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农场·我的故事”三十七:一个平凡的农垦人

时间:2022-06-23 作者:章剑国 来源:湖南西洞庭管理区 点击次数:10095

我父亲章春成,1924年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韭菜园,童年与少年都在战乱中度过,解放前夕才在南县定居下来。1950年应征入伍(抗美援朝),1953年复员到大通湖农场,1955年作为农垦骨干调来西洞庭农场,为了心爱的农垦事业,献上了自己的一辈子。父亲战天斗地、围湖造田的故事很多,但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如下三则故事。

一、锹把立得稳,种田为根本

记得1969年冬季,初中毕业的我,因为没有得到单位(三分场六队)推荐而无法继续深造。听到这个消息的母亲很气愤,很着急。于是怒气冲冲找到父亲,要父亲赶紧找队干部评评理:“学习成绩好,表现又不差的孩子,为什么不能上高中?”面对心急如焚的母亲,父亲则是一脸淡然:“不上高中就不上高中呗,你不知道‘锹把立得稳,种田为根本’这句话吗?”

为了这件事,母亲跟父亲连续吵了好多天,父亲始终没去找领导。文静柔弱的母亲只好自己去找,领导走到哪里,她就跟到哪里,说尽了好话,讲尽了道理,吵粗了脖子,闹嘶了嗓子,但我还是没能读上高中。

当时我也很不高兴,甚至还有怨恨心理。怨单位不予推荐,怨领导办事不公,恨父亲不为我出头,恨父亲不帮我争取。事后我才知道,单位和领导都很冤枉,因为当时条件就那个样子,教学规模只有那么大,全场100多个初中毕业生,只有一个高中班,只能招收50来个学生,一个单位不到一个名额,一个萝卜一个坑,我去了别人就去不了,况且我在同年级的学生中年龄最小,让年龄大点的孩子升学,讲起来也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

至于父亲的态度,后来也算理解了。父亲并不是硬要反对我上学,只是父亲把种地看得比升学更为重要、更为神圣。父亲生在解放前,长在解放前,一直过着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生活,成年之后全靠给人打长工做短工维持生计。父亲认为之所以会这样,战乱是一个原因,没有自己的土地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如果有块自己的土地,生活肯定安稳很多,现在有了农场这块肥田沃土,总得有人继续耕种继续管理吧?父亲和父亲这一辈农垦人,对自己用青春和血汗开垦出来的这片土地,那是看得特别珍贵特别神圣的,其爱恋程度也是特别深沉特别偏执的!

二、力气用不尽,井水挑不干

那是1970年春天,已经失学、刚满15岁的我,还没有来得及过寒假,就随父亲下地干活了。父亲是生产组的组长,有的也叫班长,手下有30多个男女劳动力,管理着800多亩生产面积。

当时的机械化程度很低,几乎还是刀耕火种为主,一年到头没有几天可以休息。“抓晴天,抢阴天,麻风细雨是好天”,说的就是只要不是暴风雨暴风雪,那就不能休息。每天劳作时间一般都在10个小时以上,双抢(抢收早稻,抢插晚稻)时期那就更长,有时16个小时,甚至20个小时。天不亮就出工,天黑后才收工,早中晚三餐饭都是在田间地头吃。那时觉得若能在田埂上躺一会,那就是莫大的幸福。

想这样的机会,倒也真的来了这样的机会。记得那年双抢之后,副班长安排我们几个年轻人到水田打药,并且交待,任务就是这片水田(大概70多亩),打完了就可收工。按照正常进度,大概天黑之后还要加班。但是为了早点收工,几个小伙伴也算拼命了,给喷雾器加气的时候,吃奶的劲都用上了,红肿了双手也顾不得疼痛;给禾苗喷药的时候,在那高一脚低一脚的水田里,几乎都是小跑,浑身上下没有一根干纱,从头到脚全是汗水泥水和药水。我那时人最小,跑起来也最慢,但我一直坚持着。

下午4点多,任务完成了,伙伴们洗脚上岸准备收工。副班长来了,他说:“这么早收工影响不好,你们可以原地休息半小时,然后做点别的事情。”打药的都是几个年轻气盛的小伙子,哪里会管这些?背起药筒子转身就走了。我的动作稍微慢点,收拾好了没走多远,就被刚刚散会的父亲强行拦了下来。父亲说:“作为农垦人,你要记住一句话,那就是‘力气用不尽,井水挑不干’,力气就像井中水,去了还会有来的”。当时虽然很不服气,但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这句话对我的影响和帮助还是很大的。

三、无论做什么,都要不服输

2003年清明,父亲走完了,我们全家都很悲痛。含泪清点父亲遗物时,发现除了一些陈旧过时的衣物外,还有一些奖状证书。这是父亲最为看重的东西,这里的每一张奖状,每一本证书,都是父亲血汗的结晶,都是父亲奉献的见证。

就说那张“红旗组长”奖状吧,没有几把刷子,那是无法到手的。说起这张奖状,父亲讲得最多的是“无论做什么,都要不服输”。父亲说,就是因为不服输,他才得到了领导的认可、组员的尊重。他刚到三分场六队任组长时,组里有几个小伙子很不服气。父亲没有用组长的权威去压服他们,而是用自己的行动去征服他们。

父亲到任后,立即着手技术比武,用牛、育种、插秧、割禾……只要是农活,全都列入比武范围。多轮比试下来,组员不得不佩服父亲的优秀与专业。特别是插秧,父亲不仅插得匀,插得直,而且插得好,插得快,看父亲插秧,真的是种享受。一般劳动力,自己扯秧自己插,一天能插1亩左右,父亲自己扯秧自己插,一天能插5亩左右,你说别人敢不佩服?育种也是父亲的一大强项。父亲育的种,从没烧过包,成功率达100%,当时那种条件,达到这一效果,确实很不容易。

父亲在管理方面,也是很有特色。一是身先士卒,自己作出榜样,组员自然紧随。二是知人善任,谁适合做什么事,就安排做什么事。三是做事严谨,在父亲组里做事,基本上都没有打空转身的机会。四是重视激励,在组员的转正、提薪、提职等方面,总是积极推荐据理力争。这样一来,全体组员都很齐心,无论干什么,只要一声喊,大家争着上。无论是双抢还是秋收,无论是歼灭战还是大会战,他们都能冲在前头。因此,他们多次成为“红旗组”的组员,父亲也多次成为“红旗组”的组长。


父亲走了十多年了,父亲的一生,是平凡的一生,也是奋斗的一生,他的毕生精力都献给了心爱的农垦事业。他那“以农为本”精神、“乐于奉献”的精神、“不肯服输”的精神,仍然是农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是值得传承和弘扬的一种宝贵精神。


文字编校:殷甦雪


责任编辑:农垦经济研究会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