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泛区农场位于豫东平原的西华、扶沟两县境内,是一个农工商综合经营、农林牧全面发展的大型国有农垦企业,也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是河南省重要的小麦良种繁育生产基地和生猪养殖出口基地。如果你有机会走进黄泛区农场,请你一定到黄泛区农场场史馆看看,看看场史馆里 “全国农业生产先进集体”“全国现代农业建设示范农场”等一块块闪光的奖牌和产业发展历程中一串串跳动的数字,听听讲解员那饱含深情的叙述。在农场众多的劳模谱里,你一定会记住一个人的名字,那就是为黄泛区农场畜牧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原场总畜牧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科技专家沈志奎。
无怨无悔扎下根
沈志奎,1929年4月出生在风景秀丽的浙江省慈溪市一个书香之家,父亲是南京邮电学院的教师。1952年8月,沈志奎以优异的成绩从广东中山大学畜牧兽医系毕业。他不留恋江南水乡,也不向往大中城市,而是唱着“革命人永远是年轻”,来到了一年前刚刚创建的黄泛区农场。
1938年6月,国民党军队难以抵抗日军机械化部队西进,蒋介石下令扒决郑州北侧花园口大堤,导致豫皖苏44个县市受淹,受灾人口1250万,形成了54000平方公里的黄泛区,黄泛区农场由此得名。“百里不见炊烟起,唯有黄沙扑空城。无径荒草狐兔跑,泽国芦苇蛤蟆鸣。”这就是灾后黄泛区的真实写照。沈志奎到黄泛区农场时,处处黄沙弥漫,杂草丛生,有的地方蒲草、黄蒿深可没人。职工住的是低矮的茅草棚, 吃水时就地挖个深坑,待水渗出半坑后,取出来在桶里加白矾沉淀,等十几个小时后才能饮用。风起沙扬,人们往往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
环境是艰苦的,但沈志奎的情绪却是高昂的。他每天笑哈哈地出现在简陋的猪舍里,夜以继日地工作,闲时还和饲养员一起打扫猪舍卫生。但出人意料的是, 接踵而至的政治运动,让沈志奎面临一次次严峻的考验,上大学期间沈志奎曾到香港探过亲,就被怀疑是“香港特务”,因此时常受到审查,长期被“控制使用”。尽管工作上兢兢业业,但仍是评不上先进,入不了党。在挫折面前,沈志奎没有灰心丧气,他坚信组织上一定不会冤枉一个好人,早晚会还自己一个清白。他把痛苦埋在心里,每天依然是早上班、晚下班,不怕脏,不怕累,白天辛辛苦苦地工作,晚上则在昏暗的煤油灯下整理技术资料。时间久了,职工们也不再相信一心扑在工作上的沈志奎会是什么“香港特务”。沈志奎在赢得职工信任的同时,也收获了爱情,他和来自开封的一位姑娘在农场结了婚,扎下了根,就这样在农场工作了一辈子。
兢兢业业搞科研
沈志奎在黄泛区农场一直默默无闻地从事畜牧兽医技术的研究、推广和管理工作。生活条件差,他不计较;工作待遇低,他不放在心上;即便是因为莫须有的罪名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也一直没有动摇他搞科研的决心。
农场起初养的母猪是项城、西华、扶沟三县的土种黑猪,沈志奎到农场后,就开始着手进行猪的杂交改良工作,培育出的花猪生长快,不得皮肤病。农场就将这种猪命名为“泛农一号大花猪”。1961年,在原农垦部的主持下, 成立了以黄泛区农场为主,北京农业大学、河南农学院、百泉农专、河南农科院参加的育种协作组,制定了培育“泛农花猪”的具体方案和选育指标,沈志奎担起了育种协作组主持人的重担。一次次摸索,一次次试验,沈志奎不分昼夜地辛勤攻关。1972年后,沈志奎采用闭锁群体继代选育法,一年一个世代,代代闭锁选育,缩短世代间隔,加强基因组合机率,终于有了重大突破。通过五个世代后,培育出的“泛农花猪”体型外貌基本一致,该猪耐粗饲、不择食、易养、病少、长得快。母猪平均每胎产仔11头,初生重1.1公斤,肉质良好。用泛农花猪作母本与长白猪杂交一代育肥,日增量可提高3.5%~15.4%,瘦肉率增加2.27%~6.02%。与本地猪相比,屠宰率、瘦肉率分别提高15.2%和8.7%。尤其通过一轮杂交,瘦肉率可进一步提高到52%~55%,日增量1.2市斤,7月龄可达90公斤出栏体重,节约费用50%。香港五丰行赞誉泛农花猪:“皮薄、肉多,骨头细,瘦肉多。”
