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动态 > 垦区新闻

加大力度 推进扶贫工作上新台阶

时间:2002-04-09 作者: 来源: 点击次数:4973

内蒙地方农场列入国家农垦扶贫的12个场,分布在7个盟市,11个旗县。经过10年的艰苦努力,部分农场基本改变了贫困面貌,实现了扶贫的预期目标。   一、扶贫开发的主要成绩   十年来,我区完成总投资11143万元,其中以工代赈3640万元,贴息贷款3842万元,配套资金4311万元。总投资用于农业7282万元,用于畜牧业720万元,用于工业2441万元,用于教育、卫生事业及基础设施建设1078万元。完成建设项目40个,其中农业项目27个,畜牧业项目2个,林业项目2个,水利项目2个,公共设施项目7个。   通过扶贫资金的投入和扶贫项目的实施,我们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   1.贫困农场田、林、路、电等基础设施得到了加强,生产条件得以改善,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所增强。耕地面积增加,粮食、肉类、牛奶、羊毛、禽蛋等农畜产品产量也有较大幅度提高。   2.经济稳步发展。2000年,贫困场国民生产总值达5740万元,年均递增7%,其中,第一产业年均递增6.9%,第二产业年均递增1.1%,第三产业年均递增19%。   3.经营状况逐步得到改善。从总体上看,贫困农场的经营状况较好,进入"九五"以后逐步扭亏为盈,1997年盈利20.77万元,1998年因为严重的洪涝灾害和粮食价格下跌,再度亏损。尽管如此,1999年12个贫困农场盈亏相抵后,盈利达87.54万元。   4.职工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2000年与1990年相比,12个贫困农场人均收入由659元提高到1564元,增加905元;职均收入由1219元提高到6688元,增加5469元;饮用不符合卫生标准水的人口数由7336人减少到631人;并实现了所有贫困农场场部通电、通程控电话、通公路。不通电、电话和公路的生产队分别减少了49个、31个和34个。8个场的学校实现两级达标,5个场实现集中办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基本达100%。   二、扶贫工作的主要经验和问题   (一)必须切实加强农业,千方百计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   农业是贫困农场的基础和支柱。我区12个贫困农场的共同特点是自然条件恶劣,灾害频繁基础设施差,农业生产的整体水平一直很低。近年来各场切实加强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重视农田水利、低产田改造等项目的建设,有效地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了农场发展后劲。如布敦化牧场每年都利用结冻后春播前和秋收后封冻前的有利时机,开展全场性的农田基本建设大会战,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高标准、高质量的完成了许多工程。经开发改造的5000亩中低产田现已达到田成方、渠成系、路相通、林成带,各项水利设施齐备,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标准,达到了稳产高产的要求,使职工群众的温饱有了保障。短角牛场的水稻开发项目,通过打机电井、建桥闸、修渠道、平整土地、购置农机具等措施,新增水稻面积1万亩,2000年遇持大旱灾,一整年没下雨,河流干沽,在完全依靠组合井抽水浇地的情况下,水稻亩产280公斤。在正常年景下,年新增粮食产量3800吨,新增产值532万元。农户直接获利172万元。其中总场可获利17万元。该项目每年人均可增加收入594元。   (二)把科技扶贫放在突出位置,推进贫困农场的科技进步   我区12个贫困农场的又一特色是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人才缺乏、文化落后。近年来通过科技扶贫,促进生产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取得了明显成效。"九五"期间,贫困农场积极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如良种引进,育种、制种技术、节水农业技术等。同时各场十分重视抓好职工技术、技能培训的工作,采取各种方式提高职工科学文化素质。先后举办各类培训班30多期,培训人员3000人次。   (三)以资源为依靠,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一是大力发展畜牧业,实施增草增畜,提质提效的"双增提"方针。发展人工种草,加强草库仑和棚圈建设,增加提畜数量,加快牲畜周转。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市场需求大,资源消耗少,经营效益好的畜种和畜产品。几年来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有较大幅度增加,成为贫困农场和职工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二是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增加经济作物和特色产品的种植面积,增加种草种树面积。逐步形成粮经草三元结构。短角牛场种树1万亩,乌拉盖、哈拉盖图、香山退耕还草4万亩。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经济效益,也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不断深化改革,搞活企业经营机制,调动职工群众积极性   我们坚持把"两费自理"和"四到户"落实到贫困农场,持别是认真落实土地延包和草牧场承包到户工作。