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动态 > 垦区新闻

关于垦区粮食问题研究(1998)

时间:2002-08-14 作者: 来源: 点击次数:3200

粮食问题一直是黑龙江垦区经济工作的重点。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和农垦管理体制向集团体制的逐步过渡,粮食处于什么地位,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重新估价。本文对以上问题进行初步研究,供参考。   一、 对垦区粮食的地位的再认识   无论从垦区发展的历程还是从农垦管理体制向集团化过渡的新形势分析,现阶段粮食对垦区仍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垦区经济的主要特色仍然是粮食经济。一是粮食及其关联行业构成的产业系统是垦区经济的主体、根据垦区的经济行业分布特点,以粮食为核心的农业、加工工业、交通运输业、粮食贸易业及其农业科技服务等行业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粮食经济系统。1997年末,初步测算这个经济系统的增加值约在96.7亿元以上,占垦区国内生产总值的71.6%。地理粮食是垦区产业升级的基础内容。根据现阶段垦区的资源结构和地缘特点,垦区的产业升级事实上是在围绕粮食作文章。可以说粮食的加工转化、过腹转化等粮食价值的实现机制、实现水平直接决定着产业结构的升级置换速度快慢,增长效应高低。到1997年末,垦区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工业占全部工业总产值比重的68.4%,年均约创造增加值11.1亿元。按照发达国家经验,农产品加工增值部分约是农产品价值的10倍。照此推算,如果垦区的商品粮转化一半并仅增值5倍,工业增加值就将达到174亿元。加工工业如果具备了这样的转化能力,也会必然带动二次产业高速发展。三是粮食经济系统是垦区职工收入的主要来源。1997年垦区全部从业人员劳动报酬为57.3亿元,其中粮食生产为劳动者创造报酬就达26.2亿元,其他与粮食相关产业创造14.1亿元,两项合计为40.3亿元,占垦区全部劳动者报酬的70.3%。整个粮食生产及其关联产业为垦区提供了近48.9万个就业机会,占垦区全部从业人员的70%。四是垦区农场收入的主要来源。1997年仅以生产粮食为主的农业给垦区农场创造的营业盈余为42.4亿元,占全部营业盈余的77.2%。   粮食是北大荒农垦集团生存和发展的主要优势。农垦的管理体制要向集团过渡,作为市场竞争主体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垦区整体市场竞争力问题,而集团整体竞争优势则突出的表现为粮食优势。   第一, 垦区粮食总量大,商品率高,在国内、国际粮食市场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997年垦区粮食总产量达到852万吨,商品粮总量达到761万吨。其中,直接进入国内粮食市场的商品粮约为472万吨,占国内粮食市场的4.7%。从国内粮食的结构性市场看,垦区的粮食优势比较突出的是大豆和水稻。1997年,垦区通过贸易和加工渠道直接进入市场的水稻总量为255万吨,相当于我国水稻产量最大省湖南省年出省粮食总量的65%左右。1997年垦区生产大豆149万吨,约为全国大豆消费量的9.6%。在国际市场上,虽然垦区生产的粮食暂没有大批量进入国际市场,但从垦区可直接用于贸易的粮食量和世界粮食贸易量相比,占国际粮食贸易量的2.35%。其中,水稻为世界水稻贸易量的10.9%,玉米约占世界玉米贸易量的1.4%。   第二, 国内省际之间粮食贸易发生了新的变化,国际粮食贸易市场呈现出新格局,垦区具有潜在的竞争优势。目前,国内及国际粮食市场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国内省际之间粮食流动量在增加。过去的产粮大省广东、广西已成为我国粮食主销区。在全国范围看,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人力资源从不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使环渤海湾、珠江口、长江口的京、津、唐、沪、穗、深等城市粮食需求大幅增加。初步概算全国由于劳动力跨地区流动,使这些地区粮食消费量增加了大约1350万吨。二是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使一些地区成为饮料粮的主要消费地区,增加了对产区饲料粮的需求。我国饲料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每年需要从饲料粮主产地东北、华北调入大量饲料粮。