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川和农场秋色

时间:2021-06-28 作者:张柏源 来源: 点击次数:5439

1963年9月的一天,我国著名诗人郭小川、贺敬之来到一二三团(原二十团)进行采访。农场内宽阔的公路,葱茏的林带,条田里金黄的玉米,雪白的棉花,果园里殷红的苹果,水灵灵的葡萄,更有那热情好客的军垦人,都给诗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四季中诗人最喜欢的是秋天,曾写过很多首《秋歌》,望着农场的秋景,他不禁又吟唱起自己的诗作:

“看呀看,近处的田野,远处的高原,

处处哟,都是黄金一片,笑声一片;

看呀看,天高、云淡、大雁南旋,

我们的国土上,哪里都有战斗的风帆!”

郭小川和一二三团第一任政委史骥等同志,都是三五九旅的老兵。战争时期的战友,在西北边陲军垦农场重逢,诗人显得无比激动,在《西出阳关》的诗句中,他曾这样写道;

“延河的好水哟,

南泥湾的肥田,

你们何时移到天山;

雁门的豪气哟,

五台山的烽烟。

你们为何又在建设边疆时重现;

不用介绍呀,

不再寒暄,

听见呼吸就知道你过去在哪团;

不用施礼呀,

不用祝愿,

让我们同在天山南北再战它一百年!”

诗人还深入到一二三团的友邻单位,乌苏县车排子乡(原河西大队)采访。在哈萨克农牧民毛丹的房子里,诗人收集了很多兵地团结的生动故事,后来写进散文《伊犁秋色》中,文中曾写道:“河西大队与二十团农场真是亲如一家,事事互相支持。一九五一年部队冒着风雪严寒来到这一带,当地的维族、哈族、回族群众,马上腾出房子,给他们居住,给他们带路去勘察荒地,指导他们耕种,借给他们牛、马和种子。而他们正在繁忙的执行开荒任务的时候,农民使用的渠道突然出现淤泥不能通水。于是,部队派连长杜文龙同志带领全连战士苦战八天,完成了五千米渠道的疏通工程。一九五二年,部队开垦的土地获得了丰收。这次丰收使农民体会到集体力量的伟大和解放军的艰苦卓绝的革命精神。当年,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成立了以毛丹为首的互相组。为了学习解放军吃苦耐劳的精神。他们在犁地中,竟一下子累死两匹马,一峰骆驼。解放军知道这个不幸的消息后,马上给他们送去了铁犁,马拉播种机和种子,派出了技术人员。于是,他们这一年也同解放军一样获得了丰收。一九五三年,二十团农场在河东种棉花,河西的毛丹互助组认为河西不能种棉花。农场的同志就帮他们选了一亩半地,播下棉花,并且教给他们一整套管理技术,在棉花生长期间,又进行具体帮助。结果,棉花丰收了,每亩收了三百七十五斤。从此,河西也就年年种棉花。一九五四年,毛丹互助组种了一块包谷地,苗很齐,只是草太多,庄稼闷得长不高,问他们为什么不拔草,老农哈白布回答说:“草和苗的感情,就象妈妈和娃娃一样,娃娃跟妈妈长大,苗跟草长大,要是把草拔掉,没有东西给苗遮太阳,苗儿就会晒死,草还能给苗撑腰,拔了草,苗就会倒,我们这里种地不拔草是老规矩了。”

“农场同志讲了很多道理,都不能把对方说服,便有意地把这块包谷地分成两半,一半按农场技术要求,派人拔了草,松了土,定了苗。后来,这一半长得特别好,一亩收入八百斤,那一半呢,草比包谷杆还高还壮,包谷又细又小,一亩只收一百五十斤。这个事实教育了那里的群众,连哈白布也翘起大拇指,不停地说‘亚克西,亚克西’了。从一九五四年以后,二十团农场便派出技术、医务干部常年驻社,帮助工作。十多年来,二十团农场给予河西大队的支援,正如社员所说:‘象天上的繁星一样数不清。’为大队开办的植棉、灌水、植物保护、核算、记工、农具等训练班,不下十余次,培训的人员有一百名以上......。”

此文曾刊登在一九六三年十月十二日的《人民日报》上,随后,郭小川又参与了大型艺术记录片《军垦战歌》的拍摄工作,并亲自撰写解说词,再次对二十团的创业精神和民族团结工作进行了宣传。当时任《人民日报》的特约记者郭小川,第一次把二十团宣传到全国,二十团也成了自治区和兵团的先进典型,从1964年到1965年的两年间,国务院副总理贺龙,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王恩茂,兵团政委张仲瀚等领导人都先后来二十团检查指导工作。同时,二十团也接待了大批来自自治区、兵团乃至全国的来访者,向他们介绍了农场经济发展和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经验。反映二十团建设成就的图片模型展览,先是在北京农业展览馆民展出,以后又东渡到日本展出,受到了国内外观众的好评。中国当代优秀的无产阶级诗人郭小川,于1976年10月18日凌晨在河南安阳不幸逝世,终年五十七岁,诗人虽说离我仃1而去,但他的诗歌仍然活在世上,他留下的作品,永远激励着我们在社会主义的大道上奋勇前进!

责任编辑:发展规划处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