业,不仅有资源优势,更有产业优势,实施农牧业产业化是我市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需要。改制7年来,海拉尔农垦集团扎实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企业增效,职工增收,示范带动作用增强,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今日推出此报道——请跟随记者的笔触,全方位领略海拉尔农垦集团改制以来的发展巨变。 
    仓廪实而民心安,农业强则百业兴!

    隆冬时节,呼伦贝尔大地银装素裹。走进海拉尔农垦千里沃野,扑面而来的是空气中弥漫的丰收气息。触摸这方创造奇迹的宝地,感受到的是现代农牧业产业化蓬勃发展的强劲脉搏。
    57年来,海农垦为中国农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57载风雨兼程,三代农垦人前仆后继。曾经“苦战三年,大闹三河道,变荒原为良田”的海农垦,如今一跃成为全国唯一“410万亩土地集中连片耕种、大型机械作业、统一经营管理”的新垦区,创下了“综合机械化水平、科技贡献率、职均产粮、农产品商品率、机械化保护性耕作”5个全国第一。
    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在海农垦调研时说:“看到海垦区现代农业的发展,我认识了海农垦,了解了海农垦,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规模这么大、这么现代化的农垦企业。海农垦'十二五'远景规划重点突出,引领了我国现代农业的潮流。”
    目前,海农垦确权后的土地使用面积2302万亩左右,总人口10万人。
    如果说开垦荒原、筑路建房,是海农垦缔造的第一个神话,那么,2004年初,海农垦人以勇于探索的精神提出“集团化、股份化、产业化”的改革发展要求,整体推进集团化、股份化改革,组建以海拉尔农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核心企业的海拉尔农垦集团,则是海农垦发展史上缔造的第二个神话。
    改革夯实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基础

    纵观垦区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海农垦的华美嬗变,与海农垦土地上生死相依的农垦人的执著与坚毅密不可分。
    2003年,海垦区全面亏损。企业处于不堪重负的内忧之中,外部发展环境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真可谓处境窘迫,四面楚歌。
    面对“打碎石头分沙子”的局面? “不能等着别人来改”成了海农垦高层领导集体的共识。2004年,海农垦保留海拉尔农牧场管理局牌子,组建了海拉尔农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改革的首要内容就是“职工身份置换”。海农垦以每300亩耕地核定一个人员编制,按企业员工8%--12%的比例配备管理人员,企业员工全部实行聘用制。
    身份置换后的职工可自愿以经济补偿金入股新企业,不入股人员的经济补偿金分3年以现金支付。农场的职工身份置换后被分公司吸收聘用的,重新与分公司签订劳动合同,成为新企业的员工。
    实行集团化、股份化、产业化改革,建立集团组织框架,理顺关系,转变职能,建立集团化和企业化运行机制,推行土地经营权制度改革,不断加强管理和制度创新,发挥了集团最大优势。
    海农垦16个农牧场分别位于大兴安岭东西两麓,其中位于岭东的5个农场,耕地面积80万亩。1984年借鉴农村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经验,推行土地承包到户经营,2006年开展了土地经营权制度改革,向规模经营转变。位于岭西的11个农场,耕地面积370万亩。岭西农场耕地连片,实行以农场为组织单位、生产队为生产单元、农场实行集中统一耕种的模式。
    集团对化肥、农药、农产品包装物和大型机械实行集中统一采购,农产品销售实行限价管理,成品油实行统一配送。结束了各农场“各自为战”的局面,使农垦企业组织化程度、集约化水平明显提高,生产成本大幅度下降,经济效益快速增长。
    脱胎换骨的改革与高度的集约化、组织化程度,使集团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牢牢掌握了“话语权”。职工心中冰河消融,集团改革春风拂面。
    “十一五”时期,海农垦完成生产总值700979万元,比“十五”增长134%。2011年粮豆油总产达到6.5亿公斤,比2003年增加3亿公斤。
    “十一五”时期实现利润113370万元,是“十五”时期的25倍。
    “三化”书写高寒地区现代农业新传奇