三是今年国家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将使粮食批发市场成为粮食跨地区流通的主要载体,为国内粮食贸易创造了基础性的交易环境和条件。过去,我国的粮食跨地区流通除了国家计划调拨外,其余部门大多通过没有固定场所的无形市场交易,造成省际、区际之间粮食贸易量受到限制。这次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要求县以上必须建立批发市场,这些政策对发挥市场配置粮食的基础性作用,增加交易量,将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必将在省际与区际间形成大批量、大规模的粮食流通格局。四是国际粮食消费市场有相当一部分分布在我国周边地区。我国东北隔海相望的日本是大米、大豆消费大国,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之后,日本国内放开农产品市场开始有所松动,今年垦区已向日本出口大米约0.7万吨。北朝鲜近几年来粮食一直大量缺口,甚至不得不依赖于国际援助才能保证国内基本供给。位于我国东南的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也是世界上主要粮食进口国。今年,印度尼西亚的进口大米500万吨,菲津宾进口大米200万吨。我国北部的俄罗斯一直是国际谷物净进口国。在这种国内、国际市场背景下,黑龙江北大荒农垦集团作为一个整体,在国内省际、区际之间运作粮食贸易极其现实意义,并将由此可能获得较高的规模效益;将来参与国际粮食市场竞争,也已具备了较强的实力和可能性。   第三, 在贯彻国家粮食安全政策,保证社会稳定方面,也将承担更为重要的角色。我国是人口大国,在今后较长时期内国内总人口仍将居高不下。这一基本国情,使党中央一直把粮食作业中关国计民生的战略的资。今年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也将粮食安全摆在突出重要位置。垦区作为以生产粮食为主的中直大型集团,必将承担更为重要的责任。一是垦区粮食产量大、商品率高,可以保证供给,稳定国内粮食市场。垦区目前所具备的商品粮生产能力,可以保证2100万人口的年粮食需求量,约相当于上海、北京两大直辖市的年需求量。我国粮食专储系统共储备专储粮约4000万吨,一般每年为平抑区域性粮食市场最多动用200-1000万吨储备粮。如1995年,为平抑南方饲料价格,国家调运了200万吨储备粮,1996年初,又增加了500万吨专储粮,缓冲了卖粮难的10%。作为以国有独资且又为生产粮食为主的大型集团,对国家平抑市场作用十分明显。二是对增强国家调控能力作用十分突出。垦区系统性较强,改造成集团后,组织化、系统化特征进一步增强。作为一个整体组织粮食产销,便于国家控制粮源。因此,粮食给北大荒农垦集团带来的优势,是其他行业或产品所无法比拟的,在目前这个历史时期,无论在政治还是在经济上,粮食都是集团的主要优势。   2. 粮食贸易是集团实现资本积累,增加集团能力的主要来源和实现途径。黑龙江垦区整体改组为农垦集团后,集团母公司对子公司之间将由目前的行政纽带转变为资本纽带。因此,母公司的资本积累水平直接决定集团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力和集团整体竞争力。1997年,垦区营业盈余为54.8亿元,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农业提供了38.6亿元,这些盈余基本上以各种形式消费掉了,在农场级形成极少部分积累,在总局则没有积累。今后垦区如果按集团机制运作,积累问题怎么解决是个大问题。现在看解决途径大约有两条:一是从土地租金中收取。这样做法实际上是从家庭农场生产利润拿出一块,势必增加家庭农场负担。目前,家庭农场的生产利润约为20-25亿元,如果总局积累1亿元,每亩地要承担3.3元,家庭农场净收入亦相应减少。二是粮食贸易领域,靠粮食的垄断经营获取利润(约等于同业竞争中净损失掉的利润),作为农垦集团资本积累来源。垦区粮食贸易量大,过去农业结构高度趋同的各农场分散销售,导致的同业竞争实际上合垦区损失了相当大的一块利润,如果对垦区进市场的粮食实行统一经营,可在同业竞争造成的净损失中,每斤价格能减损2分钱,就可获得1.6亿元利润,等于每亩地增收5.4元,这部分的潜力是很大的。要实现这个设想,必须以形成统一运作的粮食贸易体制为基础。这个方案从长远角度和实现的可能性考虑,比较可行。首先,体现了与集团积累和管理体制集团化的根本目的的高度一致性,即通过实行集中统一的粮食贸易方略,既形成集团积累,又可形成长期的、稳定的粮食价值实现机制,这些积累还可以各种形式重新投到各分局及农场,从而直接或间接给农场、家庭农场带来远远高于分散经营的、均衡的并且更为扩大化的利益。其次,国家对粮食贸易实行顺价销售、市场准入的政策,实际上既固化了粮食贸易利润,又在政策中保证了国有粮食企业及农垦企业可以长期地、稳定地获得粮食贸易垄断利润。这个政策对农垦集团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采取集中统一的粮食贸易体制,可以用好、用足国家的粮食流通政策。