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农场·我的故事”四十五:千古荒原第一桩

时间:2023-03-08 作者:黄黎、孙海燕 来源: 点击次数:7262

虎宝公路是黑龙江省虎林市至宝清县的一条公路,全长120公里,其中一段线路上横盘着46条山坳和水流,必须架设桥梁或桥涵通过。当年条件极其艰苦,在没有通畅的路面,没有吊车、挖机、弯曲机等建桥设备的情况下,老一代垦荒者是怎样在冰冷刺骨、深不可测的河里打桥桩的?又是怎样在短时间内开通虎宝公路的?

连夜赶画桥涵设计图

1956年4月上旬,开荒先头部队进入黑龙江省完达山荒原。这里正是解冻期,东边的小清河,西边的挠力河,北边的大酱缸,中间的蛤蟆通河,还有大、小索伦河相继开化。6条大河,数十条水流齐淌,通往宝清县城的路变成了水坑泥塘。汽车抛锚、马车搁浅,部队被困在了路上,大家只好脱掉鞋袜,挽起裤腿,光着脚丫子噗嗤噗嗤向前走。遇上小河趟水,遇上大河就拦河拉绳系上木排渡过,背、杠、挑、抬,一站倒一站,总算把部队日常必需的口粮、蔬菜运进了荒地。

可是,开荒建场需要的大批机油、材料和机械工具运不进来可怎么行呢?这可急坏了部队领导和同志们。

一天晚上,时任铁道兵三师代师长黄振荣从宝清县步行40里赶到解放桥东(现八五二农场四分场五队)临时指挥所的草棚子,召集大家开会:“同志们,我们一进入荒地,困难就跟了上来,冰雪融化,江河泛滥,硬要把我们困住,可是真的能困住我们吗?不能!”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封信说:“你们看,八五〇部农场党委来信了。”黄振荣往挂马灯的地方靠近了一下,亮了许多。他先宣读了北京来的电报,又传达了虎林党委关于抢修虎宝公路的全面部署和指示。

北京的电报、虎林的来信,像一声春雷振奋人心。大家一开始是悄悄地议论,接着是热烈地争辩。尤其是四队刘队长的声音最大,他坚决要求担负山中那段最困难的工程。

会议开到深夜,黄振荣最后具体安排了各中队的任务、时间、力量分布、物资供应等问题。散会后,黄振荣拍着刘队长的肩膀说:“你们这次可是打主攻啊,要和同志们好好讲讲。”刘队长一挺腰板说:“首长放心,我们干它20昼夜,完达山呐,不通也要通!”

天刚亮,哨子声就在指挥所的附近响起来了。各中队整好行装,准备出发。这时,刘队长突然跑进指挥所对黄振荣说:“师长同志,我们班以上干部连夜开了个碰头会,大家对修路都有信心,就是对修桥没把握,连伐多大木头都不知道,这下把我也难住了。”

黄振荣把手一摆:“好,明天给你们送个桥梁设计图去。”又回过身来对甄科说:“今天你就把图画出来吧。”“我?”甄科吃了一惊,刚想说句:“我也不懂啊。”一看师长那种乐观信任的态度,就把这句话咽回去了。“是!”他像有把握似地回答了一句。

刘队长一看难题解决了,就兴冲冲地带领战士们背着行李、粮袋,挑着工具、炊具向完达山出发了。

送走部队,甄科又随同黄振荣赶赴宝清县城。40公里,傍黑儿才走到。一进县城,甄科就直接跑到县人民委员会。县里同志很热情,虽然下班了,交通科的同志还是给他找了一大套图纸。甄科高高兴兴地回到办事处,打开一看,傻眼了,什么石砌拱桥、钢梁大桥、水泥涵洞的,全是正规标准设计,这怎么能用得上呢?

正犯愁时,黄振荣回来了,笑着说:“怎么样,设计师?”

甄科把一大堆图又摊开来。黄振荣看了看说:“这些图还是留着将来再用吧,现在要搞花钱少、收效快的。”他拿起铅笔想画个样子,但又停了下来:“想一想,咱们在朝鲜抢修时的情形,还琢磨不出来吗?”

这一提醒,甄科心里亮堂了,对呀,为什么不用战时的抢修办法呢。于是他就大胆地画了起来,“三脚架”“枕木垛”“立排架”“下木笼”……这些图就一张一张地出现在桌子上。

灯下,甄科和黄振荣谈着、画着、改着,直到深夜才搞完。

最后,黄振荣站起来说:“明天一早就派个人把图送到各中队去,告诉他们,这是个样子,要因地制宜。还有,你明天到铁工厂去订购一批铁件吧。”“是。”甄科答应着,可一想,订购什么呢?于是他说:“要什么,要多少,现在还闹不清。”

黄振荣想了想说:“明天咱们到县城南门外看看那座大桥去,看人家修桥都用了些什么,咱们参照着办,怎么样?”甄科高兴地说:“对,这个难题也解决了。”