1977年, 沈志奎的科研成果终于得到了组织的认可;1978年5月他出席河南省科技大会,获“重大科技成果奖”;1980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实现了自己多年的夙愿;1983年5月,北京农业大学、山西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等21个科研单位和院校的31位专家、教授来场,对“泛农花猪”的培育成果进行了鉴定验收,称誉泛农花猪广受喜爱。1983年6月10日,《河南日报》头版刊发消息《“泛农花猪”肉脂兼用 经鉴定肉脂良好建议推广》。1983年10月,该项目获原农牧渔业部科技成果二等奖。
1989年1月,沈志奎任黄泛区农场总畜牧师,负责农场畜牧技术。同年,河南省养猪协会成立, 他被推举为理事长,承担起全省养猪业的指导工作。1990年春,他领导黄泛区农场建起了全省第一个大型工厂化养猪场。1992年10月,沈志奎被评为国家级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丹心谱写“夕阳红”
1994年8月,组织上批准沈志奎办理了退休手续。许多人都说:“老沈忙了一辈子,可该歇歇了。”可沈志奎视事业如生命,哪里会歇得住,他又担任起了场畜牧公司的技术顾问,忙前忙后,用丹心谱写“夕阳红”。
为了实现饲养生猪良种化, 沈志奎先后主持制定了“杜洛克”“大约克”良优品种选育方案,为培育良种奠定了技术基础。为解决仔猪早期断奶后的环境刺激问题,他结合猪场实际,提出了转圈母猪、留下仔猪、减少应激的“去母留仔”饲养新办法,使70龄段的仔猪平均增重2公斤以上。针对妊娠母猪产仔弱和死胎多现象,从1996年起,他与技术人员一起,经过两年多的精心实验,成功地完成了 “补硒壮仔”的科研课题,使仔猪成活率提高10%以上。在注重种猪选育、科学饲养的同时,他又对饲料新产品开发的技术问题进行了研究,完善了产业链,使企业有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沈志奎注重对年轻人的培养工作,通过授课和现身说法的形式,将自己的专长毫无保留地向年轻人进行传授。他每年为本场技术员和饲养员讲课10多次,指导技术人员撰写科研论文数10篇。在他的指导下,场牧业公司形成了一支高素质的技术团队,还有3人先后走上了场级领导岗位。
1998年沈志奎随儿子定居郑州后,仍情系农场畜牧事业,坚持一个月回农场一次,到猪场转转看看,问问工作情况,与年轻的技术员聊聊天,帮助他们解决一些技术上的难题。2000年8月,沈志奎光荣地出席了河南省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其事迹材料《老骥伏枥志千里,丹心谱写“夕阳红”》在大会上交流。
2011年,沈志奎在回忆录《我与黄泛区农场》中表达了对农垦事业的深厚感情,文中写道:“农场党组织和职工给了我很多荣誉,我特别珍惜,也非常感谢。如果有来生,我会用全力来报答。”
2015年6月18日,沈志奎因病与世长辞。斯人虽去,风范长存。黄泛区农场的广大干部职工,将会永远记住这位为农场的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他无怨无悔献身农垦、历经磨难初心不改的高尚品德将永远激励着人们在新的征途中勇往直前、不懈攀登。
(文字编校:殷甦雪)
责任编辑:发展规划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