第三,黑龙江农垦高度的系统化与组织化基础,基本可以保证在短期内构建起集中运作粮食贸易的组织框架。   总的看来,在支撑农垦集团的四大基石中,除土地等资源性资产及人力资源和技术以外,集团资本中以粮食贸易为主积累的资本是支撑集团的又一基石,忽视这一点,集团的控制力必将受到削弱,要发挥农垦集团优势几乎是不可能的。从强化集团能力角度看,一是集团的资本不能过于分散,母公司必须直接控制一定比例的资本。过去,总局作为行政机关,上级拨来的资金全额投到基层企业,在总局不可能形成积累。到1997年末,总局净资产合计达到40.7亿元,全部分布在垦区几千家企业之中。将来改造成农垦集团后,继续维持这种资本结构已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二是母公司的战略决策要靠雄厚的资本实力支撑。农垦走向集团体制,关键是整体优势,这点要靠母公司制定整体发展战略支持。落实发展战略必须以集团母公司的控制力为基础,没有控制力母公司作出的一些跨局、跨农场的战略决策很难操作。而统一运作粮食贸易既可以解决农垦集团资本积累问题,又有利于处理农垦集团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集权与分权的关系,强化集团的控制力,增强集团能力,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 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垦区的粮食在产前的生资供应方面已经理清了思路,粮食生产经过多年实践已经具备了较高的现代化水平,科技服务也一直解决得比较好,技术进步贡献率也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这些方面基本都可以适应农垦向集团管理体制转变的要求。只有粮食价值实现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矛盾比较突出,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粮食转化滞后影响其价值的实现。一是转化的数量小。到1997年末,垦区通过加工和畜牧业转化粮食127万吨,占当年粮食总产量的15%。其中,牧业转化52万吨,占当年粮食总产量的6.1%;加工转化74万吨,占8.9%。二是转化水平对保证家庭农场收入稳定机制不明显。现在牧业转化的数量虽然比较少,但其市场化程度高,交易分散,牧业资本循环也比较通畅,对家庭农场收入的保证效果要好一些。加工转化保证的问题较多。由于企业资本不足,难以支撑生产能力,只好靠挤占农业生产资本和靠借贷资本补偿,导致农业生产资本循环受阻,并大量欠付家庭农场的农产品销售款,农产品价值不能如期实现。   2. 目前的粮食贸易体制难以保证粮食价值实现。垦区目前的粮食贸易体制大约分三大块。第一块是国有地方粮食企业与国家专储系统代表国家定购部分;第二块是农场及总局、分局的粮食公司组织购销部分;第三块是家庭农场在产地初级市场自销部分。1997年,垦区粮食贸易量约为620万吨。其中,国家定购222万吨,农场及总局、分局直属粮食公司共计销售142万吨,家庭农场自销256万吨。1998年,国家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后,家庭农场自销部分主要是由农场及总局、分局的粮食公司承担。这种粮食贸易体制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一是结构高度趋同的各农场,在粮食贸易中同业竞争的矛盾下分突出。同业竞争实质上是不必要的过度竞争和出让共同利益的、利他的、无序的竞争;这种竞争状态下,各农场在粮食畅销时互相压价,争夺客户,滞销时谁也找不到用户,从整体上给各农场都造成了一定损失。二是粮食贸易过于分散使垦区很难在国内、国际市场竞争中发挥优势。当前国内粮食市场跨省、跨区之间的贸易具有明显的垄断经营特征,特别是今年区域性联合出台粮食购销政策,加强了产区与销区之间的区域性合作。比如我国的粮食主销区粤、桂两省区与地处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的粮食主产区湘鄂赣三省联合出台粮食流通政策。北方的京、津、冀、鲁、豫、蒙六省区联合出台粮食购销价格,这些新作法在定程度上打破了区域界限,便于粮食跨区贸易。国家工商局最近又出台了打击私商经营粮食的一系列政策,以及国有粮食企业传统的庞大销售系统,使销区市场呈明显的垄断竞争格局。垦区103个农牧场过去一直依靠销区或其他粮食贸易企业到垦区收购,有些农场既便占据一定销区市场,份额也非常小,购销关系也不稳定。在这种新的市场背景下,垦区要占领销区粮食市场,必须克服分散经营的劣势。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方面,各农场更是受到自营进出口权,配额、信息、外贸人才、批量等诸多因素限制,无法建立国际粮食贸易网络并得到国际粮食贸易领域的认可,国际市场有机会,农场也很难抓住。