    “中国的农业是传统农业,入世之后,受到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挑战和冲击都很大,不采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模式,就建不成现代企业,就不可能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海农垦集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范红旗如是说。
    特泥河农场的拖拉机手赵东明说:“以前我开55马力的拖拉机耕地,现在开的是美国进口的联合收割机,一台就180多万元。如今推行保护性耕作,5年才翻一次地,每年追肥、杀虫都是无人驾驶飞机统一完成,油菜大水分收割后还可以直接进烘干塔,再也不用担心一夜之间油菜籽掉光了。”
    在上库力农场,记者看到,10台收割机20分钟就可以收割完400亩的小麦。以此类推,海垦区集中连片的400万亩耕地,播种纯作业只需一周,收获作业仅用25天即可全部完成。
    2006年,集团改革基本完成。海农垦领导层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对现代农业的发展进行诠释和总结,全方位提出了以抗灾为中心的“六型”现代农业建设,在全国率先提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目标。
    现在,海垦区是全国唯一集团化、集约化、统一耕作的垦区。
    集团化、规模化、集约化和高度的组织化优势,使海垦区迸发出强势竞争力。
    垦区保护性耕作达到90%,在全国首屈一指,极大地保护了呼伦贝尔草原的生态平衡,赢得了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的称赞:没想到,海拉尔农垦能做到这个程度!范红旗告诉副总理:海垦区一个职工可以耕作300亩地,工作效率和农业贡献率都非常高。
    2006年至2011年,垦区农机更新总投资6亿多元,购进机械5000多台件,农业装备达到世界发达国家水平。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5%。农机作业综合能耗为64.2瓦/亩,远低于全市、全区、全国水平,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7年来,海垦区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推广应用水平,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能力进一步提高。每年完成农业新技术试验、示范项目50多项,为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目前,海农垦已经构建起庞大的科技推广网络和服务体系, 2005-2009年累计科技创新突出成果73项,并成功在生产实践中推广应用。
    科技保障为现代农业插上了腾飞的双翼。在2009大灾之年,海垦区创造了高寒旱作农业万亩连片油菜573斤/亩、小麦1200斤/亩的高产典型。
    奇迹靠什么来创造?
    答案只有一个——集团化体制、股份化经营、产业化发展。
    产业化发展绘就垦区美好前景
    北纬49度,年平均气温零下2度,高纬度和高寒冷的地理气候条件,海垦区百万亩油菜籽生产基地与加拿大双低油菜籽主产区莎斯卡彻温地理气候条件非常接近,这里被公认为中国双低油菜籽生长的黄金地带——合适佳食品有限公司就座落在这里。
    亚洲最大的马铃薯雪花全粉加工企业——麦福劳有限责任公司也在这里崛起,市场份额占到40%左右,国内的肯德基、麦当劳店三分之一的原料来自这里。
    海农垦人不断探索着现代化工业之路,依托强大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优势,海农垦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步伐铿锵有力,海农垦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得天时,具地利。
    今天,垦区在马铃薯、油菜、大麦、有机小麦的生产、加工、销售上形成了产业化链条。垦区工业规模进一步扩大,总量进一步增加,结构进一步优化,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据统计,“十一五”时期,垦区累计生产乳制品89824吨,植物油113579吨,马铃薯全粉42465吨,面粉5378吨,大麦芽97800吨,有机肥15889吨;垦区完成工业总产值38.6亿元,比“十五”增长174.3%。
    “十一五”时期,垦区职均收入由2003年的5163元,增加到2010年的30916元。人均收入由2003年3163.8元,增加到2010年的15442.7元。
    “十一五”时期,固定资产投资195692万元,是“十五”时期的4.1倍,发展速度年均保持在两位数以上,高于全国农垦一倍。
    农业产业化的影响力、辐射力、拉动力,正打破区域、行业间的界限,推动海拉尔垦区农业产业结构迅速优化升级;垦区的农业优势正稳步转化为工业优势,崭新的海拉尔垦区阔步迈向农业产业化的康庄大道。
    “以农牧业为基地,以科技为支撑,以农产品加工为龙头,以发展有机食品为切入点,用3年时间,创造一个全国驰名品牌,创建一家上市公司,打造全国最大的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实现销售产值70亿元以上、生产总值30亿元、人均收入2万元。”海农垦产业化发展蓝图已经绘就。
    千里沃野雄姿勃发,海垦区农牧业产业化“航母”扬帆远航!

责任编辑:姚远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