第二天,黄振荣带着大家到宝石桥上观察了两个多小时。守桥老头见几个穿军装的人一边看一边数,一边记一边画,感到莫名其妙。当他知道大家要修荒地里的桥时,才恍然大悟地笑了。

当地制铁工厂很支持,把其他的活往后排了排,接受了甄科的订货。货订好了,甄科又被派到四队工地执行抢修任务去了。

打下千古荒原第一桩

开工以来,许多同志都整天在水中作业,把每座桥涵的基础清理平整。4月下旬,完达山冰雪未全融,寒风劲扫,大家站到刺骨的水里,挖着表层的淤泥,刨着泥下的冻土,腿冻僵了,手冻紫了,可还是谈笑风生,精神焕发。

4月25日,大家连夜从县城里借来桩锤、桩钎和钢丝绳。天刚亮,工地就树起了一个高大的三脚架子,河南、河北,架上、架下地忙碌起来,因为今天要在这里试打第一根桥桩。

怕河底没化透,试桩得选了个水深的地方。一切安排就绪,四根大绳各向南北伸开,每根绳旁站了20个人,一根两丈多高的木桩立在水中。

打桩就要开始了,刘队长跑到甄科跟前说:“技术员同志,咱们开始吧。”自从上次搞设计图之后,他一直误认甄科为设计员,虽然甄科一再解释,可他喊习惯了。

甄科说:“你喊号子吧。”

打桩开始了。刘队长响亮的号子声传了出来,80人和着他的声音行动起来。

“同志们拉起来哟——”“哎嗨哟啊!”“打下第一桩——”“哎嗨哟啊!”“抢修虎宝线哟——”“哎嗨哟啊!”“切断完达山啊——”“哎嗨哟啊!”“迎接大部队哟——”“哎嗨哟啊!”“开发北大荒啊——”“哎嗨哟啊!”……

随着号子声,一个大锤,四根粗绳,八十双铁臂有节奏地起落着,发出“咣咣”的声音,高大的木桩终于牢固地楔入河底,最后水上仅露出一小段。

千古荒原上的第一桩打下去了!

这个消息立刻传到了山南,传到了宝清。打桩本来是件很普通的事情,但现在在这里,简直成了一件轰动全工区的大喜事。

黄振荣当时正在大河镇、小清河一带探查荒地、计划布点,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即写了封贺信派人送来,并要大家在五一劳动节前一定完成两座主要桥梁的打桩工作。这一指示传达后,全线工地上更紧张了。白天,几十个工地上红旗招展;晚上,几十个工地上灯火辉映。

一个星期,三队、四队共完成了3座打桩桥和20多座小桥的任务,向五一劳动节献了礼。

虎宝公路全线通车

五一劳动节过后,全面展开大战7天的筑路运动。可从5月2日起就刮风,风势越来越大,茅草房被揭了3次盖。风从山隙中钻出来,从大道上卷过来,从森林上空压下来,刮得桩架直晃,刮得人们睁不开眼睛。

在这春季大风的袭击下,大家开始了红五月的激战。七班15个人在路东,八班15个人在路西,从北向南挖。第一天,七班挖了750米,八班挖了820米。第二天,八班起大早,防备七班偷袭赶上来,可到了工地一看,七班早来了,已经补上了昨天的缺口,两个班的进度向南飞快地前进着。每个人的平均工效从43立方米、54立方米一直提高到68立方米,七班、八班高工效竞赛的消息传遍了全线。

在伐木过程中,黄振荣被砸伤,身边的士兵劝他歇一歇,他淡然一笑:“别忘了,我是个二级乙等伤残军人,这点伤又算什么!”他不顾受伤的手臂,拽过来一条绳子,与其他战士一起抡起大锤,一下、两下,砸进这已封冻千年的土地里,咚咚的声音撼动了整个大地。

黄振荣高声说:“战友们,脱了军装,我们还是军人。现在北大荒就是战场,我们的使命就是为国家开垦荒地,解决吃饭问题,就是把命撂这儿,咱也要打赢这场战争!”

1956年5月10日,最后一块护桥板被固定在桥上,一辆卡车从山里钻出来,战士们挥着镐锹高喊:“通车啦!全线通车了!”这时,大家才发现,黄振荣手臂上的伤口已经崩裂了,鲜血浸透了军衣!

黄振荣站在汽车门口的踏板上向大家说:“同志们,从虎林到宝清的120公里直达公路现在通车了!完达山上有史以来第一次开过来我们人民的汽车。我提议,我们向虎林党委报捷!向北京兵部王震司令员报捷!”“好啊!”人群中爆发出震撼山林的呼声。

从此,成百上千的汽车、拖拉机,及各种农业物资源源不断运到完达山北。7000多名铁道官兵挺进荒原,完达山北的黑土地被唤醒了。

(作者单位:黑龙江农垦八五二农场)

责任编辑:农垦经济研究会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