今年,国际大米市场出现结构性短缺,仅上半年我国大米出口量就达到122万吨,比去年同期增加86万吨。垦区除新华农场以合资加工形式出口了0.3万吨以外,其他农场均无反应。由于垦区粮食贸易滞后,至少使垦区的粮食在价值实现阶段损失掉了三块利润。一是同业竞争损失一块;二是没有能力与销区建立稳定的贸易联系,在地区差价上损失一块;三是不能抓住机会,在时间价值上损失一块。   3. 粮食的品质及品牌问题,近几年,垦区粮食产量年年创新高产,但粮食给家庭农场带来的净收入增长水平要慢于产量增长速度,除其他原因外,粮食品质是一个重要因素。比如冀鲁豫的冬小麦面筋质含量高,加工的小麦粉竞争力明显优于垦区的小麦粉。现在冀粉、豫粉、鲁粉、沪粉大规模向我们小麦主产区"倒灌",占领了垦区及其周边市场。而国内生产方便面等加工企业需要的专用粉又多依赖于进口。垦区生产的小麦在品质上存在差距,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不但小麦销售难,面粉生产也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极为艰难的境地。大豆也存在品质问题。比如国内一些大豆蛋白生产企业需要购买的蛋白含量高的大豆,以生产大豆油为主的企业则需要油脂含量高的大豆。垦区的三江食品公司曾拟收购一些高蛋白大豆,但十分困难。垦区农场忽视品质问题,没有形成为满足这种需求的专业化生产基地,成粮食市场结构性的短缺与主产区压库并存的局面。   关于粮食的品牌问题。在市场上名牌优质粮食一般总是货紧价握手。垦区的几大作物中,稻米在这方面的矛盾比较突出。比如近几年在稻米普遍滞销情况下,兴凯湖牌胚芽米从起步到现在销售状况总体上一直要好于普通米。省内有个五常大米,1997年省内大米滞销,五常大米的价格却一路高走。一些在垦区种植水稻的五常县农民,宁愿将水稻拉回五常县加工后冠以"五常"品牌出售,扣除长途运费后仍能获得较高盈余。今年国内米市仍是普通米胀库,名优特米短缺。将来,垦区的粮食如果开拓国外市场,品牌的问题可能更加突出。   三、 解决垦区粮食问题的出路   前几年,垦区在调整结构,依靠科学技术,大力推行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的双层经营体制,鼓励适度规模经营,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以及农业产业化等方面均取得骄人成绩,粮食产量连新台阶,职工收入明显改善。基于这些条件,从技术经济角度解决粮食价值实现问题,可考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确立牧业优先的发展战略,同时不放松发展农产品加工工业,着力完善粮食后价值实现机制。粮食的后价价值实现机制是指在市场作用下,通过牧业、加工、贸易以及农业产业化等方式,在粮食产区继续向粮食追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梯次延伸粮食经济层次、结构,使粮食价值得到多级倍增,提高粮食产品的综合市场竞争力,最大限度地挖掘粮食所能够带来财富的潜力;并逐步形成由粮食生产延伸的后续产业层次补偿粮食生产的机制,完善这个机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 基于垦区的实际,从产业升级的角度,在今后几年内确立牧业优先的发展战略,具有实现性和可能性。一是垦区多年的从事农业生产传统,种植业的经济总量很高,畜牧技术人才多,垦区的产业首先在第一产业内部升级是十分必要的。到1997年末,垦区玉米总产量达到138万吨,当年转化了40.6万吨,议价销售了84.4万吨。畜牧产值达到18.5亿元,增加值9.6亿元。按照我国农区畜牧业较发达的山东省的转化水平,垦区在年产138万吨玉米的情况下,畜牧业产值可以达到43.2亿元,增加值达到22.6亿元。牧业增加值可增加13亿元。另外,垦区畜牧业技术人才也比较多,从事畜牧业的技术也比较易于普及。二是根据垦区人口、劳动力主要分布在生产队和近几年家庭农场收入水平的改善,垦区农业积累的资金也主要分布在生产队家庭农场的具体实际,以及比较适应牧业生产的家庭经营、合作经营的财产组织方式也有利于迅速集合资本的特点,在不改变人口居住地理分布这种人文条件的前提下,实现种植业劳动力资源向牧业转移,农业剩余资本向牧业转移以及技术向牧业转移比向城镇转移容易一些。资本、劳动力和技术三大要素向牧业转移,是实现牧业高速发展和第一产业内部升级置换的必要条件。垦区第一产业的有劳动力42万人,近几年,家庭农场积累的资本约在18.1亿元以上。可以制定政策和有计划组织,为这些要素向牧业投入创造条件。三是从长远看畜产品市场也有前景。我国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受区域性金融危机冲击,经济增长受到影响,亚洲经济进入调整期,但这种情况不可能持续太长时间。