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动态 > 媒体报道

黑龙江农垦哈尔滨分局红旗农场探索都市农业新模式

时间:2008-08-12 作者:杨兴文 来源:东北网 点击次数:3347

  在南岗区红旗乡红旗村西北部,成片的大棚、温室及住宅出现在田野上,一块“红旗农场望哈作业区”的标志表明,这里的地界归属于农垦系统。

  8月7日,虽然进入了立秋时节,但热烈的阳光仍然烘烤着大地。记者在这里看到,有的大棚里结满了红彤彤的柿子,有的大棚则栽下了第二茬蔬菜,而通常建在大棚或温室旁的看护房、水电气等现代配套设施一应俱全,与别墅相比毫无二致。

  生产居住环境同步改善,经济效益文明素质共同提高。农业专家们评价,红旗农场的都市农业模式值得借鉴和推广。

  “围城经济”打造“都市农业”

  红旗农场位于哈市近郊,长期种植玉米、大豆和水稻“老三样”,经济效益自然不会太高。上世纪90年代起,开始向周边农民学习种蔬菜,基本上是露地菜等“大路货”。到1998年,这个农场只有8个温室和16个大棚,与哈市菜篮子基地棚室成片的规模相比反差巨大。

  近两年,农垦哈尔滨分局重新认识“区位优势及城郊土地优势”,发展“围城经济”,构建“特色都市农业”,实施“万亩万棚万元”(棚室面积1万亩、棚室数量1万个、亩纯效益1万元)项目,红旗农场率先向“无粮农场”进军,从去年起开始实施“都市农业园区”建设。

  于绪武是这个园区的“区长”,他家拥有1个作业单元,即“80平方米的工作间、128平方米的育苗温室和两栋600平方米的大棚”。

  工作间实质就是造型新颖的住宅,屋内水电气、网络、上下水等设施一应俱全。与工作间相连的是育苗温室,两米外就是大棚。这样的单元共规划了114个。

  由于园区规划适度、环境整洁,夏秋季节绿树成荫、花香四溢,既利于生产又适合人居,将职工家属区改造和生产环境改善同步完成,深受职工欢迎。

  每个单元建设成本13万多元,进区职工出资11万元,农场补助两万多元。单元外部公共配套设施全部由农场建设,每户职工将占3万多元的“便宜”。

  于绪武说,由于大棚头一年投入使用,时间显得仓促了一些,但每棚纯收入都在7000元以上,比正常年景少收入3000多元。如果按照每棚年万元的收入水平,每户职工的成本最多5年收回,从而获得一个长期“会挣钱的别墅”。

  于绪武说,现在种两三亩大棚,就相当于过去种三四垧大田的收入,而且风吹不着雨淋不着。大棚全部实现微灌和滴灌,蔬菜品种全是“新奇特”,而且是绿色和有机食品,不是上超市就是出口俄罗斯,与过去比是一步登天。

  这样的都市农业园区,不单是于绪武这样的农场老职工觉得新奇,就连城里人也觉得新鲜,园区投入使用以来,经常有城里人到这里参观游览,随手带走几箱“新鲜菜”。

  重新认识农业功能和效应

  “红旗模式”诞生时间虽短,却立即得到相关部门领导及专家的认同。

  市农委副主任张铁光说,一个作业单元占地不到3亩,却一下改善了生产生活环境,将设施农业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巧妙结合起来,“徒弟”已经超过了“师傅”,为哈市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提供了样板。

  省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省委党校教授姜国忠说,如果以“红旗模式”将农业的多样性功能及效应充分发掘,将对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产生积极影响。

  姜国忠认为,如果按价值形态划分,农业功能可划分为“市场交换的物质产品功能和非市场交换的非物质产品功能”。比如,“吃穿用”就是产品功能,而农业环保及气候等,就是非产品功能。如果按功能属性划分,农业功能又可划分为“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及政治”五大功能。比如,经济功能就包括食物安全、原料供给、产业延伸及观光旅游等内涵,文化功能包括民俗文化传承、教育及科技示范等内涵。

  姜国忠认为,在具体的农事活动中,种类功能往往交织在一起,认真梳理、充分认识农业多样性功能,积极探索并推动多功能农业实践,往往会产生多重效应。比如,有利于优化农业资源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像红旗农场这样的郊区农场,其产业结构从“老三样”调整到“围城经济”,用“三亩地”大棚实现“三垧地”大田效益,就说明了问题。再比如,有利于满足消费者多样性需求及有利于提供政策示范和制度设计。红旗农场的蔬菜可以上超市甚至出口,其成功之处可以被其他地方借鉴等,都是多重效应的可圈可点之处。
 

责任编辑:袁燕梅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