使职工家庭逐步成为独立的生产经营主体,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减轻了农场的负担,同时也为职工自营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1998年乌拉盖牧场遭受特大洪涝灾害,冲毁住宅420户,牲畜棚圈100余处。灾后重建工作也是这种办法,一户给多少钱、多少砖,自建公助。因草场已划分到户,职工才敢建房,建棚圈,才舍得投入。今年300户住宅,100处棚圈基本恢复,仅职工投入500多万元。在企改方面,各场适应市场经济需要改革农场管理体制,减少管理人员和费用,提高工作效率。同时积极推进企业机制转换。采取多种形式放开搞活场办企业,取得较好的效果。同时积极推进企业机制转换。采取多种形式放开搞活场办企业,取得较好的效果。如中滩农场的具体作法就是抵贷返租,把企业财产给银行抵债,再从银行把企业租回来,给银行打工。好处是利息不用付了,减轻了企业负担。近两年已减亏和扭亏。有些场把撂荒地开发出来,租给本场职工或外来承包者,租期20-30年,场子只收租金,旱涝保收。增加了经济效益。达青牧场由于连续几年亏损,对企业实行破产重组,保留牧场的牌子,实行乡(苏木)级管理,即场乡(苏木)合一管理体制。剥离社会负担,学校、医院及行政管理人员开支直接由政府承担;债权债务依据破产法的规定进行处置;原有农牧场的职工主要以耕地、草牧场、公有畜及其它资产量化买断工令,就是说以转让耕地和草牧场的使用权(30年不变)以及出售其它资产的方式进行职工身份置换;对离退休职工,按照社会统筹的原则,交社保局管理;剩余的资产和职工进行重组,企业规模缩小了,但包袱也减轻了,发展的潜力和空间还是很大的。   在总结经验,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困难和问题。一是由于受灾和市场的原因,贫困农场的脆弱和不稳定的状况非常突出,一些已脱贫的又出现返贫。职工收入增加缓慢,有的收入下降,企业由盈变亏;二是农场办社会的问题多数农场没有解决,企业不堪负重,拨离工作进展不大;三是多数农场养老保险没有纳入地方统筹,养老金不能按时发放的问题普遍存在;四是部分工业比重较大的场,下岗职工未能得到很好安置,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得不到保障,应由财政承担的三分之一农场拿不到;五是绝大多数农场扶贫贷款不能按期归还,新的贷款得不到,扶贫贷款项目难以落实。   三、今后扶贫开发的思路及措施   今后我区扶贫开发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从我区实际出发,继续把扶贫开发工作与农牧业经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与西部大开发结合起来。使扶贫工作上一个新的台阶。   1.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继续把种养业作为扶贫开发的重点。   各贫困农场要以种养业为中心,因地制宜地综合治理山水、田、林、路,缺什么补什么,一项一项的干,逐步解决存在的问题。要多安排家家能干、户口受益的种养业和农田草牧场建设项目。   2.适应市场需求,加大农场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由于受自然条件和资源条件的制约,在今后的产业结构调整中,在稳定、巩固农业的同时,必需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质量效益为中心,按照高产优质高效原则,加强发展高效农业。在稳定种植面积的前提下,调整品种结构,着力提高质量和效益。同时,从自身条件出发,大力发展饲料作物和其他有市场的高产优质作物。重点发展养殖业,特别是加快发展奶牛、肉牛等为主的畜牧业,努力提高其在农业中的比重。根据农场的优势和特点,发展第三产业。   3.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使扶贫开发尽快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一是完善健全农场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提高科技的普及率,入户率。二是要加强对职工的专业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同时,重视发展、培养和使用农场自已的专业技术人才,为他们施展才能提供优惠政策。   4.强化管理,从严治企。   一是规范、完善管理制度,成本、资金、物资、质量、人事、工资等各方面都要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依,按章行事。二是严肃财经纪律,对管理混乱,帐目不清,数字不实,弄虚作假的单位和当事人要严肃处理。三是实行民主管理,场务公开,发挥职工代表大会的作用,走群众路线、实行群众监督,防止和反对各种腐败现象。四是强化审计职能。对年度决算、领导人离任、项目峻工验收,都要进行审计。   5.加强对扶贫项目和扶贫资金的管理。   一是严格项目论证和审批制度。二是扶贫项目同农业综合开发、西部大开发、生态建设项目结合起来,统筹规划,资金互为配套,捆起来作用。   四、政策建议   --逐步将贫困农场的文教卫、公检法等社会性支出纳入各级财政预算,以减轻农场社会负担。将贫困农场职工社会保险全部纳入当地社会统筹,并享受与当地相同的待遇,对缴费确有困难的,由各级财政帮助解决。   --将贫困农场的交通、通讯、小城镇建设等社会事业纳入当地政府的统一规划,并安排建设资金。   --由于绝大多数贫困农场扶贫贷款不能按期归还,新的贷款得不到,扶贫贷款项目难以落实。所以为支持贫困农场发展,银行能否采取灵活和积极的态度,只要国家有政策、有资金全额匹配,就应大胆支待,使贫困农场能够在资金方面获得比较宽松的环境。 内蒙古农牧场管理局   

责任编辑:xiong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