而国际市场一些畜产品主要消费国和地区,如俄罗斯、日本、韩国大多分布在我国东北部周边地区,对垦区畜产品出口比较有利。从国内市场看,我国经济仍大头针 保持增长态势,再加上近几年国家实施了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再就业工程等一系列措施,城市人口的生活质量仍能得到保证,国内市场对畜产品的总需求仍将呈增长态势。   第二, 从长远发展出发,任何时候都绝不能放松发展农产品加工工业。一是由于垦区是一个拥有156万人口的社区,为维持社会秩序正常运转,农业的经营盈余相当一部分直接投向交通、通信、文教、卫生社会事业,再加上社会福利与保障,社会事务管理等公共支出的持续刚性增长,消费性支出占国内生产值的比重居高不下。这种由消费需求强力拉动造成的国民收入二次分配,大规模直接流入消费领域,构成了垦区极特殊的一、三次产业结构框架。二是从垦区内社会资本的投资取向看,职工手中的剩余资本首先是投向农业、牧业,其次是交通运输业,最后才是工业,也是呈现出一次产业的剩余资本直接流向三次产业的特征。因此,没有大理的资本流和和业,尤其是加工工业,加工转化的预期难以实现,产业升级亦无足够的资本支撑。因此,一是动员垦区内职工积累的社会资本及本地资本,积极参与粮食加工工业发展。二是全方位、宽领域扩大开放。垦区粮食产量高,需要的资本量大,转化任务艰巨,应考虑以开放引资本。开放必须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和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垦区全方位开放的集中表现应是通过调动农场职工剩余资本的投资欲望,尤其是向工业的投资欲望来实现。   2. 确立集中、统一的粮食贸易思想,使粮食贸易体制逐步适应农垦管理体制向集团化转变的长远需要。将垦区的全部商品粮,除上交国家和转化以外的粮食,大部分由北大荒农垦集团直接控制下的某一个粮食贸易部门,统一组织购销,实行统一经营。   第一, 在北大荒农垦集团母公司建立专营粮食贸易的事业部。这个事业部的主要职能和性质是在集团母公司直接控制下,从事粮食(主要是大豆和水稻)收购、检验,储运;开拓国内跨省区以及国际粮食贸易市场;成为农垦集团的利润中心之一,实行单独核算,按年度将实现的利润上交母公司财务部门,为集团积累资本;事业部内部实行纵向管理体制,以保证将经营粮食贸易的职能直接延伸到农场。实行这种体制,一是有利于母公司集权,保证集团的控制力;二是粮食业务与农垦集团的各分公司、子公司有交叉,再为此单独设置分公司、子公司不能正常运作,作为子公司也无法解决合并纳税问题;三是单纯作为集团母公司内部的职能部门不能完成开拓市场,运营资本、实现利润的目标。   第二, 需要向这个专司粮食贸易的事业部注入巨额资本。按照年经营300万吨粮食的贸易量,及该事业部在负债50%的状态下运作测算,需要母公司出资注入资本8-10亿元。垦区经济历经四十年的开发,特别是"八五"计划以来连续八年的大规模投入,尤其是近三年垦区年平均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在20亿元以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技术装备更新、粮食工厂化处理等方面都有了巨大进步,具备了在正常年景下夺得丰收的能力,基本解决了粮食生产阶段的主要问题。但在粮食价值实现这个最后环节上投入甚少,已较为严重地影响了粮食价值的最佳实现。目前,随着垦区100亿斤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二期工程的上马,两亿美元项目的启动。在本世纪末后两年垦区建设资金是有保证的。只要合理调配、运用好各项建设资金,在两年内注入8-10亿元左右经营性资金,是有可能做到的。因此在投资方向上应该将承担实现粮食价值重任的粮食贸易作为投资重点。   第三, 为调动多方积极性,正确处理好统一运作粮食贸易涉及的几个关系。一是坚持按照省制定的粮食保护价收购粮食,确保家庭农场按时足额得到粮食生产利润,加快实现农业收入。二是和农场的关系。可考虑以转增母公司资本的形式,给各农场留足一块利润。三是和现有粮食贸易企业的关系。除农场外,全垦区其他所有粮食经营企业的年粮食贸易总量仅仅几十万吨,没有必要以之为基础进行改组。从事粮食贸易的事业部可以单独组建一套完整的运营系统独立运作。四是与具有政府管理职能的粮食部门的关系。过渡时期,粮食局可作为该事业部的一个内设部门行使行政管理职能。   第四, 该事业部的运作机制与国际规则接轨;在经营方式上坚持现货贸易与期货贸易相结合,坚持开拓国内市场与开拓国际市场相结合;在信息建设方面要与国家粮食信息中心或国内各粮食批发市场联网;在基础设施方面,应新建一批现代化粮食储备库等。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课题组 课题组成员:刘方华 沈清明 葛文杰

责任编辑:xiong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